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自動駕駛這個行業里,企業需要一直保持長跑的狀態。其中,關鍵在于自身心態的調整。在很長的時間里,我們要去尋找產品的安全邊界、價格邊界以及用戶體驗三者之間的最佳平衡點。”
編者按:他們創辦的公司或已是獨角獸,或剛啟動種子輪,或已家喻戶曉,或長期身居幕后,或正起于微末,但他們都是中國新經濟的微觀脈搏,是這輪產業和技術升級的微觀主導者和實踐者,不同行業成千成萬的他們的身影匯聚,投射變革的洪流。
《科創板日報》 “連線創始人/CEO”欄目,主要關注創新創業型企業,以企業創始人/CEO的訪談為一手信源,讓成長中的創業公司走入公眾和市場視野,并發掘最新技術和產業趨勢,每周五21時準時推送。
《科創板日報》4月22日訊(記者 曾樂),“‘縱目’既代表著極目遠望,又與計算機視覺相關。”談及公司命名寓意,縱目科技創始人及CEO唐銳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
縱目科技成立于2013年,是一家自動駕駛和高級駕駛輔助系統(ADAS)技術及產品供應商。近日,該公司完成超10億元E輪融資,由東陽冠定領投。
值得注意的是,縱目科技還是小米宣布造車后的首批投資企業之一。據悉,通過該次投資,縱目科技有望在小米智能場景應用領域展開多維度合作。
天眼查信息顯示,截至目前,縱目科技共獲10輪融資,除上述投資方外,還包括:復星創富、科創投集團、高通創投、君聯資本、聯想控股等。此外,唐銳向《科創板日報》記者透露,公司正考慮今年內申報科創板IPO。
在創辦縱目科技之前,唐銳從事了長達14年的硅谷汽車電子半導體研發管理工作。其中,包括:曾任掌微電子公司軟件總監、CSR半導體(現為高通Qualcomm收購)全球資深研發總監。
2013年初,汽車電子老兵唐銳意識到:“是時候創業了。”
彼時,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市場,與此同時,高級輔助駕駛系統(ADAS)、自動駕駛等新興技術也開始助推汽車行業的發展。
在當時的唐銳看來,“汽車電子下一個較大的增長方向,可能在于ADAS與自動駕駛。”瞄準這一方向后,2013年1月,唐銳創立了縱目科技,并決定從環視ADAS起家。
據介紹,環視ADAS,指除常見的2D/3D全景泊車系統、移動物體監測(MOD)、盲區車輛檢測(BSD)、開門預警(DOW)、十字路口報警(CTA)、自動泊車輔助(APA)外,還可疊加車道偏離預警(LDW)、行人檢測(PD)等功能。
“抓住這個機會后,我們已走過九年多時間。如今回頭再看,選擇應該是很正確的。”唐銳向《科創板日報》記者感慨道。
當前,整體來看,縱目科技以環視ADAS起家,主營輔助駕駛與自動駕駛服務。
回看縱目科技成立初期,主要聚焦于環視ADAS的算法與相關軟件,尚未涉及整體的核心算法與硬件,因而一直充當著主機廠的Tier 2(二級供應商)角色。
唐銳深知:“隨著產品理念的進步與發展,環視ADAS向更高級的L2-L4級低速自動駕駛邁進是必然趨勢。作為Tier 2,難以向主機廠傳遞聲音,也就沒有話語權。”
從Tier 2轉型為Tier 1(一級供應商),縱目科技用了三年時間。
從發展歷程來看,縱目科技從環視ADAS起家,歷經從前裝到后裝,從軟件到全套解決方案的轉變。
2015年底,搭載縱目科技前裝環視ADAS的第一款車實現量產;2017年11月,縱目科技發布低速L4自動駕駛——自主泊車產品,實現從環視ADAS向自動駕駛的升級轉型。
產品方面,截至目前,縱目科技產品包括:ADS/ADAS(域)控制器、攝像頭、毫米波雷達、超聲波等核心傳感器,以及核心感知、定位、地圖等算法產品和云服務類產品,業務板塊涵蓋智能駕駛系統、智慧城市產品和服務,以及大功率新能源汽車無線充電產品。
根據智慧芽全球專利數據庫統計,截至今年3月底,縱目科技已公開申請專利253件;有效專利113件。其中,申請專利中發明專利占比71.94%、實用新型占比19.76%、在審專利占比也近50%,這也意味著其創新活力較高。創新詞云顯示,該公司主要圍繞無線充電、車載終端、攝像頭、檢測方法、輔助駕駛、毫米波雷達等領域進行專利布局。
據悉,縱目科技客戶包括:長安汽車、吉利汽車、比亞迪、理想汽車、長城汽車等。
產能方面,目前,縱目科技在上海、北京、廈門、重慶、深圳、以及德國斯圖加特、美國底特律設有研發中心,量產工廠位于廈門、湖州。
“從產品形態來看,自動駕駛的控制器、傳感器等都需要生產制造。”唐銳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目前廈門、湖州兩個量產工廠的年產能共為50萬套。”
此外,在縱目科技超10億元E輪融資中,資金除用于加快在自動駕駛量產項目的研發投入外,還將于浙江東陽打造一個年配套200萬輛自動駕駛系統的產業園。
據介紹,目前縱目科技團隊規模約為1000人,且以研發人員為主。唐銳向《科創板日報》記者透露,“我們已在緊密對接小米造車所需的技術與產品服務。”
談及公司的發展規劃,唐銳表示,“縱目未來將重點往以下幾個方向持續推進:一是低速泊車;二是高速NGP、城區、封閉園區三大場景;三是向L4、L5級自動駕駛發展。同時,公司未來將發力全球化布局。”
在唐銳看來,“自動駕駛或將最終聚焦于三大場景:高速NGP、城區、封閉園區。”
他進一步解釋道,“在高速和結構化的道路中,既需要具備對周圍的感知能力與精準定位,同時還需要駕駛員隨時介入;在城區,存在大量與自動駕駛產生博弈的事物,如:其他車輛、行人、障礙物等,這便需要攝像頭配合激光雷達等大量感知設備;在封閉園區里,即便是泊車,也涉及到大量的決策與博弈等問題。”
唐銳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在中國,低速場景非常關鍵,堵車、停車難等問題依然常見。這其中,存在巨大的低速ADAS需求量。”
談及自動駕駛領域的投融資,在唐銳看來,“今年下半年,自動駕駛的融資風向或將趨冷,資本市場情緒或將變得冷靜、處于理性回調的狀態。”
唐銳認為,從細分領域來看,“自動駕駛出租車(Robotaxi)與乘用車自動駕駛等是頗有意思的賽道。但大家需要考慮,企業估值如何回調至合理水平,以及自身能否實現商業變現。”
對于整車廠商與自動駕駛企業之間的關系,唐銳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這是一個很有趣的合作關系,雙方存在著非常多的可能性。”
他進一步說道:“主機廠的體量大,意味著其研發能力、主導能力較強。此時,自動駕駛企業能夠從中提供一些服務與產品,結合主機廠所需要的差異化之處,有時甚至未必是自動駕駛方面。”
“在自動駕駛這個行業里,企業需要一直保持長跑的狀態。其中,關鍵在于自身心態的調整。在很長的時間里,我們要去尋找產品的安全邊界、價格邊界以及用戶體驗三者之間的最佳平衡點。”唐銳如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