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睿控創合創始人張平與好友在西安共同創業,瞄準的是在當時大火的物聯網業務,而后轉為更加具象的嵌入式設備領域。
《安安訪談錄》是界面財聯社執行總裁徐安安出品的一檔深度訪談類欄目。從投資角度對話1000位行業領軍人物,覆蓋傳媒創新、VC/PE、信息服務、金融科技、交易體系、戰略新興等方向。
科創板日報《連線創始人》是由《安安訪談錄》出品的針對創新創業型未上市企業創始人的訪談欄目,以企業創始人/CEO的訪談為一手信源,讓成長中的創業公司走入公眾和市場視野,并發掘最新技術和產業趨勢。
▍本期訪談人物:
睿控創合創始人、總經理 張平
▍第一標簽
關鍵領域國產嵌入式系統推動者
▍企業簡介
西安睿控創合電子科技有限公司(RITRONTEK)成立于2012年,是一家專業從事嵌入式計算機軟硬件產品設計、開發和咨詢服務的高科技企業,主要面向軍工和軌道交通等行業領域。公司依托航天軍工背景,有十年以上的軍品定制化項目開發經驗,建立了一支掌握X86、PowerPC、ARM、FPGA和國產化飛騰、龍芯處理器等各CPU架構的核心團隊。
在研華工作6年,至今離開已有10年整,張平個人身上以及他所創立的睿控創合公司治理,仍留著全球性大企業的印記:全球視角、專一而深耕不輟,心無旁騖,在主營賽道上永爭第一,是他在研華最大的收獲。
張平表示,如今睿控創合的目標越來越清晰,那就是要做中國嵌入式計算機產業的領軍企業。
2012年,睿控創合創始人張平與好友在西安共同創業,瞄準的是在當時大火的物聯網業務,而后轉為更加具象的嵌入式設備領域。
如今,經過整整10年的成長和發展,睿控創合業務方面已經形成面向軍工、軌交、信創與通信四大業務主線,而公司在去年完成5000萬元規模的戰略融資后,發展重新迎來關鍵節點。
走上這條創業路,張平感慨良多。為了創業,他置之前優渥的工作環境于不顧,放棄了研華公司西北大區經理的職務。
研華是一家全球范圍內領先的電子平臺產品和服務提供商,初期成立于我國臺灣地區,業務范圍包括完整的系統集成、硬件、軟件,以及以客戶為中心的設計服務和全球支持。在研華工作之前,張平還曾在聯想集團工作數年。
兩家企業如今在各自領域都有舉足輕重的位置。并且,業務出海及全球化、供應鏈管理、生態合作、客戶定制方案等,均成為研華、聯想兩家公司身上至今為人樂道的鮮明特質。
回顧過去大企業職業經歷給自己創業積累的經驗和財富,張平感慨良多。他認為,聯想可能是曾經IT最輝煌的時代,一家能夠把貿易、營銷、資源整合做到最極致的公司。
而研華最重要的一個基因就是外向型經濟驅動發展。“研華擁有幾乎是天生的全球化視角,而且做任何事情都很純粹,圍繞一件事情就是要做到全球領先位置”。
在研華工作6年,至今離開已有10年整,張平個人身上以及他所創立的睿控創合公司治理,仍留著全球性大企業的印記。
張平還記得2008年北京奧運會期間,研華提出的一句口號:“要拿全球嵌入式計算機產業的奧運金牌”,他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全球視角、專一而深耕不輟,心無旁騖,在主營賽道上永爭第一,是他在研華最大的收獲。
受以上影響和啟發,在創立睿控創合后,在最初公司只有十幾人規模之時,企業目標和戰略制定、人才管理、技術與產品研發生產堅持主線發展,都被張平等管理層鄭重視為公司一項重要工作。
張平表示,如今睿控創合的目標越來越清晰,那就是要做中國嵌入式計算機產業的領軍企業。
在創業之初,張平的想法非常簡單,當時國內至少90%的嵌入式設備市場,都被歐美企業,甚至是日企長期占有,而國內大陸本土企業成長起來的機會很大。加上當時物聯網概念興起、工業2.0升級趨勢明顯,產業鏈方面底層GPU、AI技術發展,因而包括嵌入式系統在內的整個工業制造支持環節,迎來了非常大的發展機會。
不過現在回看,“創業之初的想法其實是非常理想化的,市場的風勁大一點就出發了,平心而論當時我們跟研華的差距可以說是‘云泥之別’”。張平表示,差距主要體現在資金、技術以及市場資源積累。但隨著信創市場國產技術發展,市場發展的節奏就變了。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在睿控創合創立初期,尚在探索市場機會的團隊,即將公司發展的落腳點立足于軍工領域的高新電子行業。
張平兒時成長于軍隊大院,他解釋稱,一方面市場選擇有他個人的一點情懷在,家國情懷伴著嘹亮的軍號聲,自他幼時便留下深刻的烙印,成為他的人生底色;另一方面,公司創立在西安,這里是全國知名軍工重鎮,相關行業研究院所眾多,技術研發合作與市場化推廣的土壤豐沃。
