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聯社資訊獲悉,近日,緊湊型聚變能實驗裝置(BEST)項目工程總裝啟動儀式在合肥舉行。記者了解到,隨著用于總裝裝配的4根長達52米的400噸行車主梁運抵BEST施工現場,項目工程總裝工作正式拉開序幕,比原計劃提前了兩個月。
一、我國可控核聚變領域近期頻現突破
上半年來,我國可控核聚變領域進展不斷。5月3日,媒體報道,“五一”期間,不少重大項目正加速建設,其中就包括大科學裝置“夸父”;這一設施可以為未來我國的聚變堆建設,提供技術支撐和大型研發測試平臺;目前“夸父”項目建設已經進入關鍵階段,預計將于2025年年底全面建成。3月28日,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首次實現原子核和電子溫度均突破1億攝氏度,進入燃燒試驗新階段。1月20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的“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成功實現1億攝氏度1066秒穩態長脈沖高約束模等離子體運行。
華泰證券發布研報稱,可控核聚變正從短期主題投資變成長期產業投資,預計未來幾年全球每年有約2~3個核聚變裝置建設投產,行業加速從0到1,產業鏈招標和訂單有望迎來持續催化。可控核聚變反應的約束方式和原料組合眾多,當前氘氚磁約束聚變仍是主流,占在運和在建約一半。磁約束托卡馬克裝置目前單位造價在100~300元/瓦聚變功率不等,我們按照每年新建2-3個裝置,每個裝置聚變功率50~100MW,對應未來可控核聚變每年的全球投資規模有望達到100~900億元不等。
二、相關上市公司:合鍛智能、融發核電、雪人股份
合鍛智能核聚變業務主要致力于解決聚變堆復雜部件的研發制造,已經參與了聚變堆、真空室、偏濾器等核心部件的制造預研工作。
融發核電積極關注核聚變技術發展情況,并參與了前期國際熱核聚變實驗堆(ITER)項目我國承制部分的個別部件制造工作。
雪人股份表示,可控核聚變領域如超導托克馬克(人造小太陽)等多項大科學工程必須在液氦到超流氦溫區環境下運行,氦氣壓縮機作為大型低溫系統的核心部件,是實現大科學裝置低溫環境的主要手段。國家重大科研裝備研制項目“液氦到超流氦溫區大型低溫制冷系統研制”所采用的是公司生產的“兆瓦級”大型的氦氣壓縮機設備,該項目可獲得-271℃溫度下百瓦級的制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