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氫交易市場應該形成“一個交易平臺、多個服務中心”格局。
本期訪談人物:
中華環保聯合會碳中和特聘高級專家、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原董事長林輝博士
“中國氫交易市場應該形成‘一個交易平臺、多個服務中心’格局。”
▍個人介紹
理學學士、法學碩士、科技哲學博士,現任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會員部總經理。曾任沈陽技術市場管理辦公室副主任,南南全球技術產權交易所常務副總裁、上海聯合知識產權交易中心總經理、上海聯合產權交易所技術產權運營總監、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董事長。曾主導或參與國家技術市場政策設計與理論研究、中國企業海外技術并購路線圖計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系統落戶上海開發設計、開創性構建氫能源交易平臺。
▍第一標簽
氫能源交易平臺探路者
近日,上海市發改委印發《關于支持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其中提出,規劃探索建設氫交易平臺。支持國內氫能龍頭企業、碳交易專業平臺機構等在臨港新片區聯合設立統一、高效的氫能交易平臺。研究完善相關政策措施、標準、方法學,探索氫交易及綠氫交易、價格指數、溯源認證、氫儲能參與電力市場和氫能碳減排市場化交易機制,推動清潔氫產生的減排量納入自愿碳減排市場交易,逐步探索建設全國性氫交易所。
為何上海要建立氫交易所?上海氫交所有哪些存在形態,具有哪些功能?中國未來如何發展氫交易?圍繞著這些問題,記者專訪了中華環保聯合會碳中和特聘高級專家、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原董事長林輝博士。
林輝博士在2019年任職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時就發起在上海設立上海國際氫交易中心,曾主持氫交易平臺的論證與設計。在林輝看來,氫能產業發展迫切需要氫交易平臺配置資源。目前建設氫交易所時機已成熟,而上海建設氫交易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從功能和職責上看,上海氫交易平臺除了具有一般交易場所的職責和功能外,在實現高質量的信息披露、高效率的價格發現、有效的風險控制方面有一定的獨特性。
此外,對于未來中國發展氫交易發展,林輝建議,中國氫交易市場應該形成多中心格局。一是,未來氫能貿易要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格局下運行。比如,國內形成西北、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多交易中心的格局等。二是,上海作為全球金融、航運、貿易中心,依托長三角氫能一體化,可以探索建立全國統一氫能市場。
財聯社:上海近期提出,規劃探索建設氫交易平臺。氫交易平臺建設對于氫能發展可以發揮怎樣的作用?
林輝:建立氫交易平臺,是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必要條件,而氫能產業發展也迫切需要氫交易平臺配置資源。
產業政策推動和產業技術驅動的協同作用,共同塑造氫能產業的形態,決定了氫能產業未來發展。氫能產業的發展將是產業技術與產業政策相互適應、協同演化過程。而有效的金融創新則是產業政策與產業技術協同進化的潤滑劑、催化劑。
換句話說,氫交易平臺是金融創新的操作平臺和重要抓手,把它建立好,對氫能產業發展能起到四兩撥千斤的作用。
如何具體理解?這是因為氫能產業發展,要求大規模的投資生產設施、基礎設施、應用場景,支持新技術開發、全產業鏈降低成本。投資、融資、補貼等金融和財稅支持工具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說,發展氫交易市場、聯結氫能定價和碳定價,則是兩個重要的基礎領域。通過發展多層次氫商品市場、聯結氫能市場和碳市場,促進氫能貿易便利化,創造氫減排收益內部化機制,將拓展氫產業價值鏈,支持氫產業發展。
首先,氫交易市場、定價中心將是未來氫產業發展的制高點。當前氫市場尚處于起步階段,氫的生產和消費活動目前主要是應用場景主導的。氫的生產活動與主要氫消費者存在地理錯位與偏差,公認的氫定價機制尚未確立。隨著儲存、運輸的技術進步和設施完善,基于可再生能源的低碳氫能,實現跨地區、跨國貿易鏈條、網絡形成和普遍化,這就要求建立多層次的氫交易市場體系。預計國內將形成北氫東輸、西氫東輸、海氫上岸、東氫外送的格局。
