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政策協同發力后,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萬億元大幅下降至2.3萬億元 ②通過債務置換釋放出的財政空間,地方政府能更靈活地調配資源,支持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發展。
財聯社11月8日訊(編輯 楊斌)未來數年的化債規模懸念終于揭曉!根據人大會議新聞發布會的信息,未來三年將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以及未來五年每年在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用于化解隱性債務。業內指出,新一輪化解隱債的力度幾乎是決戰式的。
在今日人大會議的新聞發布會召開后,10年起國債活躍券收益率幾乎跳降1BP至2.10%下方,此后又回升。
三年6萬億+五年4萬億,史上最大化債資源
新華社消息,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于11月8日在京閉幕。會議表決通過了關于批準《國務院關于提請審議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議案》的決議,議案提出,在壓實地方主體責任的基礎上,建議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
根據2024年初中央公布了《關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提到2024年地方政府一般債務限額17.27萬億元、專項債務限額29.52萬億元,按照中央財政代編預算口徑,2024年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為46.79萬億元。
全國人大財政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全國人大常委會預算工作委員會主任許宏才介紹,議案提出,為便于操作、盡早發揮政策效用,新增債務限額全部安排為專項債務限額,一次報批,分三年實施。按此安排,2024年末地方政府專項債務限額將由29.52萬億元增加到35.52萬億元。
上述三年增加6萬億地方政府債務限額限額用以化解隱債的安排基本在市場預期之內,而新一輪化債的規模遠不止于此。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新聞發布會上進一步表示,從2024年開始,我國將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專門用于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加上這次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的6萬億元債務限額,直接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
“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確實是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化債方案。”某券商固收首席表示,“本輪化債集中在隱債口徑債務的化解,在堅定過往化債政策方向的基礎上,這一次化解隱債的力度幾乎是決戰式。”
化債思路將有四點轉變,2028年前隱債總額擬降12萬億
藍佛安表示,實施這樣一次大規模置換措施,意味著化債工作思路作了根本轉變:
一是從過去的應急處置向現在的主動化解轉變;
二是從點狀式排雷向整體性除險轉變;
三是從隱性債、法定債“雙軌”管理向全部債務規范透明管理轉變;
四是從側重于防風險向防風險、促發展并重轉變。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此前在研報中指出,當前地方政府面臨較大債務壓力與經濟發展任務的雙重背景下,新一輪債務置換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地方政府而言,發行地方政府債券置換隱性債務有利于實現隱性債務顯性化,優化地方債務結構,減輕付息壓力。更為重要的是,通過債務置換釋放出的財政空間,地方政府能更靈活地調配資源,支持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發展,如教育、醫療、環保等,從而增強地方經濟的內生動力和社會福祉。
許宏才表示,國務院財政部門將按程序盡早下達分地區限額,地方政府將依法做好債券置換工作,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將依法做好監督工作。
藍佛安表示,近三年密集安排8.4萬億元,顯著降低了近幾年地方需消化的隱性債務規模,讓地方卸下包袱、輕裝上陣。政策協同發力后,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萬億元大幅下降至2.3萬億元,化債壓力大大減輕。
同時,由于法定債務利率大大低于隱性債務利率,債務置換后將大幅節約地方利息支出。藍佛安估算,五年累計可節約6000億元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