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經濟正在加快綠色轉型。
本期訪談人物: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 莊貴陽
“如果沒有顛覆性技術出現,實現碳中和有很大的困難?!?/p>
▍個人介紹
莊貴陽,經濟學博士,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導師。長期從事氣候變化經濟學研究,是中國社科界較早從事低碳經濟與氣候變化政策研究并取得較為突出成績的學者,中國社會科學院“登峰計劃”氣候變化經濟學優勢學科建設項目的學術帶頭人之一。
▍第一標簽
中國低碳經濟研究的先行者
▍機構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經中央編制辦批準,于2020年3月在原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基礎上更名成立,是中央批準設立的第一家專門從事生態文明研究的法人科研機構。它是中國社會科學院全面貫徹憲法關于推動生態文明發展,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更好服務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進行的重要學科調整與改革的產物。
生態文明研究所圍繞社科院“三大職能定位”,以“三大體系”(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建設為主線,立足經濟學,并從跨學科視野進行研究,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嚴格的學理支撐、政策論述和實踐指導,努力建設有國際影響力的一流研究所。
7月中旬,針對建設綠色低碳城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的《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提出,“要優化城市結構和布局”的有關要求:積極開展綠色低碳城市建設,推動組團式發展。此文件一出,有關低碳城市的話題再次成為討論的熱點。
針對低碳城市建設,記者采訪了中國社會科學院生態文明研究所副所長莊貴陽。在莊貴陽看來,低碳是發展與減排的橋梁,是城市病的解藥、是可持續的未來,中國在推進城鎮化的進程中,交通建筑等基礎設施一定要符合綠色低碳的要求,要避免被高碳鎖定。
此外,他還認為,雙碳工作絕不是一個能源和技術問題,如果沒有顛覆性技術出現,實現碳中和有很大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治理能力尤為重要,要把“雙碳”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
財聯社:去年10月,國務院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后,各行各業的企劃中越來越多地出現“低碳”“零碳”的字眼,其中,低碳城市建設格外受到關注,你如何看待這種現象?
莊貴陽: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聯合國啟動了政府間氣候變化談判,由于各方利益訴求不同,導致談判進展艱難,發達國家方面說要減排,發展中國家則強調要發展,后來發現低碳就像一座橋梁,既兼顧了減排又兼顧了發展,而城市由于其特殊性一直是低碳發展的重要課題。
現在全球大約54%的人口居住在城市里,城市消耗的能源和相應的碳排放大約占75%以上。因此,無論從人口規模還是能源消耗產生的碳排放的數量來看,城市是低碳領域一個非常重要的研究載體。
此外,從政策實踐來看,國家層面的發展目標往往層層分解向下落實,國家分解到省、省分解到市,很多重要的指標基本上都是地市一級推進。城市相當于地方政府的行政單元,選擇這樣的單元做研究,也是國內外是比較通用的尺度。
城市是人口集聚地也是經濟集聚地。在氣候變化方面,一方面城市生產生活產生的碳排放影響氣候變化,另一方面氣候變化對城市也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比如現在很多城市人口眾多且規劃滯后,城市的脆弱性越來越高。北京“721”特大暴雨、鄭州“720”特大暴雨等一系列事件暴露出的問題使得城市研究愈加重要。聯合國人居署近日發布的《2022世界城市狀況報告》也指出,未來城市的核心任務是韌性建設。低碳發展是城市病的解藥、可持續發展是城市的未來。
財聯社:發達國家實現碳達峰時人均GDP為2萬美元以上,城鎮化率超過70%,服務業占比超過70%。中國2021年的情況是人均GDP達到1.2萬美元、城鎮化率為64.72%,服務業占比53.3%。相比較,在雙碳的背景下,中國該怎樣推進城鎮化發展?
莊貴陽:以傳統的發展理念講,城鎮化進程很容易出現高碳鎖定的現象。比如我們建筑房子,如果我們節能設計標準很低,那未來幾十年建筑運行的碳排放是高碳的。因此在城鎮化進程中,交通建筑等基礎設施一定要符合綠色低碳的要求,要避免被高碳鎖定。
中國2021年的城鎮化率是64.72%,發達國家碳達峰的時候城鎮化率70%以上我們實現碳達峰的過程中,還有很大的空間采用綠色低碳能源和技術進行城鎮化建設。
財聯社:據你了解,中國的低碳城市是如何發展起來的?