第二,聯結氫市場和碳市場,建立氫減排收益內部化機制。
氫的生產和應用成本相比傳統化石能源、燃料仍然高得多。不同制氫路線,可再生能源基礎上的低碳氫,相比工業副產氫、化石能源氫,成本具有較大的劣勢。氫能的低碳減排收益內部化,對氫能、特別是低碳氫能開發利用形成有效激勵。
碳市場是碳減排政策體系的核心支柱之一,可以通過碳市場交易機制,有效控制碳排放總量,降低減碳總體成本。建立氫減碳方法學體系,在碳抵消框架下發展氫減排量信用機制,是可行的路徑。
同樣,建設氫交易平臺,實現氫商品場內交易,實現氫減排量交易,將為氫能產業的要素流動,氫產業各環節的價值實現,提供高效率運行的場景。
在多層次的氫交易市場體系中,雖然本地化的氫生產和消費活動在較長時間仍然是基礎,但是還要求至少部分氫生產和消費脫離本地化,實現跨地區、跨國部署和流動,才能實現氫產業鏈的價值最大化。在氫交易平臺上,確立公認的定價機制,集中交易,最大化實現要素流動和配置效率。
氫減排量交易的基礎是氫減排方法學體系,氫減排量認證機制,氫減排量登記、注冊、注銷機制,在碳抵消框架下實現相應的制度安排。同現行碳市場聯動,真正在制度安排上實現對氫能減排價值的認可和激勵。
財聯社:上海表示,支持國內氫能龍頭企業、碳交易專業平臺機構等在臨港新片區聯合設立統一、高效的氫能交易平臺。逐步探索建設全國性氫交易所。如何看待上海的這一舉動?
林輝:中國目前多煤,少油,缺氣。在這種能源結構下,其實對于能源的清潔化和安全化有很大挑戰。建立氫交易平臺,是氫能產業高質量發展必要條件。氫作為二次能源在能源體系中有可能成為一個新的大宗能源商品,與之相應的必然會產生相應的貿易體系和交易平臺的建構,中國作為綠色能源的生產和利用大國,應該參與到這樣的體系建構之中。另外,作為物理層面和制度層面的氫的交易中心,對于未來的綠氫交易和綠氫品質的追溯以及氫的安全供應都是關鍵的功能性平臺。中國作為氫生產和氫利用的大國,應當以積極開放的姿態加入全球氫能源博弈,要從戰略層面謀劃國際綠氫交易體系,力爭掌握未來這一新能源品種的定價權。
從氫產業的發展角度來看,上海提出建立氫交易有三方面因素:
一是建設氫交易所時機已成熟。當前,中國正積極推進“雙碳”行動和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氫是零碳、可再生的終極能源,具有綠色低碳和安全穩定的優點,氫能減碳技術路線是創新型、增量型減碳,對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助力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具有重要意義,符合“雙碳”目標實現路徑。此外,氫能已正式納入我國能源戰略體系,國家發改委今年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2021-2035年)》明確,氫能是未來國家能源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用能終端實現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氫能產業是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重點發展方向。
二是上海建設氫交易所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前,上海國際經濟、金融、貿易、航運中心基本建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形成基本框架。氫能產業發展和上海“五個中心”建設目標相互呼應。同時,氫能是上海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手段。
三是上海具備人才資源優勢。上海作為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交易方面的技術、人才、管理、機構等資源有一定基礎,對于產品創新、投資者培育、交易規則以及國際接軌方面有獨特的優勢。同時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是由是上海環交所運營,目前已運行1年多,現提出碳交易、金融、定價、創新中心的定位,未來氫交易板塊可以和碳市場形成碳氫聯動。
財聯社:在你看來,上海氫交所應該包括哪些存在形態,具有哪些功能?
