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實習生的一個想法到獨角獸企業,張濟徽帶領智慧芽走過了15年,并構建起了強大的圍繞知識產權和研發創新的數據服務產品體系。
本期訪談人物:
智慧芽創始人&CEO 張濟徽
“我想在所有人用技術創新世界時,我是他們背后的那個《007》電影里的Q博士。”
▍個人介紹
新加坡“安永年度企業家”;
新加坡“信息技術產業年度企業家獎”;
The Software Report“TOP50 SaaS CEO”;
中國產業創新百人榜;
榮獲蘇州市政府頒發“蘇州之友紀念獎”;
2022年《財富》中國40位40歲以下的商界精英。
▍第一標簽
科技創新信息服務領軍人物
▍公司簡介
智慧芽是一家科技創新信息服務商,致力于為全球創新企業和創新生態人群提供服務,提供創新數據以洞察信息,提供創新工具促進敏捷協作,以開放合作構建創新生態。
以機器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NLP)等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加工廠2.0的卓越能力為基礎,智慧芽面向知識產權、研發、生物醫藥、金融機構等行業構建起豐富的產品和解決方案矩陣。還打造了智慧芽學社、咨詢、創新研究中心等,為廣泛的科技創新人群提供無限價值。截至目前,智慧芽已經服務全球50多個國家超12000家客戶,涵蓋了高校和科研院所、生物醫藥、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通信電子、新能源汽車、半導體等50多個高科技行業。
從實習生的一個想法到獨角獸企業,張濟徽帶領智慧芽走過了15年,此時,帶領智慧芽在知識產權領域迅速“開枝散葉”的張濟徽年僅39歲,對于企業家而言,這正是一個“年輕氣盛”的黃金時代。
張濟徽強調,智慧芽的底層基礎仍在于數據,但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場景中的人對數據的需求實際上大不相同。他將智慧芽定義為“大數據加工廠”,“我們會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對數據打上不同的標簽,識別出這些數據到底能做什么,解讀數據之中的關聯,更好地去挖掘、提煉它的價值。”
“很多人會問我們一個很基礎的問題,你們這個知識產權的數據為什么可以做到覆蓋全球,其實知識產權的數據,從第一天開始就是全球開放、沒有國界的。中國的企業不光要在中國申請知識產權,還要去海外申請知識產權,目的就是在全球范圍內更好地進行創新和開拓業務。”
當中國經濟的巨輪在高速的科技發展中乘風破浪,以知識產權為基礎的科技創新信息在保護創新、提升創新效率方面越來越被大眾所關注。因此,與知識產權數據、科技創新信息服務相關的產業正迎來一波強勁的時代紅利。
資本的支持也證實了這一點。
2007年,成立于新加坡的智慧芽橫空出世,為全球的科技公司、高校和科研機構、金融機構等提供知識產權數據服務。成立后的幾年內,智慧芽接連獲得多家明星資本加持。2021年3月,智慧芽完成3億美元E輪融資,獲得騰訊投資和軟銀愿景基金二期聯合領投,CPE(中信產業基金)跟投,紅杉中國、順為資本和祥峰投資等老股東繼續加持。目前,智慧芽已成功躋身全球獨角獸行列。
此時,帶領智慧芽在知識產權領域迅速“開枝散葉”的張濟徽年僅39歲,對于企業家而言,這正是一個“年輕氣盛”的黃金時代。在張濟徽身上,這種鮮活的生命力體現在他在大多數場合都總是自在地穿著最舒適的T恤與運動鞋,更體現在他對于創業、創新的巨大熱情與探知欲。
張濟徽選擇在知識產權領域內創業的理由很實際,曾經,他也為了這些艱澀難懂的專利文件而焦頭爛額。
2006年,彼時正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攻讀生物工程的張濟徽獲得一個機會,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沃頓商學院當交換學生,并同時在當地一家醫療科技起步公司實習。當時,這家公司要花100萬美元收購另一家公司的13項專利,作為實習生兼唯一員工的張濟徽負責進行盡責調查,但他隨即發現,“這些專利文件恐怕連研發者自己都看不懂”。創業的種子從此在他心中發芽,“如果我能將專利信息平民化,讓高校生都看得懂,那很有意義。如果我能設立一個平臺,讓全球有專利的人跟須要買專利的人在那里對接,也很酷吧。”
