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續創新是中控技術實現從跟跑到領跑巨大跨越的關鍵。在過去的20多年里,中控技術從小到大,走到了DCS中國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位置,也吸引了崔山這樣外企出身者的主動加入。崔山在采訪中提到,中控技術在一開始對技術和未來的戰略規劃就已經遠超出他的想象。
本期訪談人物:
中控技術董事長兼總裁崔山
“中控技術這條船雖然沒有跨國公司那么大,但非常靈活,在追逐技術進步、市場開拓的過程中,我們表現得更快、更有效率和戰斗力。”
▍個人介紹
中控技術董事長兼總裁
▍第一標簽
工業3.0+4.0的賦能者
▍企業簡介
中控技術(688777.SH)成立于1999年,是國內領先的流程工業智能制造整體解決方案提供商,深耕集散控制系統(DCS)、安全儀表系統(SIS)、網絡化混合控制系統等自動化控制系統,并以此為基礎,大力布局和發展工業軟件、行業解決方案、儀器儀表等產品及線上線下結合的服務模式,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工業3.0+4.0”產品及解決方案架構,連續多年入選工信部智能制造系統解決方案供應商和示范企業。
持續創新是中控技術實現從跟跑到領跑巨大跨越的關鍵。在過去的20多年里,中控技術從小到大,走到了DCS中國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位置,也吸引了崔山這樣外企出身者的主動加入。崔山在采訪中提到,中控技術在一開始對技術和未來的戰略規劃就已經遠超出他的想象。在數字化、智能化的未來,我們相信中控技術仍然會不斷進擊。
——安安訪談錄
依靠自主研發的DCS(集散控制系統)、SIS(安全儀表系統)等核心產品,中控技術(688777.SH)在自動化控制系統領域拾級而上,其中DCS連續11年蟬聯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2021年在國內的市場占有率達到了33.8%。
中控技術董事長兼總裁崔山于近日接受財聯社記者專訪。他表示,DCS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自動化,真正的自動化是讓機器、系統來代替人的工作。他提到,中控技術新推出的新一代全流程智能運行管理與控制系統(i-OMC)致力于實現流程工業從傳統的自動化向智能自主化運行的重大創新和升級。依托該系統,在某科技公司離子膜燒堿項目中,定員由120人減少到40人以下,初期就實現了31小時無人操作的紀錄。
在加入中控技術之前,崔山在國際自動化巨頭霍尼韋爾、橫河電機工作過,這兩家也是DCS系統的鼻祖。如今,中控技術在國內的領先地位已經顯而易見,并大舉布局海外。從追趕者變為有力競爭者,中控技術的戰略愿景卻遠不止于此,中控技術將從一家工業自動化產品供應商走向一家行業解決方案服務商,為流程工業企業的自動化、數字化、智能化賦能,成為所在領域中的技術突破者和領跑者。
談公司:比對手更靈活、更有效率
中控技術于1999年成立,早期采取“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戰術,聚焦為國內流程工業的中小型企業提供工業自動化產品和服務,ECS-100、JX-300XP等DCS產品為公司獲取了大量化工、石化、電力和冶金等行業客戶。
曾經在跨國公司就職多年的崔山表示:“很多跨國公司更偏好高端市場,他們忽略的大量市場往往會被像中控技術這樣土生土長的成長型公司占領,很快中控技術又攻克了高端市場的堡壘,并開始重點開拓。”
2007年,中控技術借助大型DCS產品中標了中石化武漢分公司500萬噸/年煉油項目,成功切入大型客戶,敲開了“城市”的大門;隨著中石化各項目的一一突破,中控技術穩步邁向高端市場,從中小化工企業拓展到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央國企。
