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鯨平臺走訪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郭可。
如何增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能力,在國際市場提高中國聲音,擴大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中國話語說服力、國際輿論引導力,這已成了當前業界最為關注的熱門話題。
財聯社|鯨平臺為此走訪了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郭可。
鯨平臺:郭院長,據您觀察,近年國際傳播環境有哪些變化趨勢?
郭可:在我看來,有三個變化趨勢——國際傳播格局多元化日趨明顯,東升西降和去西方中心化加速;以美為代表的西方國家反華和遏華態勢加?。粌刃屯庑麄鞑サ穆搫有黠@。
第一點,國際傳播格局的多元化日趨明顯。雖然目前在國際傳播格局中,西強東弱還沒有根本性扭轉,但也出現了東升西降的趨勢。
第二點,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近年來的反華和遏華勢頭不斷加劇,甚至沒有底線,出現愈演愈烈的趨勢。
第三點,內宣和外宣傳播的聯動效應明顯。30年前我們內宣與外宣基本上涇渭分明,而近年來,國內外傳播聯動趨勢日益頻繁,內外宣界限越來越模糊。尤其隨著互聯網和智能翻譯軟件的發展,我們國內報道,一不小心就會變成國際輿論場上一個巨大的爭論點。
鯨平臺:面對以上趨勢,國內媒體應該如何去應對呢?
郭可:從戰略層面而言,習近平總書記在去年“5?31”講話中已經提出全面和系統的框架以及實施的路徑,就是明確要求加快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用中國理論闡釋中國實踐,用中國實踐升華中國理論,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疇、新表述,更加充分、更加鮮明地展現中國故事及其背后的思想力量和精神力量,形成與我國國際地位相匹配的中國國際話語權。
應該說,國家領導人對整個國際傳播工作不僅提出了總體框架和思路,還提供了非常詳細的工作指導。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地方政府和地方媒體,在講述中國故事的時候,卻習慣于以政治安全為第一,照本宣科多,生動闡述少;宏大敘事多,具體細節少;頌揚贊歌多,凡人日常少。這樣講中國故事,往往難以引起外國人的興趣,達不到宣傳的效果。這種領導人要求和地方上實際執行的差異,就形成了一種“漏斗效應”,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我們廣大宣傳機構和個人,進行思維上的革新,在對外傳播中也敢于創新。
另外,在發揮我們國家媒體主渠道作用同時,還應該積極發揮民間智庫作用,這更有利于推動我國國際傳播工作,達到傳播效應的最優化。
鯨平臺:您曾多次表示,中美需要對話,而傳播學界的學者要促進中美未來合作與交流。新聞傳播界學者具體可以做什么?
郭可:是的,我國新聞傳播學界應該與美國學者多加強交流和合作,因為美國國內反華目前主要是所謂的一小撮反華政治精英人物,而絕大部分的美國學者希望與中國學者加強交流。積極推動兩國民間交流合作,學術界應該是可以找到許多合作點的。
上外新聞傳播學院素來以中外交流為特色,也一直致力于與包括美國學者在內的國際學者合作。例如2021年我們創辦了英文學術期刊《網絡媒體與全球傳播》(Online Media andGlobal Communication,網站地址:http://omgc.shisu.edu.cn/ ),邀請了來自美國和五大洲20多個國家的30多名國際知名學者擔任我們學刊的主編和編輯委員會的成員,不僅發表英文學術論文,還把這些論文的摘要轉化為7個語種,希望我們學刊能成為英語學界與非英語學界的橋梁。另外,上海外國語大學和中國傳媒大學2023年將在北京和上海舉辦第六屆世界新聞教育大會。這是世界新聞教育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辦,屆時將吸引來自五大洲30多個國家的新聞傳播教育學者來與會。
鯨平臺:您提及的學者可以做的工作,目前進展與成效如何?遇到了哪些困難與瓶頸?
