中集安瑞科總裁、執行董事,主要負責公司的發展戰略制定、業務規劃和日常運營。自2019年起擔任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副理事長,也是公司若干附屬公司的董事。
本期訪談人物:
中集安瑞科執行董事兼總裁 楊曉虎
“當前氫能業務的推廣,最合適的是聚焦發展一些‘端到端’的示范場景,即全面打通既經濟又安全,且具備可復制的示范場景。”
▍個人介紹
中集安瑞科總裁、執行董事,主要負責公司的發展戰略制定、業務規劃和日常運營。自2019年起擔任中國集裝箱行業協會副理事長,也是公司若干附屬公司的董事。
▍第一標簽
清潔能源裝備及解決方案的領軍者
▍公司簡介
中集安瑞科(03899.HK)于2004年成立,自2005年在香港聯交所上市,2007年加入中集集團(000039.SZ),主要從事用于清潔能源、化工環境及液態食品行業核心裝備及工程的智能制造和綜合解決方案。公司全方位布局氫能制、儲、運、加注及應用產業鏈。同時,其ISO液體罐箱產銷量、高壓運輸車產銷量居世界前列;低溫運輸車及低溫儲罐市場占有率國內領先,LNG接收站大型儲罐、LNG加氣站模塊化產品及CNG加氣站在國內市場占有率均排名前三。
在減碳排大環境下,清潔能源成為了“眾望所歸”。氫能來源廣泛、清潔無碳、靈活高效。中集安瑞科為清潔能源裝備先進制造龍頭,在清潔能源的“潮流”中,其相關業務的發展或能有進一步推動。面對氫能高成本痛點,也有其獨到的見解。
氫能,可謂近年來清潔能源發展過程中的“新起之秀”。但氫能業務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問題重重。
“氫能要想實現全面推廣應用,因其產業鏈長、需攻關的技術難題較多,使得最終應用成本相對較高。所以我的理解是,當前氫能業務的推廣,最合適的是聚焦發展一些‘端到端’的示范場景,即全面打通既經濟又安全,且具備可復制的示范場景。”中集安瑞科總裁楊曉虎在接受財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
目前,中集安瑞科的氫能業務涵蓋制氫、儲運、加注,目標到2025年,氫能業務目標收入不低于30億元。
中集安瑞科一直以來以“儲運加”為主要的氫能業務。去年將業務延伸至上游的制氫環節。
“通過聚焦有氫能資源的地方,利用廢氣資源,變廢為寶,不僅成本可控,公司能獲得可觀的收益,氫能的利用價值也得到了最大化。”楊曉虎告訴記者,氫能業務的發展,需要因地制宜。比如在鋼廠附近,就可以采取焦爐尾氣制氫,這些氫氣可以用于氫能重卡,也可以用于鋼廠自身,及其附近其他工廠的日常生產需要。
中集安瑞科去年與鞍鋼股份(000898.SZ)合資成立鞍鋼中集(營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共同投資建設的鞍鋼中集焦爐煤氣制LNG聯產氫氣項目,所產氫氣為“藍氫”。
“以往我們結合鋼廠做焦爐尾氣的治理,用到了很多其他的場景,將焦爐尾氣用于發電,做合成氨、乙醇等產品,尾氣利用的成本底線即燃燒發電,但這一路徑,因需要投建一個燃氣發電廠,固定投資也很大,發電成本也不低。相比之下,鋼廠尾氣聯產制成天然氣和氫氣的路徑,更能‘變廢為寶’,且該制氫方式,成本參照的是廢棄物,因此,其對標的價格下限可以很低。”楊曉虎說。
同時,鋼廠這類場景,其自身就是耗能、排碳大戶,也是物流大戶。鋼廠原材料需要用大量的重卡拉進廠,生產出來的產品也需要大量的重卡運出。以鞍鋼的鋼廠為例,目前基本上還是采用的傳統柴油車,碳排放量大,經濟性肯定也不高。
據楊曉虎測算,一旦上述鞍鋼中集項目二期投產,兩期合計年產能達25萬噸天然氣和3萬噸氫氣。“這些氫氣不愁銷售,可用于鋼廠中的煉解環境,替代傳統燃料,做氫冶金,也可供鋼廠的氫能重卡使用。除此之外還可以作為當地(營口)城市公交的燃料。同時,鞍鋼鋼廠周邊的糖廠,以往通過煤鍋爐發電,高耗熱耗能,可改作零碳排的氫氣發電。這些場景還可進行全面復制。”
“我們國家去年預計共產約3350萬噸氫氣,其中約50萬噸是綠氫。綠氫僅占1%左右。即便是電解水制氫的方式,還得保證綠電,制出的氫氣才能算綠氫。因此,真正算得上綠氫的,少之又少。”楊曉虎說。
