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金融與科技的深度鏈接,不斷沉淀投研能力、投顧能力、系統能力等,賦能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從‘投’和‘顧’兩方面幫助投資者提高獲得感。”
本期訪談人物:
盈米基金副總裁、盈米基金研究院院長 楊媛春
“我們通過金融與科技的深度鏈接,不斷沉淀投研能力、投顧能力、系統能力等,賦能資產管理與財富管理,從‘投’和‘顧’兩方面幫助投資者提高獲得感。”
▍個人介紹
南開大學經濟學碩士,16年基金從業經驗、7年FOF投資經驗;曾任招商基金機構理財部總經理,在公募基金、FOF研究等方向上形成了全面細致的研究體系。
▍第一標簽
多資產配置、FOF投研專家
▍公司簡介
盈米基金(全稱珠海盈米基金銷售有限公司)是證監會批準的獨立基金銷售機構、國家首批基金投顧試點機構。盈米基金成立于2015年,總部設在廣州,在北京、上海、長沙、珠海、沈陽設有辦公室,是一家深度運用互聯網技術、深度耕耘泛資管行業的創新型金融科技公司。
深耕公募基金行業十幾年,如今又已在買方投顧公司效力的楊媛春,對資管行業的發展感觸頗深。從投顧剛起航時面臨的壓力,到資管新規帶來的挑戰,楊媛春始終相信科技與金融的結合將會給行業帶來新的價值與機會。為了更好地實踐投顧業務,與資管機構融合發展,盈米基金在投研、投顧不斷深耕,同時還打造出領先行業的技術團隊。
資管行業從“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轉移,給投顧機構的發展提供空間和可能。財聯社近日采訪了盈米基金副總裁、研究院院長楊媛春,管中窺豹,以此例來探尋投顧業務背后的基石,在資管機構紛紛數字化轉型的當下,科技如何助力資管機構克服痛點、融合發展。
“資管新規帶來的最大變化,實際上是把資管行業所有的代客理財產品都往凈值化這條道路上統一,統一了監管,相對統一了標準,是制度方面基礎設施的很大改善,其中大家最大的感知是凈值化過程”,楊媛春表示,“在這種相對統一的標準下,評價各類資管產品會顯得更客觀、未來也能幫助老百姓更好的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案,這樣就能更好的將資管行業和財富管理行業鏈接起來。”
同時,新規也帶來了一些挑戰,尤其是對銀行理財這樣幾十萬億規模的產品。從過去的習慣剛兌或者說約定收益,到現在的凈值化導致最終結果的不確定性,從投資者到管理者都會有一些不適應。
“我覺得天然需要一個中間的匹配和過渡,以及對投資者更好陪伴的過程”,楊媛春稱。
以自己的從業經歷為例,楊媛春表示,“我自己是2005年底進入到公募行業,當時銀行的客戶或者銀行的理財老師在行情有很大的波動時,大家的壓力還是比較大的。但是基金行業經過近20年的發展,大家現在已經比較習慣股票型基金較大的波動,也有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逐步意識到要拿三年、五年不用,甚至更長時間的錢去投資。
在大類資產配置的框架下,由盈米基金“且慢”提出“四筆錢”框架,幫助投資者對資金可使用期限和投資期限進行匹配。第一筆錢是隨時要用到的活錢,適合投資貨幣基金和現金管理相關的投資策略;第二筆錢是客戶短期內可能會用到的錢,適合配置穩健類的投顧策略;第三筆錢是客戶三年以上不用的,用來獲得較高收益的長期資金,適合配置高權益資產的策略;第四筆錢為客戶準備用來保險保障的錢。
基于“四筆錢”的理念和基金投資中的“不可能三角”(即高收益、高安全性、高流動性不可同時滿足),盈米基金將客戶的投資時間與資產標的進行匹配。同時在投資過程中,公司也做好多元化陪伴,通過文章、直播、針對性的診斷等方式,目的就是使投資者在過程中不焦慮、感到安心,讓投資者和投顧之間形成一種信任的關系。
盈米基金作為買方投顧機構,在財富管理的范疇里,一直提倡側重于客戶陪伴的“三分投,七分顧”;但對于資管行業來說,楊媛春認為現階段做好數字化轉型,提高“投”的能力更為重要。