林輝:氫交易所和市場上現有的交易所有相似之處,比如石油、天然氣。但是氫存在形態可能是常溫常壓的氣態,還有一種是經過高壓、低溫下的液態或者氨、甲醇等有機液體,還可能吸附到金屬合金里的固態氫。
氫交易的存在形態可以大致從兩個角度來理解:一是從交易主體來看,可以有企業交易、政府交易、市場交易三種:企業交易是企業內部不同作業單元之間調劑氫資源的活動,不一定嚴格按照生產成本核算進行交易,表現出在某種特定情景下,氫能產業具有資產專有性的特征;政府交易是政府根據社會經濟與能源發展的需要,定向或不定向征集氫能源,可能參照市場價格,也可能偏離市場價格,表現出氫能具備一定的公共物品屬性;氫的市場交易是平等市場主體(企業、機構或個人)按照市場價格和市場規則進行的契約行為,包括氫的現貨交易和衍生品交易。
二是從交易標的的角度看,氫交易平臺上,主要進行氫的商品交易和氫匯(HS)交易,也就是氫減排量交易,是平等主體之間的市場交易。當然,政府也可以在平臺上以招標、競拍、協議等方式,進行收儲、拋儲。
從功能和職責上看,氫交易平臺除了具有一般交易場所的職責和功能,如提供交易場所、設施及相關服務,建立健全交易、交收、結算、倉儲、信息發布、風險控制、市場管理等業務規則與各項規章制度,實現清結算、交收之外,在實現高質量的信息披露、高效率的價格發現、有效的風險控制方面有一定的獨特性。
一是,信息披露。氫交易平臺的信息數據高度聚集,除交易信息,如價格、交易量、持倉、交收、庫存等,對于不同交易品牌的氫商品,由于品類品質、減排量存在差異,如可再生能源氫、工業副產氫、煤氣化氫、氫基燃料等,要公式、發布相關的檢驗、核證認定和減排量登記注冊信息。
二是,發現價格。氫交易平臺通過集中交易,實現發現氫商品和氫減排量的價格的功能。有利于市場化形成不同氫商品之間的合理價差,有利于市場化形成氫減排量的合理價格,有利于形成氫交易的價格中心,確立定價權,以市場信號輻射氫產業鏈。
三是,風險控制。氫交易平臺在風險控制方面,除了交易風險和金融風險防控外,還要做好氫商品作為危化品的物理安全工作。
財聯社:如何建立好上海氫交所,你有哪些建議?
林輝:要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一是政府決策后,要有配套政策跟進,要積極協調,爭取把氫交易所計劃納入到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建設中,成為它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二是在國家的清潔能源轉型戰略規劃方面,應納入氫交易平臺的內容。
另一方面,建設團隊要有敢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還要有超前的眼光和國際化視野,,開發設計出高水平的交易制度和交易系統。
我認為未來的氫交易所成功的標志,是形成一個“臨港氫價格指數”,成為上海標志性的品牌,就像布倫特原油價格,要能掌握亞太氫能定價權,這是氫交易所的使命。
財聯社:對于未來中國發展氫交易,你還有哪些建議?
林輝:氫交易中心的建設包括兩部分:一是基礎設施建設(深水港口、長距離管 道、高壓儲罐等物理硬件);二是制度保障體系(現貨交易和期貨交易、金融結算中心、價格信息的透明度以及市場價格機制的完善等交易管理制度)。
我建議,中國氫交易市場應該形成“一個交易平臺、多個服務中心”格局。
具體來看,一是,未來氫能貿易要在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格局下運行。國內形成西北、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的多交易中心的格局,建設氫通道從西北鏈接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國際上形成“一帶一路”沿線氫通道,從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延伸海上通道,從西部和北部延伸陸上通道。比如,寧夏具備成為西北中心的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技術基礎、龍頭企業,應該積極建設西北氫能產業基地、氫能交易中心,引領氫能產業發展,開拓“一帶一路”建設、雙碳工作的新格局;上海作為全球金融、航運、貿易中心,依托長三角氫能一體化,可以探索建立統一氫能市場。另外,我建議,未來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這三個氫能發展比較活躍的地區都有一個類似氫能產業服務的平臺,這個產業平臺有針對氫數據采集和監測的功能。
二是,上海作為全球金融、航運、貿易中心,依托長三角氫能一體化,可以探索建立全國統一氫能市場。上海氫能交易所的建設團隊要發揮好主觀能動性,協調和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要積極爭取國家有關部門把全國性的牌照落戶在上海臨港。此外,上海還要統一規劃的供應鏈基礎設施,這不僅可以作為城市的能源供應,更重要是提前布局,以產業為基礎,拓展氫金融,成為全球氫中心,進而獲得綠氫的全球定價權。當然,未來上海作為長三角乃至全國氫能干線的核心,也同樣需要一個以氫氣干線管網為骨干,液氫、液氨等無碳液體儲氫能源為儲備,高壓氫為調劑的,集儲輸運為一體的綜合氫能供應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