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應器是制造生物藥的設備,如果把生物藥類比作芯片,那無細胞蛋白質合成的生物反應器就是下一代光刻機。”
本期訪談人物:
康碼生物創始人、董事長郭敏
“生物反應器是制造生物藥的設備,如果把生物藥類比作芯片,那無細胞蛋白質合成的生物反應器就是下一代光刻機。”
▍個人介紹
康碼集團創始人、董事長;
上海市僑聯委員;
浦東新區政協委員。
▍第一標簽
無細胞蛋白質合成產業化先行者
▍公司簡介
康碼(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簡稱:康碼生物)成立于2015年10月,由創始人郭敏博士和十余名歸國博士、博士后、教授共同組建,至今已發展成為一家集D2P(DNA-to-Protein)體外無細胞蛋?質合成技術、?物醫藥創新產品研發、蛋白序列智能算法三項核心能力為一體的高新技術生物醫藥企業。經過7年的D2P技術積累,康碼生物現已實現了工業化蛋白質合成,公司正在建設的160噸級D2P蛋白質生產基地,預計將在今年3月投產。
在國內生物醫藥廠家采用傳統的細胞培養方式制造蛋白質時,康碼生物自主研發出D2P(DNA-to-Protein)創新技術,改變了行業現狀。
2020年,康碼生物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條5噸級蛋白質工廠自動化產線。2023年,公司正在建設的160噸級D2P蛋白質生產基地,預計將在3月投產。
康碼生物創始人、董事長郭敏在中科大本碩博連讀,畢業后去了美國圣地亞哥Scripps研究所,之后留校成為副教授,博導。“我長期在做蛋白質合成理論研究,知道這個技術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在美國的實驗室我們不做工業化應用,但如果能夠實現是非常有價值的。”帶著這樣的信念,郭敏萌生了回國創業的想法。
在整個采訪過程中,郭敏多次提及要做有意義的事情。誠如他所說的,蛋白質制造在整個生物產業中,D2P比現有細胞培養技術先進一代以上,如果做成了會成為萬億級的市場,能把藥物價格降低10-100倍,這件事情意義足夠大。
蛋白質制造是生物產業的底層技術和卡脖子技術。在國內生物醫藥廠家采用傳統的細胞培養方式制造蛋白質時,康碼生物自主研發出D2P(DNA-to-Protein)創新技術,改變了行業現狀。
今年1月,在上海周浦國際醫學園區,康碼生物創始人、董事長郭敏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專訪,講述他專注無細胞蛋白質合成研究,創立康碼生物的歷程,揭開D2P創新技術如何打破卡脖子局面。
造出生物產業的“光刻機”
蛋白質是生物醫藥大健康領域最基礎的物質,無論是藥品、疫苗、體外診斷,還是醫美產品、化妝品,底層物質都是蛋白質。
現在絕大部分的生物醫藥公司還是采用細胞培養的傳統方法來制造蛋白質,但這類方法需要較長時間。在郭敏看來,細胞培養可以理解為是一種養殖技術,是農業化制造蛋白的技術;而體外蛋白質合成則是一個工業化技術。
康碼生物自主研發的D2P技術,可定制蛋白質序列,直接由DNA編碼合成蛋白質。與傳統的細胞培養方式相比,D2P可以快速、高通量、低成本合成特定目標蛋白質,“D2P直接體外合成蛋白,只需要3個小時,大大縮短了傳統生產工藝流程。”郭敏說。
“我們為生物醫藥公司提供底層技術的解決方案,這種類型的企業在國內生物醫藥產業屈指可數,而且做到我們技術領先程度的非常少。”郭敏解釋,就像電子行業一樣,做手機的牌子很多,做手機殼的更多,但往上收攏則會越來越少,比如做手機屏幕、鏡頭的很少,做芯片和光刻機的就更少。像芯片在電子行業一樣,蛋白質制造是生物產業的底層技術,平臺技術,核心技術。
此外,郭敏還透露,康碼生物在今年開發出了全世界首臺無細胞蛋白質合成的生物反應器。“生物反應器是制造生物藥的設備,如果把生物藥類比作芯片,那無細胞蛋白質合成的生物反應器就是下一代光刻機。”
成果產業化 向年產能160噸沖刺
無細胞蛋白質合成在實驗室和理論層面的高效率、低成本潛力毋庸置疑,但從實驗室到量產才是更關鍵的。
