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從科技的故事,誕生于中科院的一間實驗室。
本期訪談人物:
云從科技聯合創始人、戰略規劃部負責人 姚志強
“我們這些技術出身的人,永遠都對技術抱有一種信仰。”
▍個人介紹
云從科技聯合創始人、戰略規劃部負責人
▍第一標簽
人機協同操作系統的先行者
▍企業簡介
云從科技(688327.SH)2015年孵化自中科院,是首家在科創板成功上市的AI平臺企業。
云從擁有自主可控全鏈AI技術,致力于為客戶提供高效人機協同操作系統和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助推人工智能產業化進程和各行業智慧化轉型升級,成為中國人工智能行業的民族品牌驕傲。
依托人機協同操作系統CWOS,云從分別打造通用與細分領域平臺,深耕多元應用場景,在智慧金融、治理、出行、商業等諸多細分領域已成為中國人工智能行業領軍企業。
2016年3月,一場獲得全世界關注的圍棋人機大戰,讓人工智能成為了香餑餑,AI熱潮迅速席卷全球。以商湯科技、云從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為代表的國內“AI四小龍”迅速成為了明星獨角獸。其中的云從科技,正是由姚志強與周曦等中科大校友共同創辦。
但在熱潮逐步褪去后,人工智能面臨商用落地的嚴峻挑戰。不少業內分析指出,AI 產業正在經歷泡沫期。對此,姚志強坦言,人工智能雖然解決了很多問題,但并沒有如大眾所期待的那樣能夠完全取代人類智慧,這也是技術發展的正常階段。
對于人工智能如何走出成本困境而實現盈利,姚志強認為,落地不只是技術問題,還包括了行業理解。“需要真正能幫客戶實現業務價值,即:從單點技術走向行業價值的閉環。”
展望未來,姚志強指出,人工智能最大的價值在于復雜的人機協同場景。
“隨著人工智能和實體產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將以人機協同的方式嵌入到所有的業務流程中,連接線上線下各類數據,實現人類與智能的交互體驗。到那時,可能就是我們如今熱衷討論的元宇宙時代。”
云從科技的故事,誕生于中科院的一間實驗室。
“我們與周老師一起在實驗室的時候,找到了對人工智能技術研究的樂趣,才最終堅定了要走這條路。但未曾想,后來AI技術突破以及軟硬件的迭代會這么快。” 姚志強回憶。
作為云從科技的聯合創始人,姚志強為人低調、靦腆,寸頭發型維持多年不變,是典型的技術類創業者。與周曦相識多年,姚志強的本碩博同樣就讀于中科大,是周曦的師兄。
雖然頭頂“中科院孵化”、“AI四小龍”等光環,但“有技術卻不太懂商業”,也曾讓團隊在創業中踩了不少坑。
在姚志強看來,令其在創業道路堅持走下去,除了興趣驅動,更多源于對技術的信仰。
“我們這些技術出身的人,永遠都對技術抱有一種信仰。總認為技術一定能產生巨大的作用,技術一定將對社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因此,即使遭遇挫折,也不會影響我。對技術人來說,永遠都抱有這樣信念。”
2015年,周曦、姚志強把團隊從實驗室“解放”出來獨立發展,云從科技就此成立。
即使擁有技術能力,但創業初期要想拿下訂單并非易事。姚志強還記得當年跑客戶的艱辛。
“我們有技術,但并不太懂商業。為了拿下一個銀行項目,整個團隊從重慶拉去了廣州,在那里蹲了有一兩周的時間,沒日沒夜地跟客戶溝通交流,聽他們聊難點、需求、困難,探討人工智能、人臉識別如何與智慧銀行融合,最后形成了幾十頁的PPT方案參與競標。結果,銀行拿著PPT說,從來沒有供應商給他們寫過十幾頁的方案,最少都是300頁起。” 姚志強笑言。
在創業初期,類似駐扎客戶處的故事很常見。姚志強得到的最大感受是,做to B業務就要與客戶綁在一起,深化在一起。
“從內心里一定要和客戶站在一起,而不是在實驗室內,自己想著怎么給客戶做設計,這樣距離實際場景會差很多,一定要給客戶去做溝通、交流。”
隨著2016年一場人機大戰掀起了全球人工智能熱潮,以商湯科技、云從科技、曠視科技、依圖科技為代表的國內“AI四小龍”迅速成為了明星獨角獸。2022年5月,云從科技成功登陸在科創板上市,成為“AI四小龍”中第二家上市的企業。
不過,與AI風口相伴而生的,還有AI商業化落地的瓶頸。姚志強坦言,人工智能雖然迅速解決了很多問題,但并沒能如大眾所期待的那樣取代人類智慧。
“人工智能還無法做到在任意場景都可以完成任務。特別在更高深或更難的問題上,人工智能并不能完成得非常好,這也是業內提到的泡沫釋放期。但實際上,這也是技術發展的正常階段。我認為,人工智能技術仍然在健康的發展軌道上,只是沒有達到所期望的無限智能的狀態。距離要完全取代人類,依然差得很遠。”
為了破解規模化商用難題,姚志強指出,人工智能需要從單點技術走向行業價值閉環,才有望逐步從虧損走向盈利。