目前,西北建設了很多光伏風電項目,當地棄光棄風較多,棄掉的資源完全可以做成電,再電解水制氫。且現在風光電發電成本下降速度較快,由此產出的綠氫成本具備較大競爭力。但難點是周邊缺乏應用場景。
若圍繞西北產業特色,楊曉虎認為,西北有很多煤、能源運輸車,可以通過重卡的改造,將其變為氫能重卡。此外,西北的煤化工產業也可以借助這些氫能,將煤從產業中剔除。
不論如何,氫能生產后,離不開儲存容器。因不穩定的特點,清潔能源的儲能是一大難題,電解水制氫高成本問題仍較難突破。
“氫能的成本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耗電,二是存儲運輸。”楊曉虎解釋說,“以前存儲都需要靠高壓存儲,高壓管束壓力高,雖然存儲量大,但前端需要壓縮機。同時,存儲所需要的高壓容器量多。且壓力越高,裝備成本也就更高了。而低壓力大容積的球罐作為緩沖罐,就能很大程度上解決(成本)問題。”
中集安瑞科為此開發出了氫能中壓球罐,最大單體球罐可以做到一萬立方米。該球罐可以作為風光電電解水制氫后的氫的暫存罐,暫存后直接進管網,或進入化工廠轉化成綠氨、甲醇,再或者作為傳統工業減碳的替代能源。
“目前,我們正在做管道摻氫的技術突破。若國家主管網允許,氫氣可以通過壓縮機,摻進國家主管網中。這一發展仍需經歷一個過程,摻氫比例與管道標準有直接關聯,目前主要管道為天然氣管道,而非氫氣管道,僅可以摻10%(體積比)的氫氣。若能實現摻氫,未來我們就可以用自產的管束車,將其從有風光電的大西北運至國家主管網,全國應用,變成天然氣的組成部分之一,進一步降低碳排放。”楊曉虎說。
值得一提的是,以我國天然氣消費量計算,如摻氫比例為10%,可消納1700多億度綠電,大幅提高我國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生產結構中的滲透率。
如果氫能產業鏈能逐步打通,相關技術再進一步疊加,或能將單一的氫能場景逐步連接,慢慢“織”成一張網。不過在楊曉虎看來,氫能的運用并不需要達到“網”的境界,做好小場景,就能擁有很多機會。未來能源場景的分布,還是要看場景周邊的能源是什么。若一個場景周邊有風,則利用風,有光,則利用光,通過風、光制電。
楊曉虎認為,能源的未來趨勢,一方面是綠色,另一方面是分布。未來能源將更多使用可再生能源,但一定離不開天然氣,天然氣是所有化石能源中,最安全、清潔的能源,是綠色能源的終身伴侶,在沒有風、光電時,天然氣可以作為“即插即用”的應急能源使用。
回看中集安瑞科自身在氫能方面的布局與發展,收入年年翻倍的目標,要如何實現?
“我們今年的資本性支出,計劃超過10億元,其中包括氫能領域的投資,如四型車載瓶生產線,去年公司為香港第一臺三軸雙層氫燃料電池巴士提供了四型車載儲氫瓶和供氫系統。此外鞍鋼的制氫項目。這兩者今年都處于建設高峰期。”楊曉虎說。
從氫能業務的上中游來看,據楊曉虎介紹,上游制氫部分,中集安瑞科主要為利用現有的長期合作伙伴關系,掌握制氫資源,獲取較低價格的原料氣。
中游“儲運加”方面為發展重點,其中高壓運輸車和站用儲氫瓶已然為市場龍頭,目前這兩個產品市占率已超過40%。車載瓶也具備較強競爭力,疊加其品牌效應,中長期市占率目標為20%-30%。
電解槽方面,中集安瑞科去年已下線第一臺1200Nm3/h堿性電解槽。“盡管目前電解槽設備制造并非行業頭部,但根據我們判斷,今年或是綠氫產能的爆發元年,因此綠氫裝備,今年產能相較去年,或能翻番。隨之而來的就會是儲氫球罐,相關能源(液氨、甲醇)的運輸車裝備需求爆發,40年來,我們一直都是這類運輸車裝備的行業龍頭,市占率基本超過40%。”楊曉虎透露。
據悉,截至2022年12月底,中集安瑞科氫能業務在手訂單3億元,同比增長99%,2022年累計新簽訂單6.1億元,同比增長65%,2023年截至2月底累計新簽8879萬元,同比增長10%。管束車在手訂單充足,站用儲氫瓶、車載儲氫瓶及供氫系統訂單增長較快。
記者:胡皓瓊
編輯:劉琰
對話1000位行業領軍人物:安安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