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將是國內BI行業的變革之年,傳統的報表式BI將面臨增長停滯,面向業務的現代化BI有望成為新的增量市場。”
本期訪談人物:
觀遠數據創始人兼CEO 蘇春園
“2022年將是國內BI行業的變革之年,傳統的報表式BI將面臨增長停滯,面向業務的現代化BI有望成為新的增量市場。”
▍個人介紹
觀遠數據創始人兼CEO。畢業于卡耐基梅隆大學信息系統管理專業,擁有超過15年數據分析以及商業智能管理服務經驗,擅長企業大數據戰略規劃,曾任全球頂尖BI公司微策略軟件全球高管&中國研發總裁,為上百家500強企業提供過大數據分析產品與服務。
▍第一標簽
引領數據智能行業長遠創新的長期主義者
▍企業簡介
觀遠數據成立于2016年,以“讓業務用起來 讓決策更智能”為使命,致力于為零售、消費、金融、互聯網、高科技等行業的領先企業提供一站式數據分析與智能決策產品及解決方案。觀遠數據已深入服務寶潔、聯合利華、招商銀行、中信銀行、3M中國、絲芙蘭中國、安踏、元氣森林、蜜雪冰城、小紅書、斗魚直播、零跑汽車等500多家行業領先企業。
在數字經濟時代,國內對商業智能(BI)的需求日益旺盛。IDC的《2021下半年中國商業智能軟件市場跟蹤報告》顯示,2021全年中國商業智能軟件的市場規模達到7.8億美元,同比增長34.9%,相比2020年市場增速大幅提升。
隨著BI需求爆發,國內市場也涌現出了不少創新創業黑馬。其中,成立了6年的觀遠數據,吸引了眾多資本的關注。迄今為止,已經獲得5輪融資。今年2月份,觀遠數據完成了2.8億元C輪融資,由老虎環球基金領投,紅杉中國、線性資本、襄禾資本和獨秀資本跟投。
近日,記者對觀遠數據創始人兼CEO蘇春園進行了獨家專訪,與這位從業20多年的BI老兵進行了深入交流。在他看來,2022年將是國內BI行業的變革之年,傳統的報表式BI將面臨增長停滯,面向業務的現代化BI有望成為新的增量市場。
在數字經濟時代,國內對商業智能(BI)的需求日益旺盛。IDC的《2021下半年中國商業智能軟件市場跟蹤報告》顯示,2021全年中國商業智能軟件的市場規模達到7.8億美元,同比增長34.9%,相比2020年市場增速大幅提升。
隨著BI需求爆發,國內市場也涌現出了不少創新創業黑馬。其中,成立了6年的觀遠數據,吸引了眾多資本的關注。迄今為止,已經獲得5輪融資。今年2月份,觀遠數據完成了2.8億元C輪融資,由老虎環球基金領投,紅杉中國、線性資本、襄禾資本和獨秀資本跟投。
近日,《科創板日報》對觀遠數據創始人兼CEO蘇春園進行了獨家專訪,與這位從業20多年的BI老兵進行了深入交流。在他看來,2022年將是國內BI行業的變革之年,傳統的報表式BI將面臨增長停滯,面向業務的現代化BI有望成為新的增量市場。
20年前,蘇春園正在卡耐基梅隆大學這個“碼農夢想之地”攻讀信息系統管理專業。還未畢業的他,便收到了來自美國知名BI企業微策略(MicroStrategy)的錄取信。于是,蘇春園在微策略一干便是10年,從一線工程師逐步晉升為全球高管&中國研發總裁。
“這十年里,最大的收獲在于,能有機會看到全球最領先的這些企業組織,是怎么做數據驅動決策的。” 蘇春園說。
創業的想法,則萌生于回國完成對中國研發中心的搭建后,蘇春園看到了海內外BI發展的不同境況。
“當時,BI在國外已滲透度很高,很多企業都在用,各行各業均達到了一定規模。但在國內還是屬于偏高端的工具,屬于少數頭部企業才會去用的東西。”
蘇春園指出,這是由于對國內客戶而言,傳統的報表式BI,并不是特別接地氣,真正能用起來、用得好的企業很少。