談及加入中控技術的感受,崔山表示,“中控技術這條船雖然沒有跨國公司那么大,但非常靈活,在追逐技術進步、市場開拓的過程中,我們表現得更快、更有效率和戰斗力。”
在發展過程中,中控技術形成了鮮明的三大成長曲線,第一條是以DCS為核心的傳統工業自動化產品;在此基礎上,公司逐步構建出“5S店+S2B平臺”商業模式平臺和i-OMC智能運行管理與控制系統、工廠操作系統+工業APP以及即將正式面世的模擬軟件等三大技術平臺,形成了第二成長曲線;而第三條成長曲線則依托于5T技術的布局,即AT(自動化技術)、IT(信息技術)、PT(工藝技術)、OT(運營技術)、ET(設備技術),可有效破解單項技術無法解決的難題。
今年重點推進的“5S店+S2B平臺”模式,在崔山看來,不僅增強了客戶粘性和市場影響力,還可以深度挖掘客戶需求。5S店指的是Sales產品銷售、Spare parts備品備件、Service服務、Specialists專家、Solutions解決方案,目前覆蓋全國主要化工園區的5S店達到150多家,加上S2B平臺線上線下結合的模式,更快響應客戶的各種需求。
談行業:數字化需求越來越強烈
化工、電力、石化行業是DCS下游的重點行業,崔山也提到,中控技術的強勢戰場在石化化工,兩者的DCS市場占有率都超過40%,與此同時,新能源、醫藥、儲能等行業市場需求正在快速擴大。
尤其在新能源領域中,中控技術拓展了多個重大項目,如寧夏潤陽硅材料5萬噸/年高純多晶硅項目、華友鈷業三元前驅體及三元正極材料項目、廣西巴莫科技5萬噸/年高鎳型動力電池三元正極材料和10萬噸/年三元前驅體材料一體化項目、浙江時代鋰電材料三元前驅體項目等。崔山說,“今年突破的大型項目,一是來自石化化工,二是來自新能源。”
崔山并不認同市場對于中控技術成長天花板的看法,相反,在DCS基礎上構建起來的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需求越來越強烈。
數據顯示,我國有380萬家制造業企業,40余萬家規上制造業企業,5萬余家規上流程工業企業;我國工業數字化率為17%,而發達國家則為50%。目前,70%的企業已經開始著手數字化轉型,數字化轉型的市場是巨大的。
與此同時,新行業對數字化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崔山提到,中控技術的邏輯是堅持與行業頭部企業合作,這樣能夠最快速了解行業的技術需求,找到行業通用型問題的鑰匙,“如果是通用型問題,那就形成產品方案,如果不是通用型問題,那就形成定制型解決方案,這也是5T技術最能體現價值的部分。”
談未來:加速國際化,加大研發
近兩年,中控技術在海外市場的拓展頗有成果,今年上半年實現海外新簽合同額同比增長110%,獲得了國際市場的巴斯夫、殼牌等企業的訂單,旗下子公司通過沙特阿美供應商審核,成功進入其供應商名錄。
崔山表示,中控技術在新加坡、沙特阿拉伯、馬來西亞等國家都已經設立了本地運營公司,未來3-5年內將聚焦中東、非洲、東南亞、南亞、歐亞幾大重點區域,以各區域的實體公司為引領,同時也會考慮與海外公司進行資本層面的合作。
“早些年,我們海外市場的打法是點狀結構,現在要系統性設計整個海外架構,定義國際化運作策略、人才布局、管理模式、交易模式等,”崔山說,“海外市場和國內市場有一定的共性,對數字化的需求也非常強烈,我們明年計劃大量派出人才前往海外,希望明年能成為公司國際化的突破年。”
今年前三季度,中控技術實現營收42.27億元,歸母凈利潤4.74億元,分別同比增長44.63%和42.45%,業績增長源自下游智能制造解決方案的訂單增長。不過,在越來越多的數字化需求面前,崔山也有著自己的擔憂,“目前最大的瓶頸還是人才結構,在DCS人才之外,行業缺乏工藝人才、設備人才等,我們也在不斷調整,將在國內外設立研發中心,建立結構化人才體系。”
除了人才隊伍,技術創新也在中控技術這樣的技術型企業中扮演核心驅動的角色,2021年全年,中控技術的研發費用為4.97億元,同比增長37.2%,占營收比例超過10%,處于行業領先地位。崔山提到,高比例的研發投入為中控技術的創新提供了支撐,未來的研發投入還會持續增加。
(記者:陳抗;編輯:劉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