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工智能領域,技術與應用更為緊密。產業的拉動對人工智能會帶來更多新的思路,也是促進AI真正落地、快速成長的磨刀石。
本期訪談人物:
京東集團副總裁 何曉冬博士
“人工智能應用的時代才剛剛開始。未來五年,會是產業AI應用落地的黃金窗口期。”
▍個人介紹
京東集團副總裁; 京東AI研究院執行院長; 京東智能服務與產品部總裁; 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 IEEE ) Fellow; 中國人工智能學會(CAAI)Fellow; 中國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聯盟副理事長。
▍第一標簽
人工智能科學家
▍企業簡介
京東于2004年正式涉足電商領域。2014年5月,京東集團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是中國第一個成功赴美上市的綜合型電商平臺。2020年6月,京東集團在香港聯交所二次上市,募集資金約345.58億港元,用于投資以供應鏈為基礎的關鍵技術創新,以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及提高運營效率。2017年初,京東全面向技術轉型,迄今京東體系已經投入了近900億元用于技術研發。
京東集團定位于“以供應鏈為基礎的技術與服務企業”,目前業務已涉及零售、科技、物流、健康、保險、產發、工業、自有品牌和國際等領域。
“人工智能應用的時代才剛剛開始。未來五年,會是AI在產業應用落地上的黃金窗口期。”京東副總裁、IEEE&CAAI Fellow 何曉冬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
在人工智能圈,何曉冬是公認的大牛。從清華大學到中科院,再到美國密蘇里大學哥倫比亞分校博士學位,他的求學經歷是典型的“學霸”路徑。 進入京東前,何曉冬曾在微軟全球八大研究院之首的雷德蒙德研究院任職15年,主要研究深度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信息檢索和多模態智能等。他先后發表了200余篇學術論文, 谷歌學術統計引用數超3萬次。
2019年1月 ,何曉冬在京東AI研究院執行院長任上獲選IEEE Fellow(IEEE會士/院士)。IEEE即國際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是當今世界電子、電氣、計算機、通信、自動化工程技術研究領域規模最大的非營利性跨國學術組織。
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訪談中,何曉冬提到,經歷了 70 年的“三起兩落”,當前人工智能已進入第三次浪潮的產業應用關鍵期。工信部近期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人工智能核心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企業數量超過3000家,初步形成覆蓋基礎層、技術層、應用層的完整產業鏈。
在何曉冬看來,技術終究要服務于產業,而在人工智能領域,技術與應用更為緊密。產業的拉動對人工智能會帶來更多新的思路,也是促進AI真正落地、快速成長的磨刀石。
《科創板日報》:人工智能正逐漸從實驗室走向產業化落地。當前的落地瓶頸在哪?
何曉冬:AI技術終究要服務于產業的。人工智能經歷了“三起兩落”,如果要真正成為長期生存、有生命力的學科,就必須跟產業相結合。在AI落地的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實踐問題,都是在實驗室里難以遇到的。
舉個AI NLP(自然語言處理)的例子,客服機器人在與用戶進行對話的過程中,如何判斷對方已經把話說完,還僅僅只是短暫的間歇停頓?這樣的情形在實驗室不會發生,因為對話錄音都是一人一句排好的。
但在實際的客服對話場景中,不少用戶會說話斷斷續續。如果采用傳統的語音識別方法,單憑語音信號的長時間停頓,就認為對方說完了,那么講話會不停地被客服打斷,造成用戶極大的困擾。
很多類似的核心問題,都要在應用過程中才能暴露出來。可以說,在AI領域,技術和應用的循環非常緊密。產業的拉動會對人工智能帶來更多新思路,甚至連技術的先進性也可能被重新定義。
《科創板日報》:當前AI在產業應用方面處于什么階段?
何曉冬:人工智能應用的時代才剛剛開始。當下研究和工程之間的邊界,正在迅速模糊,反而產生新的碰撞,從而誕生孕育顛覆性應用的土壤。未來五年是AI在產業應用落地上黃金的窗口期。
我們近年來尤其強調“應用”二字,原因在于技術終究是要服務于產業的,產業能不能感知到、是不是能認識到他的價值,這才是我們面臨的最大的課題。
《科創板日報》:京東是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及其應用的?