莊貴陽:在國家政府層面發改委出臺低碳城市試點相關政策前,國內學術界以及一些地方政府就已經開始了低碳城市的探索性研究和實踐。
比如2008年結合東北地區振興規劃的背景,我們選擇了吉林市作為試點進行了低碳經濟方法學及低碳經濟區發展案例研究;還有四川省廣元市,2008年地震后,以低碳重建、低碳發展為理念進行了地震重災區的重建工作并且持續踐行至今。2010年國家發改委啟動低碳城市試點工作,前后三批共87個省市作為試點納入到國家低碳省市體系當中,吉林市、廣元市是第二批成為國家試點的。
財聯社:在低碳城市試點推進工作中,什么問題最值得關注?
莊貴陽:我們總結國家推進低碳城市試點的政策“弱激勵、弱約束”,激勵不是特別強約束也不是特別硬。彼時,很多地方政府申報試點的積極性很高,期望可以享受優惠政策并獲取國家財政支持。實際上,由于國家對于試點政策的調整,從政策公平性考慮,對于試點城市并沒有經濟層面的支持,只是一個名片。后來有些城市的積極性就不是特別強了。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有些城市在國家沒有特別明確的大力財政支持的情況下,自己依然做了很多事情。比如像成都,雖然是第三批試點,但是后來者居上,超過了很多試點城市。這主要取決于地方政府的領導力和學習能力。
中央出臺政策后,地方如何落實到具體操作層面,需要一定的主動性和創新性。地方政府如果認為低碳是經濟發展的約束,自然不會主動推進;如果發展理念先進,地方政府可以調動中央級的國家機構出謀劃策提升影響力。各城市的領導力與學習能力不同,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能力強、動力也強,可以做探索創新的引領者。而有些城市確實資源能力有限,難以做創新,但是可以模仿跟進?,F在有很多像城市聯盟這樣的平臺,組織城市之間的經驗分享,也可以“先進”帶動“后進”,共享發展經驗。
財聯社:低碳城市試點進行了十幾年,這些年的經驗對今后的低碳城市建設有什么啟發?
莊貴陽:低碳城市研究進行了這么多年,重要的是不能只局限在技術路徑上。中央領導也說過:“實現‘雙碳’目標是一場廣泛而深刻的變革,不是輕輕松松就能實現的。我們要提高戰略思維能力,把系統觀念貫穿‘雙碳’工作全過程”。
新能源也好,新技術也好,我們雖然一再強調其重要性,但是雙碳工作絕不是一個能源和技術問題。我們要做的,是拒絕綠色工業文明的思路,把“雙碳”工作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用系統的理念去進行生產生活方式的全面變革。除了技術層面,能源轉型和經濟轉型還需要有社會治理的提升去推動。
目前像氫能、儲能、碳捕獲和封存等很多技術都尚不成熟,有研究表明減排75%之后的成本特別高,如果沒有顛覆性技術出現,實現碳中和有很大的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社會治理能力尤為重要。如果政府、企業、公眾、社會組織都深度參與并發揮相應作用,可以把效率提升到更高的水平。在雙碳方面,即使我們的技術不是一流,但憑借一流的社會治理,我們同樣可以穩扎穩打,踐行低碳建設最終實現雙碳目標。
財聯社:建設低碳城市,從個人層面來說,在日常生活中你有什么建議?
莊貴陽:低碳生活理念是新發展理念或者綠色發展理念的一部分。低碳建設需要從生產生活兩個方面推進。在生產層面,國家及地方政府規定了很多具體標準和要求,比如通過節能指標減排指標對生產端進行考核;或者通過碳交易給重點排放單位分配額度,強行規范限制生產端。
而在生活層面,消費端更多的依賴引導機制,比如階梯性電價水價就是依靠價格引導消費。消費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通過環境教育、培訓引導消費者形成低碳的生活理念,轉變生活模式對于雙碳目標達成至關重要,這里可以總結為RSI三個關鍵詞。
第一reduce,節能減排。其實大家都很熟悉,節水節電節能、垃圾分類處理、公共交通出行、外出用餐光盤等等,衣食住行各方面都可以減少非必要的需求。第二shift,轉變切換。比如改變出行方式,以步行或者共享單車代替機動車出行。第三improve,提升改進。還是說出行,機動車對于很多家庭來說是必需品,但可以選擇小排氣量或者是新能源車。把握好這三個關鍵詞,樹立低碳生活理念、培養低碳生活模式,都是可以“我們自己做的”“我們自己的未來”。
對話1000位行業領軍人物:安安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