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前咖啡產品普遍同質化的問題,陶健認為,企業創新之余不要忽視傳統。
在以“喝茶”為傳統的中國,咖啡館的總體數量已超過歐美部分國家,“不喝一杯一天沒精神”成為一批年輕人的日常。咖啡金融網創始人陶健認為,中國咖啡行業的快速發展才剛剛開始,將會迎來至少20年的黃金發展期。
“我大學學的是金融專業,畢業之后也是從事金融相關的工作。期間,我因為負責籌建和運營一個咖啡現貨交易平臺,機緣巧合之際進入了咖啡行業,這段工作經歷讓我對國內的咖啡行業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陶健這樣回憶他與咖啡的緣起。
搭建咖啡現貨交易平臺需要大量專業的咖啡行業資訊、市場數據以及研究報告作參考,但是陶健和團隊發現,當時,國內專業的咖啡產業研究幾乎是“一片空白”,于是他們只能自己做。除了內部使用,陶健和團隊還會將數據以及研究報告發送給平臺的注冊會員使用,沒想到得到了很多會員的需求反饋。
做一件事最好的時候是十年前,其次是現在。憑著敏銳的商業嗅覺,陶健很快就決定辭職,創辦了咖啡金融網。
一開始,咖啡金融網的定位就很清晰,即專注于大宗商品研究。
“之所以取這個名字,一方面明確我們是和咖啡相關的,另一方面我們把咖啡看作大宗商品的方向研究,而非傳統的餐飲方向,既然是大宗商品就不得不專注它的金融屬性。所以就取名了咖啡金融網。”
創業之初,陶健遇到了很多困難,甚至一度有放棄的打算。雖然產業服務平臺的商業模式在其他行業已經很成熟,但對于當時咖啡行業的企業以及從業者來說,依然是陌生的。不單單是盈利問題,業務從哪里來?客戶需要什么樣的服務?這些服務該如何定價才能得到客戶的認可?每一項都是難啃的骨頭。
不過,在堅持的路上,咖啡金融網漸漸受到關注和認可,這讓陶健信心倍增。
“在最初去云南咖啡產區的時候,大家也許不知道陶健是誰,但基本都知道咖啡金融網。甚至當聽到咖農頭頭是道談論巴西干旱、咖啡期貨價格這些話題時,就感覺所做的事情特別有價值,再苦再難也要堅持下去。”
在談及咖啡金融網的主要目標用戶時,陶健表示,咖啡企業、咖啡從業者以及對咖啡行業感興趣的企業和個人都是咖啡金融網的服務對象。
咖啡企業和從業者一般需要專業的內容、數據、資訊、調研、研究報告以及培訓,從而更好的了解行業以及為決策做依據。咖啡金融網一直以來作為行業第三者和觀察者,聚集了大量行業資源,以幫助企業高效匹配各類供給和需求。
“一些風投公司、期貨公司、跨界進入咖啡行業的企業等等,他們一般會帶著特定的問題來咨詢,所以針對這類用戶,我們會根據其自身需求量身定做咨詢服務,有電話咨詢服務,咨詢報告服務,市場調研服務甚至行業顧問服務等等。無論哪種形式,最終的目的是為客戶提供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案。”
值得一提的是,咖啡金融網旗下的咖啡產業數據庫是目前國內唯一針對咖啡行業的專業的綜合性數據庫。數據庫數據包括咖啡價格、產量、種植面積、進出口貿易、轉口貿易、消費需求、庫存等,基本涵蓋了整個產業鏈。數據庫數據時間跨度長,部分數據周期超過60年。
對于中國咖啡產業的發展前景,陶健信心滿滿。
“中國咖啡行業可能迎來至少20年的黃金發展期。根據對具有相似社會文化和飲食習慣的日本和韓國咖啡消費歷史研究發現,當日本和韓國人均GDP達到1萬美元的時候,咖啡進口數量大爆發,持續有近20年的高速增長。由于這兩個國家都不種植咖啡,所以進口的數量可以簡單認為就是消費的數量。而中國正是在2019年達到人均GDP1萬美元,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中國咖啡行業的快速發展才剛剛開始。”
對于當前咖啡產品普遍同質化的問題,陶健認為,企業創新之余不要忽視傳統。
“很多咖啡品牌都絞盡腦汁開發新品。但新品的存活周期其實并不長久,而且失敗率也較高。作為一個具有數百年歷史的飲品,以及國外成熟的咖啡消費市場來看,真正長久不衰的正是那些傳統產品。或許下足功夫做好傳統產品更能給咖啡品牌帶來長久的超預期收益。”
談及未來的發展規劃,陶健表示,咖啡金融網會繼續做好咖啡行業研究工作,帶來專業及時的分析內容,并進一步拓展產業服務功能,跟上快速發展的咖啡行業市場所需。此外,還將考慮開拓國際市場,在更多的國外咖啡原產地和消費市場尋找合作伙伴以及招募當地人,為國內企業帶來更豐富和具有全球視野的專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