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南下資金年內凈流入大幅增長; ②QDII基金重倉創新藥與新消費; ③外資機構上調港股預期。
財聯社6月19日訊(記者 吳雨其)在全球資產配置邏輯演化與市場風險偏好回暖的背景下,港股市場于年內走出了強勁反彈行情。科技與消費板塊引領漲幅,恒生科技指數、恒生指數和恒生國企指數年內漲幅均接近20%,成為內外部資金聚焦的重點方向。背后支撐的不只是宏觀流動性的釋放,更是資金結構層面的深度重塑。
南下資金持續凈流入、QDII基金業績亮眼、公募重倉持有、外資預期扭轉,共同構建出一張資金深度參與港股的立體網絡。多位業內人士指出,今年以來資金布局港股的動能呈現出“結構強化、節奏清晰”的新特征,尤其是在政策預期回穩和企業盈利周期修復的推動下,部分核心資產的估值吸引力正重新得到確認。
南下資金對港股的布局
港股通南向資金成為年內最具代表性的增量來源之一。截至6月18日,南下資金年內凈買入規模達到6500億元,較去年同期翻倍,逼近2024年全年歷史高點。這一動能不僅體現出境內資金對港股資產的熱情修復,也表明投資者對其價值洼地定位的再度認可。
據排排網整理數據顯示,從南下資金來看,今年以來南下資金共買入550只港股,其中50只港股凈買入額在25億以上,14只個港凈買入額在100億以上。在這50只港股中,39只個股近1周獲得南下資金凈買入。
從個股層面看,資金集中涌入互聯網、消費和醫藥板塊,三大領域成為南下資金主要配置方向。阿里巴巴-W、騰訊控股、美團-W等頭部互聯網公司,截至上周年內分別獲得877億元、397億元和352億元的凈買入,穩居榜單前三。這些個股在過去一年中經歷較大幅度調整,但隨著業績穩定與回購分紅回暖,其估值修復邏輯逐步得到市場認可。
從行業結構來看,銀行和生物制品板塊亦獲得了較多關注。大型國有銀行股穩定的基本面表現和高股息率,構成南下資金偏好的重要邏輯;生物制品領域則受益于政策支持及新藥商業化預期,部分個股年內股價實現翻倍,其中三生制藥漲幅高達252.80%,成為資金追逐創新藥邏輯下的典型代表。
“今年資金配置行為更加聚焦于基本面反轉與股東回報提升雙線邏輯之下的核心資產。”一位不具名的機構交易主管表示,過去投資者更多基于估值邏輯博弈情緒修復,但當前南下資金更偏向確定性資產,回避高波動性標的,資金結構趨于“理性配置”。
此外,部分資金也在捕捉消費結構變化帶來的中長期機會。例如在“新消費”浪潮中廣受關注的泡泡瑪特,因旗下IP在海外快速爆紅及渠道布局完善,其市值年內持續創新高。截至6月18日,總市值為3527億港元,成為文化消費出海標的中的高成長代表。值得注意的是,泡泡瑪特近期產品在韓國、美國等地熱銷,一度引發當地限售措施,市場對其品牌溢價能力形成較強預期。
QDII對港股的布局
公募基金通過QDII通道布局港股,成為年內內地資金參與香港市場的第二條重要路徑。從業績表現來看,主投資港股的QDII基金整體跑贏恒生科技指數,表現出顯著的選股與風格配置能力。
據Wind數據統計,在投資港股市值占比超過50%的84只QDII基金中,今年以來有83只基金取得凈值增長,僅有華夏大中華企業優選凈值微跌0.58%。
值得注意的是,排在前列的產品多數由業內知名基金經理管理,例如匯添富張韡、廣發基金劉杰、南方基金朱恒紅等。其中,排在首位的是張韡的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年內凈值增長率為87.31%,富國全球健康生活人民幣、華泰柏瑞恒生創新藥ETF、廣發中證香港創新藥ETF等多只基金年內凈值增長率均超過50%。
財聯社記者發現,排名居前的產品多為重倉創新藥,如排首位的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重倉股為榮昌生物、科倫博泰生物、信達生物等等。
除此之外,港股新消費也成為QDII基金的關注目標。如南方基金熊瀟雅管理的多只產品均獲得30%以上的收益,前十大重倉股覆蓋了新消費與互聯網龍頭,包括泡泡瑪特、老鋪黃金、騰訊控股、小米集團等,并同步布局出海與制造業升級鏈條中的核心公司。
熊瀟雅在2025年一季報中表示,“AI將成為未來10年社會生產效率提升的關鍵因素,目前行業龍頭已經勾勒出AI代理的初始形態。此外,隨著港股成長股從去年以來大幅提高股東回報(分紅率、回購),很多成長股也具備很強的價值屬性。第三,我們堅定看好中國制造業和服務業的升級之路,看好出海3.0模式,行業包括電動車、創新藥、線下新零售、IP、高端制造、奢侈品、品牌消費品等領域。”
多位基金公司研究人士指出,QDII基金的配置思路正從“海外分散”向“結構聚焦”轉變,更強調港股中的確定性機會。“今年以來我們看到的趨勢是,基金經理不再簡單做多整個市場,而是聚焦于盈利改善路徑清晰的公司,這與以往市場主導情緒拉升的風格已經明顯不同。”
外資機構對港股的布局
除了內地資金持續入場外,外資機構對于港股資產的興趣也在顯著回升。某外資大型資管機構亞太區策略主管透露,機構層面正在重構對中國資產的配置框架,港股作為最主要的“中國敞口”,在估值端和股息端的吸引力明顯提升。
這背后有多個信號支撐其判斷:首先,美債收益率階段性回落后,全球資金風險偏好有所回升,使得此前被超配的美股資產出現了再平衡需求;其次,人民幣匯率階段性穩定和中國政策托底意圖明朗,增強了海外機構對中資企業基本面回暖的信心。
景順在近期接受采訪時也表示,“我們仍然看好在香港上市的中國股票。”一般而言,當境外投資者對中國股市情緒回暖時,鑒于港股出眾的流動性,他們往往率先布局該市場。今年以來,恒生指數已躋身全球主要股票與指數表現前列;當前約 11 倍的市盈率不僅并未顯著偏高,還顯著低于全球及亞洲同類指數。
他們介紹,投資者對港股中資板塊的熱情,首先得益于去年底中國強化宏觀政策支持,而今年 1?月“DeepSeek”事件進一步推升了市場情緒。
展望未來,境內外資金對消費與科技領域龍頭的關注有望延續。為實現國內生產總值目標,中國預計將繼續加大對居民需求和民營經濟的扶持力度,進而改善經濟增速并提升企業盈利表現。
以科技股為例,在政策與基本面雙重催化下,仍具顯著上行潛力。同時,受“DeepSeek”等事件驅動,人工智能正加速與本土消費應用的深度融合,這些積極因素共同構成了港股后續行情的核心動力與催化劑。
“以前我們擔心中概股回歸不確定性,如今更多在評估這些公司作為全球化企業的穩定性和持續分紅能力。”一位駐香港的國際投行研究員指出,資金流動本質上是對企業未來現金流和治理水平的再定價,而這正是港股當前價值重估的核心動力。
總體來看,在估值、政策、盈利等多重因素共振下,港股市場的吸引力正被各類資金重新認知并反映于實際操作中。隨著第三季度臨近,南下資金、QDII、公募與外資機構三股力量可能繼續共同驅動港股延續強勢行情,進而為下半年資產配置提供更多方向性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