從實習生的一個想法到獨角獸企業,張濟徽帶領智慧芽走過了15年,并構建起了強大的圍繞知識產權和研發創新的數據服務產品體系。在與如此豐富的人類智慧成果打交道多年后,張濟徽對何為創新有了更深的理解。“很多人會很佩服從0到1的創新,比如我一下子創造了一個人家從來沒有見過的偉大事情。但并不是從0到1才是創新,更多的創新其實是在一個系統化的建構過程中形成的,我們通過對基礎知識、基礎工具、基礎情報的整合,讓更多的人可以站在已經研發出來的產品的基礎上,進一步地迭代創新。”
做創新企業的陪伴者,這是智慧芽從一而終的初心。張濟徽說,“我需要給用這些數據的人提供解讀數據最好的工具,這些工具能讓大家更敏捷地達到目的,更好地協作,同時構建起一個創新生態。”同時,他也在內部信中風趣地提及,“我想在所有人用技術創新世界時,我是他們背后的那個《007》電影里的Q博士。”
帶著這股服務創新的初心和沖勁,智慧芽在今年迎來了一次變化頗大的品牌煥新升級。張濟徽表示,隨著業務的發展,以及整個社會對于科技創新相關數據的更多需求,他們發現需要全方位創新數據的行業和企業越來越多,智慧芽服務的場景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接近創新者本身。在全新階段,智慧芽將著重為知識產權人群、研發人群、生物醫藥人群和科技金融人群提供不同的產品與服務,并將多年積累的數據產品和生態服務能力,應用到不同的場景中。
在品牌升級后的一封內部信中,張濟徽寫道,“創業不就是一場永恒的探險嗎?”目前而言,智慧芽在全新領域進行探險時遇到的難題,或許在于如何精準洞察市場需求。
張濟徽提到,在智慧芽的全球客戶中,20%左右都來自生物醫藥垂直領域。他們不斷地提出更多新需求,需要靶點數據、管線數據、臨床數據,這些專業數據跟專利結合起來,就能變成至關重要的信息和洞察。
他直言,在生物醫藥領域中,客戶的需求非常專業,也因此需要以更專業的產品來為其服務。然而,作為第三方服務企業,智慧芽如何更好地探查客戶需求呢。張濟徽的答案很簡單,“首先讓自己變得專業。”
他介紹到,“我們的生物醫藥部門有著非常復合的背景,第一是我們比較擅長的知識產權領域人才,第二,生物醫藥的博士也是標配,第三還有人工智能的專家。這些人既懂專業,又懂技術,還懂產品,這些復合型人才在一起進行交流碰撞,才能更好地為客戶服務。”
張濟徽坦誠表示,這個過程其實非常艱難,但我們越來越清晰地看到行業發展和的潛力和對數據信息的需求,“我們今年宣布全面進軍生物醫藥行業,但實際上在這里面的儲備,包括我們的生物醫藥的團隊和產品已經在公司有多年的基礎,厚積而薄發。”
張濟徽強調,智慧芽的底層基礎仍在于數據,但不同行業、不同部門、不同場景中的人對數據的需求實際上大不相同。因此,他希望開發新的產品矩陣來滿足市場所有需求。他將智慧芽定義為“大數據加工廠”,“我們會用人工智能的方式對數據打上不同的標簽,識別出這些數據到底能做什么,解讀數據之中的關聯,更好地去挖掘、提煉它的價值。”
早年間,智慧芽的重點市場在海外。張濟徽也表示,無論是知識產權還是SaaS服務,海外的市場都相對成熟,客戶認知度也更高。然而,隨著國內經濟的高速發展,創新企業越來越意識到知識產權的重要性。目前,智慧芽海內外市場的比例已經各占50%,國內市場的增速甚至更高。
今年8月,智慧芽首次發布了“中國研發指數CIRD”(以下簡稱“指數”),用于衡量中國研發活躍度。數據顯示,2022年7月中國研發指數CIRD錄得120.8,即當月中國研發創新活動的整體體量相比去年7月同期達到120.8%,同比增長20.8個百分點,相比2022年6月中國研發指數107.2,7月活躍程度提升12.4個百分點。從整體趨勢看,中國研發活動進入穩健增長周期。
通過數據對比,張濟徽稱,從中國與美國、歐洲等國家的研發活躍度來看,中國無疑是世界范圍內活躍度最強的國家之一。
在這次品牌升級的過程中,智慧芽更換了新的LOGO。張濟徽在內部信中說道,“這個新LOGO是我在設計師們給出的無數設計稿中一眼看到的。它代表了‘水滴’和‘融合創新’。展示了不同數據、信息、系統、人、領域、場景之間通過融合創新的圖景。”
“融合”是張濟徽多次公開提及的理念,他認為數據的連接尤為重要,創新要在互相借鑒的過程當中才能有很多新的發現。
事實上,受到近兩年經濟周期波動、地緣政治沖突的影響,海內外經濟、產業、供應鏈“脫鉤論”甚囂塵上,引起眾議紛紛。但對于全球的技術進步與技術融合,張濟徽始終報以積極的態度。
“很多人會問我們一個很基礎的問題,你們這個知識產權的數據為什么可以做到覆蓋全球,其實知識產權的數據,從第一天開始就是全球開放、沒有國界的。中國的企業不光要在中國申請知識產權,還要去海外申請知識產權,目的就是在全球范圍內更好地進行創新和開拓業務。”
他認為,從中國企業申請國際專利的數據趨勢上看,國際間的技術流通應該是一個良好的發展趨勢。畢竟人類科技發展的步伐始終向前,創新可以突破邊界。
對話1000位行業領軍人物:安安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