郭可:我們的這些學術活動是有成效的。2023世界新聞教育大會的準備工作正在有序推進中,目前包括美國AJEMC和亞洲AMIC等新聞傳播教育協會已經愿意與我們合。我們創辦的英文學刊,盡管目前僅發布了兩期,但已經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高度重視。我們不僅發布這些學者最新學術成果,還與這些學者開展線上和線下的交流活動,定期開展諸如Z世代年輕人媒介使用的合作項目等。我們希望我們的英文學刊不僅能推動我們學院學術研究的發展,還能有效推動國際傳播學術研究活動。
目前國際傳播的困難與瓶頸,也是有的。在國際傳播中,由于國情不一樣,中國學者一般不會主動在公開場合討論諸如民主和自由的概念,有些西方學者就認為我們沒有自信,甚至據此認為中國是一個沒有民主和自由的國家。但民主和自由并非西方國家獨有的,中國也有民主和自由,只是我們與西方的理解方式和內涵是不一樣的??上驳氖?,國務院新聞辦已經出版了民主白皮書,我國學者也開始研究中國特色的全過程民主。理念的豐富不僅為我們講好中國故事提供理論基礎,也可以更有效地開展制度創新,提升國際傳播話語權。
鯨平臺:請您介紹貴院的優勢與特色,以及學院近年在國際傳播領域產學研方面取得了哪些成績。
郭可:上海外國語大學新聞傳播學院的前身是設立于1983年的國際新聞專業,是我國最早設立國際新聞專業的學科之一,現已發展成為以“國際化”、“厚基礎”、“實踐型”為人才培養特色,以全球傳播和國際輿情智能數據為研究重點的教學研究實體,在國際新聞傳播領域名列前茅。學院現為上海市委宣傳部“部校共建”單位,榮獲全國黨建工作標桿院系、全國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目前設有5個本科專業(新聞學、廣播電視學、廣告學、國際新聞與傳播和網絡與新媒體)和3個二級學術碩士點(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1個新聞與傳播專業碩士點、國際新聞與傳播碩士生項目(國新班)和全球傳播二級博士點,形成了“本科-碩士-博士”國際新聞傳播人才培養體系。
學院建設了30多門全英文課程為基礎的碩士和博士國際化培養體系,并突出以國際傳播實踐為導向的產學研模式。學院和上海市松江區聯手打上外-松江全球傳播實訓基地,推出全國區級融媒體中心首個英文APP編輯部,并用這種方式推動產學研融合。目前基地下設1個眾創空間及8個特色實驗室,包括:上外多語種國際輿情實驗室、國家話語與對外傳播實驗室、松江-G60雙創孵化器、大數據與人工智能實驗室、創新上海與產業實驗室、跨國企業傳播實驗室、未來全球媒體與教育實驗室、全球影視傳播實驗室。去年為迎接建黨百年,上海市政府新聞辦、新民晚報聯合策劃推出了《百年大黨——老外講故事》百集融媒體產品,上海外國語大學積極承擔了百集視頻英語翻譯與制作工作。我們了走訪市政府新聞辦、新民晚報,商定新傳師生團隊參與《百年大黨——老外講故事》英語翻譯與制作的細節落實,同時上外宣傳部將組織多語種師生從5月上旬起參與德、法、俄、日、阿拉伯、西班牙等 6 種語言的部分翻譯制作,以提升百集融媒體產品在全球的傳播力。
2022年,學院在市外宣辦領導下,與上海市外宣媒體一起合作推出打造IP Shanghai企業國際傳播項目,希望能開展企業國際傳播的教學實踐項目,還能開展全球城市與國際企業傳播聯合研究。學院與在滬的跨國企業、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開展產學研融合項目,包括與喜馬拉雅一起聯合“外宣視頻產品英文配音培訓項目”,不僅能倒逼學院的課程體系改革,還能有效參與國際傳播實戰,培養國際傳播市場急需的外宣人才。
鯨平臺:您曾經組織過中外新聞學院院長國際研討會,據您觀察,中國新聞學院的人才培養和其他國家相比有什么特點?國際傳播環境變化對學院人才培養帶來了哪些挑戰?
郭可:我國的新聞傳播學院的人才培養整體上規模大、發展快,但質量還有待提升。就我們學院而言,遇到比較大的挑戰是——某些制度性的限制導致學院招生與就業需求之間、教學和科研管理之間仍存在一定脫節的現象,較難探索跨學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無法打破高校之間和高校內部的行政壁壘。
過去我們的畢業生,因為他們英語能力和優勢可以在媒體行業找到工作,在市場上總體供不應求。但是最近幾年,我們畢業學生的就業難度在增大,學生的專業對口率也不如以前,因為現在的媒體單位每年招聘人數不多,于是新聞傳播學院畢業學生只能去企業就業,甚至其他與新聞傳播關聯度不高的單位就業。
此外,高校教學和科研管理也存在一定脫節的現象。比如我們學院要開展教學創新,往往認為這只是與教學有關,而事實上教學與科研是可以聯動的,總之目前辦學模式、課程體系聯動以及學分計算方式都還不夠靈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