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理財估值整改年中考臨近,理財公司進展順利。 ②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14個BP,投資久期普遍縮短。
財聯社6月24日訊(編輯 王蔚)在理財界引起熱議的理財估值整改年中考還有不到一周時間,大限將至,各理財子整改進度如何?估值整改對理財產品業績表現以及底層持倉有何影響?財聯社根據市場進行梳理。
理財估值整改迫在眉睫,有理財子提前交卷
2024年底,理財公司自建估值模型平抑產品凈值波動受到業內關注,很快被監管出手干預。
去年12月,監管部門發布通知,明確禁止理財公司通過收盤價調整、平滑估值或自建估值模型等方式來平滑凈值波動,要求必須使用中債、中證以及外匯交易中心提供的第三方估值。
通知還要求理財公司暫停兩種凈值“填補”操作:一種是“以豐補歉”模式,另一種是收盤價估值模式。
據業內人士了解,今年3月監管對銀行理財估值整改已經設定明確的時間表,要求是6月底前要整改一半,年底要整改完畢,每個月都要反饋整改進度,需要填報涉及的產品余額、資產余額和偏離金額。
監管通知發布后,各級理財子在有序的進行內部整改,整改效果明顯。西部證券在《理財凈值整改進展、影響及后續策略怎么看?——信用周報》中提到,上交所市場信托機構持倉信用債規模和占比雙降,或可驗證理財凈值整改進度加快。
西部證券相關人員認為,在24年監管要求理財凈值整改之前,部分理財公司可能通過與信托公司在收盤價估值、平滑估值等方面合作的方式減小產品的凈值波動。
而24年12月以來信托機構在上交所市場持有信用債規模及占比均有所下降,二者分別由24年12月的3.5萬億元、87%降至25年4月的3.3萬億元、86.5%。
信托公司持倉信用債規模與占比雙降趨勢或折射出理財機構前期通過信托通道實施的收盤價估值、平滑估值機制正在加速分解。
如今已歷經6個月的整改,距離理財年中考還有不到一周時間,各家理財子整改進度如何?
目前行業整改進度顯著。據公開報道,部分理財公司相關人士表示整改壓力較小,整體進展順利,可以嚴格遵循監管時間表,從而確保在6月底前完成一半的整改任務。
理財業績比較基準下調個14BP,普遍縮短投資久期
自去年12月理財整改開始,產品業績比較基準逐步下降。
據華西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郁在《理財“超低波”時代或終結》一文寫道,對于銀行理財而言,“高收益、估值穩定與流動性”一直是投資層面的不可能三角,凈值平滑手段主要通過大幅抑制波動,降低居民贖回欲望,短暫打破了不可能三角限制。
基于理財存款替代的負債特征,當平滑工具被回收后,估值穩定性與流動性的優先級或上升,這也意味著當前理財收益達成業績基準下限的難度將顯著提升。
從理財市場上看,一方面新發公募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中樞在逐步下降,據聯合智評發布數據,自去年12月以來,新發公募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中樞下降了14個BP,從2.64%下降至2.50%。如下圖:
數據來源:聯合智評,財聯社整理;
另一方面,自今年以來,受底層資產的影響,多家理財公司宣布下調存量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對未來收益進行重估。
據市場統計數據,5月以來,銀行理財市場已有超百只產品宣布下調業績比較基準,并有部分產品的調整幅度超過100個基點。
例如,興業銀行天天萬利寶穩利1號凈值型理財產品B款宣布,自5月14日起,業績比較基準由2.1%~4.05%調整為1.5%~2.5%。其中,業績比較基準上限下調了155個基點。
而業績比較基準下降的主要原因在于底層資產的變化。
據劉郁分析,理財可能需要主動換倉,配置更多估值穩定的流動性資產,同時壓降高波動品種的倉位。二永債波動大、低評級信用債流動性弱,這兩類資產可能首當其沖受到影響。
而理財減持后,受到流動性、稅收、銀行風險資本占用等種種限制,市場上承接這部分資產的力量或相對有限,短期內可能會形成供過于求的格局。
同時如果這部分資產調整幅度較大,影響可能也會從信用板塊蔓延至流動性較好的利率板塊,不過參考往期以理財行為為圓心的債市調整,利率債受到的波及往往不大。拉長時間,利率債等流動性較好的資產,可能迎來更多的配置與交易需求。
在期限上看,理財公司則采取縮短投資久期的方式來應對凈值波動。
據華西證券相關人員在《華西證券信用周觀察系:長信用,還有空間》中提到,銀行理財在6月減少了7年以上長信用債的買入規模。5月理財分別凈買入27、20億元7-10年、10-30年信用債,占當月凈買入規模的7%、5%。6月以來,理財對長信用債的配置需求明顯轉弱,7-10年、10-30年凈買入規模降至9、3億元,占比降至2%、1%。
資深金融監管政策專家周毅欽在接受媒體公開采訪時,整改完成后,理財產品的凈值必須真實反映底層資產的價值,債券市場的波動、信用風險等因素將直接作用于凈值。
一些理財公司采取了縮短債券投資久期的方式來應對,但在當前債券市場收益較低且波動較大的背景下,這種策略對控制凈值波動的效果并不理想。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在接受媒體公開采訪時指出,在當前環境下,理財公司若要實現更優或更穩健的回報,必須大幅提升投研風控與產品創新能力。他認為,頭部機構在技術、客戶基礎及專業人才方面優勢顯著,其市場份額有望進一步提升。
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在接受媒體公開采訪時表示,長期來看,各類資管機構的監管標準正逐步拉平。理財公司亟須培育真正具備競爭力的資產管理能力,向標準化、凈值化、長期化方向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