楊媛春稱,“從收益角度看,近十年來看,偏股型基金的年化收益差不多是10%,而基民賬戶收益則遠低于此數,方差較大。盈米基金希望通過自己的方式,把資管產品的良好收益變成投資者賬戶上的良好收益,改善“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的現狀,同時助力行業數字化轉型,一起提升行業效率”。
資管機構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存在不少痛點,如:線上化、自動化程度不足,仍舊存在大量手工作業流程;數字化程度不足,未形成針對客戶流量獲取、轉化方面的專業體系;新科技及大數據應用程度不足,難以做到精準營銷、智能產品匹配等問題。
以資管見長的公募基金、銀行理財子等,對投資者提供的更多的是一種產品解決方案。楊媛春解釋稱,“像公募基金行業,可能在偏權益或者說偏相對收益的產品上提供了非常好的底層供給;而銀行理財,可能在低波動偏固收的大類資產配置上,是天然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有十分充裕的優質產品供給。”
在助力資管機構數字化轉型中,楊媛春把這個過程稱為“相互賦能”的過程,“大家相互賦能,發揮各自的稟賦,是一種非常互補的狀態”。盈米基金作為金融科技公司,同時又是第一批投顧試點,可以與資管機構融合發展、彼此互補,其優勢在于“投”與“顧”的融合理解與實踐、金融與科技的長期跨界結合。
據了解,截至2021年5月,公募基金的持有人已經達到了7.2億人。對于公募基金來說,投研是公募基金生存的立身之本和核心競爭力,產品是投資能力和策略的載體。
對盈米基金來說,投研能力同樣重要。楊媛春表示,“大家對盈米基金的‘顧’可能會更熟悉一些,但我們也深刻的意識到,沒有對“投”正確而深入的理解,何談對投資者科學陪伴的“顧”,所以我們一直在基金研究、策略管理、投研科技上持續投入、不斷沉淀,并將此看作公司發展的長期基石。”
盈米基金目前已有超過40人的投研團隊,專注于公募基金領域的投研工作,且團隊核心人員均有超過10年以上的從業經驗。團隊內部既有覆蓋了策略、產品、資產研究的細化分工,又在投資研究全過程實現了高度的程序化、自動化,保證了投研過程的高效與專業。與此同時,依托于公司整體強大的研發能力和長期跨團隊協作的豐富經驗,盈米在自研的第一代基金投研平臺JUNIPER上已升級迭代成擁有更先進的架構、更強大的算力,功能模塊實現了“樂高積木”式可自由拆卸、組裝的新一代CORAL投研系統。
行業的高質量發展要依賴于高質量生態的建立,“數據是新的‘原油’,科技是將來競爭的第二戰場”已成為行業共識。資管機構紛紛建立自己的投研、投顧平臺,注重以科技賦能投研能力的盈米基金自然也不例外。
在不斷的應用實踐中,盈米基金形成了成熟的買方思維基金研究支持體系,搭建了以資產配置策略、基金經理研究、基金數據篩選、精選基金池等多維度的服務框架。
從自有投研系統到可多元交付系統,盈米基金的研究成果涵蓋了公募基金篩選、績效分析、基金經理畫像、組合管理、投后分析等功能,深度匹配了資管機構對于數據庫搭建、策略庫完善等投研場景化應用的支持。
以其中一個債基告警功能為例,今年以來,地產債風險事件引發廣大投資人關注,盈米基金迅速響應投資者需求,從債基凈值異動的角度,準確、及時地識別異動基金群體,自動監控債基凈值的異動現象。同時,該功能還能夠根據客戶自定義的閾值進行及時事件提醒和歷史事件的復盤,幫助客戶增強風控能力。
主導該功能設計的楊媛春表示,“從設計算法到該告警模塊系統上線,整個過程僅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我們將通過凈值異動設計的算法結果與過去六年跟蹤的底層數據進行對比復核,復核結果十分理想。”
盈米基金圍繞內外部需求,在投研科技領域已經形成了人才沉淀、金融數據沉淀、投研內容沉淀、投研工具沉淀、組合管理沉淀、交易系統全流程沉淀、投研科技服務輸出沉淀的七大沉淀。
“我們最近實際上已經在構思更多維度的沉淀”,楊媛春最后表示,“用科技去提升投研效率,用投顧實踐去持續提升投資者賬戶收益,我們會一直努力。”
對話1000位行業領軍人物:安安訪談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