“傳統的報表主要面向IT部門。比如,由業務提需求,然后IT幫忙取個數看一下。其本質距離有價值的決策還很遠。所以,16年成立觀遠,我們的初心正是希望做一個好用、易用的產品,能夠讓BI飛入尋常百姓家,并且能真正產生價值。”
所謂的好用、易用,在蘇春園看來,要讓BI不只是面向IT部門,而是通過降低業務人員的使用門檻,讓90%的業務人員也能自主完成從數據提取到分析決策。
在經過兩年的探索,觀遠數據選擇零售消費作為第一根據地。
“經過電商浪潮的洗禮,中國零售消費行業的精細化數據意識比較強,而且技術創新方面,也在引領其他行業。不少企業都在學習如何開展數據驅動的消費者運營。”
目前,觀遠數據已從最初的零售消費進入到金融、泛互聯網、新能源、高科技等領域,服務的行業先進客戶數量超過500家。
在觀遠數據成長的同時,國內 BI行業也在蓬勃發展。蘇春園認為,今年有望成為行業變局之年,整個市場將從傳統的報表式BI,走向更為靠近業務側的現代化BI。
Gartner在今年發布的《中國分析平臺市場指南》也佐證了上述趨勢。報告顯示,未來5年中國數據分析市場上,企業對報表的需求基本停滯,新的增量是面向業務的BI產品,將保持較快的增長速度。
蘇春園介紹,目前已經有不少企業,比如元氣森林、招商銀行等已經跑通了數據驅動業務的模式。
“元氣森林有幾千個名員工,都在活躍地使用數據分析,從總部到區域一線的銷售,在移動端都可以每天看數據。這樣帶來的好處是,企業從過去依賴于少數人的決策,到幾千人都能參與到數據驅動決策。而且決策的迭代速度從原先的按月,變成按天,形成了更先進的決策機制。”
面對時代大環境充斥的不確定性,蘇春園表示,保持敏捷是最好的應對方式,而數據驅動決策,是實現敏捷的重要途徑。
“用數據驅動的方式來實現整個企業規模性的敏捷。不只是創始人層面的,而是能夠一層層地推廣,讓幾千人都能敏捷地做決策,將大大提高整個企業組織抗風險能力。”
對于當前BI在應用落地上的瓶頸,蘇春園認為,即使有了數據意識,但在具體實踐上依然需要務實的執行。
“首先,CEO是否把數據分析的推動作為高優先級的事項,肯定是非常關鍵的。有了CEO的認知,還需要CIO來進行務實的數字化建設。我們的經驗是,可以先讓一些部門使用起來,再逐步推廣到整個組織。”
面對BI新時代的到來,IT與業務人員的關系也將發生轉變。
“原先的關系有點像甲乙方,業務部門提需求給IT部門。如今,雙方應該成為真正的合作伙伴,由IT為業務賦能,通過數據驅動創造出更大的業務價值,雙方互相成就。”
蘇春園透露,目前觀遠數據的業務保持較高的增速,特別是客戶續約率達到了接近百分百。
“當然,整個行業發展還處于前期階段,關鍵還是在于未來是否能夠保持增長。今年是我們成立的第六年,也意味著新的5年的開始。對于新五年的目標,上市是我們掌握主動權的東西,我們會邊走邊看。” 蘇春園說。
在談及創業過程中的最大感受時,蘇春園坦言,取舍是最難的,因為涉及到對風險的平衡和對增長的認知。
“創業是不斷探索的過程,永遠沒人能真正給出一張地圖。大家都是基于對未來的假設,不斷地尋找道路。尤其是如何取舍,什么點應該更激進、什么點更保守?哪些產品、哪些客戶需求應該跟進,哪些應該克制,這都不斷在取舍。我們早期也踩了不少坑,承諾了不該承諾的,導致陷入了一些泥潭。”
面對新的五年開始,蘇春園強調,觀遠自身也需要建立更科學的管理組織,從而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贏得更多的市場機會。
“我們已經完成了從0到1的組織構建,打造了自己的護城河和立足點。未來,就需要能夠更加的科學管理和運營,也讓自身變成一個更先進的決策機器,不斷地取舍內外部的機會,以及應對各種挑戰,然后實現自我的提升。”
對話1000位行業領軍人物:安安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