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已經持續半個多月的兩家公司的“暗戰”已經升級為正面交鋒; ②不管是華熙生物還是巨子生物,兩家公司或面臨競爭陣痛,或面臨轉型陣痛。
《科創板日報》6月6日訊(記者 徐紅)華熙生物(688363.SH)和巨子生物(02367.HK)兩家醫美巨頭的紛爭再度升級!
繼百萬粉絲美妝博主郝宇(“大嘴博士”)質疑巨子生物旗下核心產品“可復美”的膠原蛋白實際含量低于標準之后,近日華熙生物官微發布了一則聲明,正式表態支持郝宇對重組膠原蛋白產品質量的維權行動,并首次披露了其與郝宇的資本關聯。
而巨子生物亦在當晚迅速做出回應。隨后又于6月4日晚在其官方公眾號曬出多家檢測機構對可復美膠原棒1.0、膠原棒2.0的重組膠原蛋白含量檢測數據,確認產品中重組膠原蛋白含量均大于0.1%,并強調可復美相關產品不存在“虛假宣傳”的行為。
至此,已經持續半個多月的兩家公司的“暗戰”開始升級為正面交鋒。
在很多人看來,兩家公司矛盾的背后,是產品迭代迅速的醫美產業中玻尿酸和重組膠原蛋白這兩種新舊材料的碰撞。這或許是真相的一部分,但更深層的原因還遠不止于此。
▌華熙生物突然發難背后
此次風波源于華熙生物炮轟多家券商為巨子生物站臺,鼓吹透明質酸鈉(即玻尿酸)“過時論”。
5月17日晚,華熙生物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概念總在重演,科技永遠向前》,點名多家券商為了不斷追求新的公司題材,鼓吹重組膠原蛋白概念,并且為營造比透明質酸產業更大的預期,在相關研報中出現大量“對比研究”。
概括來說也就是,華熙生物認為這些研究都是在為巨子生物站臺,對重組膠原蛋白和玻尿酸“一捧一踩”,對整個玻尿酸產業及企業造成了非常大的傷害。
“這些誤導性‘結論’伴隨著隨后興起的‘玻尿酸過時論’被媒體和自媒體紅人廣泛傳播,形成了資本市場與消費市場的輿論共振,傷害了經幾代人努力的、一個中國優勢產業的市場轉化基礎。”華熙生物在文章中這樣表示。
作為國產玻尿酸龍頭之一,華熙生物成立于2000年,2019年登陸A股。早年間,華熙生物以玻尿酸原料業務發家,后隨著業務體系的發展,公司又逐漸拓展功能性護膚品、醫療終端等其他業務,覆蓋了透明質酸原料至相關終端產品的完整產業鏈。
但從2023年起,此前業績表現一直不錯的華熙生物增長開始失速。2024年,華熙生物實現營業收入53.71億元,同比下降11.61%;歸母凈利潤為1.74億元,同比下降70.59%;扣非凈利潤為1.07億元,同比下降78.13%。這也是華熙生物自上市以來交出的最差“成績單”。
從年報來看,目前華熙生物的主營業務主要包括原料產品、醫療終端產品、皮膚科學創新轉化業務(原功能性護膚品業務)三大塊。
2024年,原料產品、醫療終端產品分別錄得收入12.36億元、14.40億元,同比增長9.47%、32.03%,分別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23.06%、26.85%。而功能性護膚品業務則是唯一下滑的板塊,當年錄得收入25.69億元,同比下降31.62%,占華熙生物主營業務收入的47.92%。
這是華熙生物功能性護膚品業務連續第二年出現較大幅度的下滑。為此,自2023年起,華熙生物開始對該板塊業務展開變革,具體舉措包括對團隊能力和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對部分品牌重新梳理品牌定位,明確品牌發展方向等。
其中,潤百顏、夸迪品牌保持并深化原本的品牌定位,分別聚焦修護賽道和抗老賽道;BM肌活、米蓓爾品牌定位分別升級為“專注細胞代謝及調控”、“專注皮膚神經免疫學的受損肌膚護理”品牌。分析認為,由于該業務線還處于調整期,因此預期整體收入短期仍有承壓。
回到此次風波事件,華熙生物突然暴起發難的根源是現在甚囂塵上的“玻尿酸過時論”。那么,玻尿酸到底有沒有過時?