比如,睿控創合就與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大學(簡稱“空工大”)合作,研究軍用智能化圖像獲取、處理、分析和可視化技術及應用。之后,睿控還與空工大共建“西安交互式電子手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
據了解,“交互式電子技術出版物工程技術”相關研究至今在國內還處于空白階段,而在國外,波音公司、空中客車公司等裝備制造巨頭在該領域的研究已相對成熟,睿控相當于開了國內行業之先。
軍工行業整體來看市場大有可為,對企業技術能力來講進入門檻不低,不過行業特點也決定了本身無法像民用領域一樣形成海量市場,無法通過營銷形成產業爆發,因此市場中已經成長起來且規模龐大的企業,往往不會回過頭來過多關注這一細窄市場。
“這對我們來說形成了企業發展初期的一定生存空間。”張平稱,軍工市場對中小高新技術企業來說可以稱之為一片藍海,競爭相對沒那么激烈,這也是公司最先邁入這一領域的重要原因。
在睿控創合在發展至一定規模后,為了更好地抵御市場化風險,開始進入軌道交通領域的嵌入式設備國產化工作。在夯實軍工市場基礎后,便進行這一更廣闊市場的拓展和發掘。
當前關于軌交市場規模和增量有著不小爭論。一方面市場體量或開通總里程龐大,2021年我國鐵路建設以鐵路總里程15萬公里,高鐵總里程破4萬公里;但在另一面,隨著“八橫八縱”鐵路建設總體規劃完成近七成,未來新增里程數逐年將有所減緩,市場見頂成為不少軌交行業龍頭共識。
“全國鐵路建設可以說已經趨于完善或者飽和,不過對于軌交行業裝備升級或改造,實現設備國產化,抓住更大的商業機會,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張平認為,預計近五年之內,對國產企業來說可能會迎來相關行業機會的爆發,“至少對我們來說,軌交領域系統裝備的用量,要大于軍工行業”。
“國內高鐵建設進入到下一階段,重點就是要提倡更加智能、安全、可靠的運行,其中包括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以及5G通信,都會逐步融入嵌入式系統設備當中去,這就是未來最大的機會。”
張平介紹,為了籌備應對未來的市場機會,睿控創合早在去年年底制定了未來三到五年的發展計劃。
嵌入式系統業務公司通常來說會以硬件技術研發和集成為主,不過睿控創合也正在考慮整合一些人工智能等軟件算法的技術團隊。張平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相關算法團隊已經開始建立。
2021年,上市公司旭光電子(600353.SH)以近5000萬元的資金規模,收購了睿控創合38%的股權。
除了自身業務架構的調整,睿控創合也在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實現更深層次的生態合作,豐富產業鏈上下游協同。
此次戰略投資,一方面,對于旭光電子這家上市企業,憑借優質標的睿控創合,迅速切入了嵌入式計算機這一具備一定壁壘的高技術市場。
另一方面,對睿控創合來說,旭光電子作為老牌軍工企業,同時從事精密鑄造及精密零部件制造業務,與睿控創合未來與戰略投資者實現產業鏈協同大有助益。
具體來說,睿控創合能夠借此進一步完善公司軍用電子元器件產業生態鏈,加快向產業鏈中下游延伸,推動公司由單一元器件產品供應商向板卡、模塊級產品及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升級。
“睿控創合目前60%的業務仍與軍工相關,作為我們的基本盤,旭光電子相比當時接洽的其他機構,對軍工領域的產業發展規律的理解更加深入一些。”
張平回憶,當初旭光電子對公司的要求是穩扎穩打,為長期、持續的發展積蓄力量,十分符合軍工產業發展節奏,也跟本公司管理層理念十分契合,再加上旭光電子自身業務開展良序,判斷雙方的合作能夠達成戰略目標上的一致,于是有了這場雙贏合作。
“當前公司經過一年的發展,以及與合作伙伴和戰略投資者的磨合,我們也在跟旭光電子方面討論睿控創合下一步的發展可能。”張平透露,上市公司非常支持睿控獨立上市的計劃。
“不過對公司來說,未來更長遠的發展肯定需要更豐富資金和資源的支持。除了繼續鞏固軍工市場,睿控也需要其他豐富背景的投資方,幫助我們實現價值擴增,將公司推向更高、更廣闊的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