何曉冬:在多年的技術落地實踐中,我們意識到,用AI來提升、賦能傳統實體行業才能最大化影響力和應用價值,傳統實體行業的體量足夠大,提升1%就能創造巨大的應用價值。
生于產業、服務產業是我們對AI應用的最大理解。近年來,京東云的技術能力不斷迭代升級,圍繞供應鏈全鏈條全環節,構建起數智采購、協同研發、智能制造、全域鏈接、價值服務、供應鏈一體化六大能力,并在多個場景中落地開花。
我們現在擁有一個比較強大的技術團隊,其中完全圍繞著AI產業化的團隊有將近400人。京東在過去五年,整個技術方面的投入,包括AI、云、區塊鏈,已經達到900億人民幣了。
《科創板日報》:京東作為電商平臺,能否介紹下AI在零售場景有哪些應用?
何曉冬:比如,京東上新品的時候,會有“發現好貨”的頻道,由商家推薦新品。以前的新品文案會請大V、網紅來寫,現在則可以用AI來寫。
我們讓AI寫的文案跟大V、網紅一起競爭。如果AI寫得更加有吸引力,用戶就會點擊AI的推薦進去購買,并得到一定的獎勵。
這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圖靈測試,每個顧客都是測試員。我們通過測試得到的收益,還是很可觀的,達到了千萬級別的收入。
《科創板日報》:除零售行業外,還有哪些行業是京東較為看重的?
何曉冬:除了零售行業以外,最重要的是政務和金融。這兩個行業對先進技術的需求更前沿,也有比較好的開放心態。
此外,京東也在航空、制造業進行探索。像航空業的營銷和運營,如何通過AI來實現。制造業比如三一重工,在智能制造領域的知識獲取、知識服務,我們也在探索。
《科創板日報》:人工智能在產業落地的過程中,投入的人力成本非常高,您如何看待?
何曉冬:成本確實一直是很大的困擾,包括工程師的投入、各種資源的投入。我們經過幾年實踐后得出的思路是,人工智能產業化平臺需要在更高一層進行封裝,不只是在技術和能力,而是在產品這一層進行封裝。
具體而言,就是盡量做成標準化產品。無論是對話機器人還是智能生產,都盡量標準化,做到讓用戶開箱即用,從而降低成本、提高交付效率。這相當于,把底層技術和用戶想要的解決方案之間加了一層封裝,讓技術和解決方案盡可能解耦,使得技術迭代和用戶需求不會強綁定,降低定制化的程度。
《科創板日報》:京東科技對于團隊在應用落地或者收入方面,是否有考核指標?
何曉冬:我們確實有承擔商業化的考核指標,包括落地數、營收、利潤率,這與市場考核其他AI公司一樣。在AI落地方面,不是傾全公司之力打造某一個標桿就結束了,而是要實現大規模、低成本部署,能夠接受市場的考驗。
坦白說,市場的考驗很殘酷,但確實是促進AI落地產業,令其真正成長的磨刀石。
《科創板日報》:當前元宇宙的概念非常火熱,您如何看待?
何曉冬:元宇宙目前屬于前沿的探索技術,還沒有大規模的使用。元宇宙主要有兩個核心的技術支柱:一是數字孿生,即在數字世界重建物理世界;二是全息的人機交互,不管在現實還是虛擬世界,終究還是圍繞著人來建設的,人始終要與世界進行交互的,這兩方面都還在突破中,未來可能會成為元宇宙的顛覆性技術。
《科創板日報》:京東對元宇宙的探索是在哪些領域?
何曉冬:京東一直自我定位為新型實體企業,因此我們覺得,元宇宙更大價值的發揮是產業上。如果未來元宇宙能夠做到全息人機交互和精準的數字重建,對于產業界都會有極大的效率提升。京東探索研究院行業首先提出了產業元宇宙概念——產業元宇宙是數字世界對現實世界中社會屬性、物理屬性的精確重構與再創造的能力集合,它將以元宇宙內容供應鏈為核心,催生一種數實融生的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
以物流無人倉為例,倉庫的布局、運營、優化都是很大的課題。如果在元宇宙里以數字孿生的方式構建虛擬倉庫,那么優化就會變得較為容易,可以通過各種AB測試,來了解虛擬倉的效能和性能,最后得到最優解,再把實體倉庫建出來。
再比如,線下零售所涉及的擺位、調節客流、顧客引導等,也存在優化的問題。如果在元宇宙里建設虛擬店鋪,就可以把各種細節以極高的效率進行優化。從而使得整個線下零售的體驗得到提升。
對話1000位行業領軍人物:安安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