“大概在康碼成立1年左右的時間,就有投資人過來問我們這個技術實現量產的可能性,當時我說99%是做不成的,但這個事一旦做成了就有很大價值。”郭敏這樣回憶道。
結果證明郭敏的堅持是值得的。2020年,康碼生物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條5噸級蛋白質工廠自動化產線。
此后,康碼生物迎來了飛速發展的新階段。2022年初,康碼完成A輪融資,投后估值約28億元。2023年公司正在建設的160噸級D2P蛋白質生產基地,預計將在3月投產。
此前就有關注合成生物領域的投資人對記者表示,會持續看好合成生物這個方向,但站在投資的角度上來說,也會更加關注這些科技公司未來的產業化邏輯能力。
投資機構最看重的合成生物企業的量產能力,也正是康碼的核心能力,這代表著公司已經突破了產業化最困難的一環。如此一來,康碼便可以實現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生產方式替代傳統蛋白質制造方式。
郭敏還介紹,康碼目前已經搭建了從研發到生產全鏈路技術覆蓋的制造平臺,除了做底層技術的研究,也做產品的開發。“我們現在大概是70%左右的精力還是放在底層技術的開發升級上,另外有30%的精力是放在基于現有技術的新產品開發上。”
據悉,康碼利用D2P技術已經成功合成出了新冠病毒阻斷劑-康斯汀蛋白“Kansetin”。康斯汀蛋白可有效阻斷原始株-Alpha-Betta-Delta-奧密克戎多種突變株,是已知的具有最強抑制力的廣譜抗新冠病毒變種的蛋白質分子。2022年3月實現了基于康斯汀蛋白的“Lencoron欄冠”新冠病毒防護系列產品的產業化,日產能達8噸,是世界上第一款基于無細胞蛋白質合成技術大規模生產并銷售的產品。
康碼重點研發及產業化項目,還包括D2P無細胞生物合成的醫美健康肽、四代GLP-1、抗菌肽、免疫毒素、人造血紅蛋白、新型疫苗、減肥保健食品等生物醫藥新產品。
未來還有這些目標
在郭敏的戰略規劃中,康碼未來3年有3個目標:技術上,實現D2P技術的迭代,除了百噸級以上的產業化制造,還要推動產線進階到全自動階段,產線國產化率99%以上,全流程100%自主可控;應用上,推動審批難度更大的功能性醫美產品、醫療器械、生物藥物等的研發生產和審批上市;營收上,向10億級的營收目標沖刺。
回顧郭敏的創業歷程,其在中科大本碩博連讀,畢業后去了美國圣地亞哥Scripps研究所,之后留校成為副教授,博導。作為全美最大的私立非盈利研究所,Scripps成立70年來第一次由一位在中國培養的博士成為美國的博士生導師,領導在美國的基礎科學研究。郭敏教授是當時所里最年輕的PI(獨立研究員),也是最活躍研究經費最多的課題組之一——據Chris Liang教授回憶。
“我長期在做蛋白質合成理論研究,知道這個技術有很大的開發潛力,在美國的實驗室我們不做工業化應用,但如果能夠實現是非常有價值的。”帶著這樣的信念,郭敏萌生了回國創業的想法。
郭敏在辭職前曾向之前的導師Paul Schimmel教授尋求建議,“Paul說:當你選擇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唯一需要考慮的是這件事情如果做成了,它的意義有多大。如果這個事情意義足夠大,值得你去投入、去冒險,那就去做!每個人的時間和生命都是有限的,我們只能做那些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事情。”
在郭敏看來,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蛋白質合成技術的工業化。“蛋白質制造在整個生物產業中,D2P比現有細胞培養技術先進一代以上,如果做成了會成為萬億級的市場,能把藥物價格降低10-100倍,這件事情意義足夠大。”
于是,郭敏辭職回國。康碼生物于2015年在上海成立,7年過去,公司員工已逾300人,其中70%以上為研發人員。
在采訪的最后,郭敏還向記者透露,康碼的B輪融資正在有序推進中,公司也在推進科創板上市的規劃。
在科學上,在商業上,在給大眾創造價值的事情上,康碼做著非常困難但又充滿意義的事業,郭敏將和他的團隊繼續一路向前。
對話1000位行業領軍人物:安安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