“單點技術的時代,催生了人工智能在特定場景的初步應用,比如語音、視覺等等,爆發出了數千個人工智能的公司。云從科技也由此應運而生。但這些單點技術并不能夠完全地解決復雜需求,對客戶來說依然不怎么好用。要讓人工智能真正具有價值鏈,需要對全業務的鏈條進行AI賦能,形成行業價值的閉環,這才能從弱智能到強智能。”
對于如何打造價值閉環,當前各家人工智能企業都在尋找不同的突破口。比如,商湯科技以AI大裝置為切入點,曠視科技提出了AIoT戰略,云從科技則選擇人機協同的操作系統,以支撐更多行業平臺和應用的通用化、智能化大腦。
“我們的理解是,操作系統作為人工智能應用的突破點,也是傳統產業智能化的起點,將是實現通用AI的重要方向。”
姚志強判斷,未來將是軟硬件解耦的時代,軟件和操作系統圍繞硬件各自形成生態,在此趨勢下,AI操作系統將成為軟件定義硬件的關鍵。
“目前市場上的硬件標準化、同質化程度越來越高,軟件逐步成為各個行業打造差異化產品、服務的關鍵,軟硬件解耦或是未來發展趨勢。由AI操作系統作為連接和統一管理硬件、軟件和用戶的核心樞紐,決定著產業軟件架構的穩定性。”
隨著人工智能、5G等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的產業變革,智能網聯汽車成為當前汽車行業乃至整個社會創新發展的熱點和焦點,吸引各方紛紛入局,云從科技亦不例外。
2021年10月,云從科技入駐蕪湖高新區,成立了智能網聯汽車創新研究院、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創新中心和AI展示中心。
姚志強稱,公司在智能網聯汽車、車路協同等領域將有更深入的布局。
“其中,智能座艙是我們重點布局的方向。因為這是目前來看較好的人車交互場景,具有封閉性和強制性,乘客或司機會愿意與汽車進行互動。此外,我們也在關注場景分析、建模,道路場景識別以及路徑規劃的研究。”
在現階段,云從暫時不涉足自動駕駛汽車。
“我們更多地選擇中間的產品形態,比如封閉園區的智能小車作為落地,這樣既保證足夠的技術迭代,也能擁有一定的商業回報,以支撐后續的技術投入。我們選擇技術跑在前列,同時也可以商業化變現的路徑,從而不斷迭代以實現終極目標。”
當前,傳統安防廠商、互聯網巨頭、ICT綜合廠商也紛紛切入AI相關領域,讓計算機視覺賽道尤為擁擠。面對新的競爭,姚志強認為,這對AI行業的整體發展是利好,不同的企業的基因不同,其定位和打法也存在差異。
“像海康、大華從硬件起家,主要基于硬件能力提供配套AI服務,做AIoT。而云從的定位是平臺加應用,人機協同操作系統CWOS是開放的,打造核心軟件,可以利舊,都可以鏈接,不需要特定的AIoT設備。”
在這場AI產業生態的構建過程中,既有競爭也有合作。
姚志強透露,云從的人機協同操作系統CWOS獲得了華為昇騰平臺的認證,將共同打造AI中樞管理平臺,已經在廣州、成都等城市數字化升級中落地。
“華為的優勢在于縱向,憑借其硬件、5G以及邊緣計算等優勢,在智能制造上下游的供應鏈里進行深耕。云從則擅長做橫向通用的視覺處理。這其中兩家肯定會有交集,既有競爭也有合作。最終大家還是會選擇更合適的定位,來實現利潤最大化。”
在談及未來發展時,姚志強指出,在經歷單點紅利期、業務閉環后,人工智能會邁向生態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隨著人工智能和實體產業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將以人機協同的方式嵌入到所有的業務流程中,真正地把用戶體驗的革命性提升上來,連接線上線下各類數據,實現領先的人類與智能的交互體驗。那個時候可能就是我們現在熱衷討論的元宇宙時代。”
屆時,云從科技希望自己成為AI生態中的平臺型公司。
“如果參照汽車產業鏈的話,云從未來希望在某些行業做一級供應商,在更多的行業做二級供應商。云從將只對圖像、視頻等少部分核心技術進行迭代,主要由三級供應商來提供單點技術。”
不久前,特斯拉CEO馬斯克宣稱將發布人形機器人的消息,一度引爆資本市場。姚志強表示,其核心依然是機器和人的協同。
“工業機器人已經經歷很長時間的發展,但這類機器人面對的是固定的工廠流水線,不需要與人進行合作。而特斯拉的機器人顯然并非去工廠搬箱子的,是要與人一起生活、工作,這對于機器人是一種質的飛躍,也是為何其一經提出,馬上就把機器人概念炒熱了。”
姚志強指出,未來社會,一定是人與機器協作的模式,但具體形式是多種多樣的。
“其形態不一定是人形機器人,可能是存在于互聯網的AI精靈,或者純軟件的數字人模式。但必然是與人進行協作,在C端幫助消費者來解決日常問題,在B端協助企業管理者來做好本職工作。可以說,人工智能最大的價值正是在于復雜的人機協同的場景。雖然當下受限于性能、成本等,還沒有完全實現。但隨著技術的迭代,未來一定會有更多的行業被拓展出來,這是個無限大的這樣一個市場,這是我現在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