對此,業界的看法并不一致。
“玻尿酸升級到重組膠原蛋白,類似于小分子藥物升級到蛋白藥物這類生物藥,是科學和行業發展的必然。”比如早在沖突爆發之初,就有持續跟蹤醫美產業的投資人這樣在其朋友圈寫到。
作為美容抗衰領域的領軍人物,中國抗衰老促進會醫學美容專業委員會主任劉紅梅教授有著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現在市場上各色醫美產品琳瑯滿目,如何將它們用對用好,她一直有著自己的研究和理解。
針對玻尿酸,她首先肯定了其安全性,認為這是非常經典的一種醫美材料。同時也向記者指出,醫美產品迭代迅速,各種新材料層出不窮,機構選擇多了,勢必會影響到玻尿酸的使用。
“所以并非玻尿酸不好,而是隨著更多醫美材料的推出,不管是求美者還是我們臨床醫生,大家都有了更多選擇,求美者需求從而也得到了更好的滿足。”劉紅梅表示。
▌重組膠原蛋白“巨子”之痛
不同于華熙生物近期股價向上,巨子生物恰恰相反。受此事影響,巨子生物市值在大半個月的時間里便蒸發超200億,股價跌去近3成。
巨子生物深耕重組膠原蛋白領域,公司于2022年11月在港股上市,也被稱為港股“重組膠原蛋白第一股”。
重組膠原蛋白是通過基因工程技術,將人體膠原蛋白基因導入微生物(如大腸桿菌、酵母菌等)中,利用發酵培養,生產出與人體膠原蛋白結構高度相似的功能性蛋白。在醫美領域常用于護膚、填充和抗衰。
2000年,巨子生物創始人范代娣及其帶領的團隊突破技術瓶頸,率先實現重組膠原蛋白的量產,填補了這一領域的空白,巨子生物由此誕生。
對比傳統的動物源膠原蛋白,重組膠原蛋白具有更高的安全性、量產能力以及功能可控性,因此近年來市場規模持續增長。
巨子生物的業績也因此一路飆升。2022至2024年期間,公司分別實現營收23.64億元、35.24億元、55.4億元;歸母凈利潤分別為10.02億元、14.52億元、20.6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重組膠原蛋白領域,與巨子生物齊名的還有北交所的“重組膠原蛋白第一股”——錦波生物(832982.BJ)。
同樣是膠原蛋白龍頭,為何華熙生物卻只將炮火對準了巨子生物?
從公開信息推測,這或許與兩家公司的業務競爭更為激烈相關。與華熙生物類似,巨子生物圍繞“重組膠原蛋白”這一核心生物活性成分,主要發力功能性護膚品。
其中,“可復美”和“可麗金”是巨子生物兩大核心品牌,分別聚焦“醫研修護”(可復美)和“科技抗衰”(可麗金)。2024年,僅可復美單一品牌就為公司貢獻銷售收入45.42億元,占總營收的比重達到82%。
而在“可復美”這一品牌下,可復美膠原棒、可復美膠原蛋白敷料又是最為重要的兩大單品。有數據顯示,可復美膠原棒在2024年實現商品交易總額24億元,對這一品牌的貢獻超過了50%。
2024年,消費寒冬下的美妝行業并不好過,但巨子生物憑借著以上爆款成為為數不多的一家維持了高增長的企業,與華熙生物形成了鮮明的反差。
當然,巨子生物并非沒有短板,除了主營品類較為單一以外,更重要的是公司在醫美領域迄今還沒有實現零的突破。
在醫美領域,巨子生物其實很早就開始了布局,目前在研產品共有4款,分別是重組膠原蛋白液體制劑(水光)、重組膠原蛋白固體制劑(改善魚尾紋)、重組膠原蛋白凝膠(針對中重度頸紋)和交聯重組膠原蛋白凝膠(針對中重度法令紋)。
但截至目前,國內僅有的三張重組Ⅲ型人源化膠原蛋白產品“械三”證,均被錦波生物納入囊中。
對此,有業內人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分析稱,對比護膚類產品,醫美注射類產品的技術門檻原本就更高,因此“械三”證難拿很正常。除此之外,藥監部門還在不斷提高相關審評標準,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巨子生物這樣的后來者的取證難度。
耐人尋味的是,就在發文炮轟券商前不久,華熙生物還在官微發了一篇標題為《遙遙領先:華熙生物醫美注射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領跑行業》的文章,疑似作為鋪墊。
在這篇文章中,華熙生物表示,在醫美行業中,最具技術含量和商業價值的當屬三類醫療器械。而截至目前,華熙生物醫美注射三類醫療器械注冊證累計達到11張,業內領先。
相較之下巨子生物這個數字為0。不得不說,這真是戳中了巨子生物最大的“痛”。
醫療終端是華熙生物繼功能性護膚品之后的第二大業務。2024年取得收入14.40 億元,同比增長32.03%,占公司主營業務收入的26.85%,其中醫美類產品主要有“潤百顏”和“潤致”兩個品牌。
盡管玻尿酸注射類市場競爭已經不小,但在2024年,華熙生物醫美差異化品類還是取得了不錯的增長,微交聯潤致娃娃針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0%,潤致填充劑收入同比增長超過30%。
而巨子生物何時才能拿下首張“械三”證,打造公司第二增長曲線,還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