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今年以來創新藥出海交易總金額已達455億美元,其中首付款達到22億美元。 ②融資輪次上,創新藥早期階段比重下降。過往,國內需要資金支持的中后期階段項目,往往缺乏大PE資金的支持。 ③隨著BD的火爆,創新藥投資預期發生變化。市場認為,BD正逐漸成為一個系統性退出機會。
《科創板日報》6月11日訊(記者 陳美) “吃藥行情”在A股市場上高歌猛進。近月來,常山藥業(300255)、海辰藥業(300584)、三生國健(688336)等多只概念股強勢走高,其中,常山藥業近兩個月股價大漲超過 200%。
漲停潮之下,是醫藥領域BD交易的大爆發。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創新藥出海交易總金額已達455億美元,其中首付款達到22億美元。
一位生物醫藥領域的投資人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這一支付金額緩解了中國生物醫藥行業,在近兩年來經歷的資本寒冬和支付端壓力,使得BD交易成為中國創新藥企的核心戰略工具。
BD 交易(Business Development)是指企業通過商務合作(如授權許可、合資、并購等)整合資源、拓展市場的商業行為,在生物醫藥領域常表現為創新藥技術的跨境授權合作(如 License-out),是企業實現資金回流與全球化布局的重要策略。
近日,一筆首付款達12.5億美元的BD交易,引發市場關注。
三生制藥(01530.HK)宣布與輝瑞達成一項總額高達60.5億美元的授權協議,將其自主研發的PD-1/VEGF雙特異性抗體SSG-707的全球(除中國內地)開發、生產和商業化權益獨家授予輝瑞,同時保留中國內地的權益。
《科創板日報》記者注意到,這筆12.5億美元首付款的BD交易,成為今年以來首付款金額最高的交易。2024年,中國藥企BD交易中,跨境License-out首付款總額達49.4億美元,首度超過研發融資規模——37.7億美元。
“交易金額的增長,使得BD已從補充現金流的‘備選’,轉變為推動管線成長和價值驗證的‘核心驅動’。”上述投資人說。
與此同時,不止是這筆12.5億美元的BD首付款,5月份包括石藥集團、信諾維、成都國為生物、靖因藥業等藥企,均官宣了BD交易,首付款在1500萬美元-1.8億美元不等。
而在今年更早前,聯邦制藥也將UBT25授權給諾和諾德,首付款2億美元;復宏漢霖將HLX13(抗CTLA-4生物類似藥)的海外權益授予Sandoz,交易金額為3.01億美元……
對于這些BD交易,投資人認為,這一方面說明國外藥企對于中國生物醫藥公司在臨床數據和早期研發上的認可。“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特別是國內臨床醫生和臨床醫院的規范操作,中國臨床研究水平不比國外差,甚至在某些方面更出色”。
另一方面,這也再次凸顯中國的工程師紅利。一是,每年有大量理工科畢業生,尤其是生化環材等相關專業人才涌入市場,為生物醫藥產業注入活力;二是,中國工程師薪資約為美國的1/3到一半,形成成本優勢。
另外,產業鏈完備及相關政策支持也成為重要助推因素:生物醫藥企業多集中于長三角、珠三角等地區,從實驗室研發、原材料供應到工廠生產,產業鏈成熟,降低運營成本;政策方面則有《全鏈條支持創新藥發展實施方案》等支持文件的出臺。
BD火爆之下,今年以來一級市場創新藥融資情況又如何?
數據顯示,2025年一季度我國生物醫藥一級市場投融熱度保持在低位運行,但整體回暖態勢依舊。一季度領域合計發生融資案例57起,環比減少了10.94%,同比減少了14.93%,涉及已披露融資金額57.72億元,環比減少了9.02%。
從獲投領域來看,一季度化學制藥最受資本關注,合計發生融資案例25起,涉及融資金額31.43億元。細分領域上,生物醫藥一季度投融熱度領域主要集中在小分子藥物、抗體藥物和細胞治療領域,三大細分領域分別發生融資案例21起、9起、10起;分別涉及融資金額27.39億元、4.70億元以及6.10億元。
除此之外,在中藥領域,受亳州中醫藥6億元融資影響,一季度中藥制劑融資金額占比達10.39%。
值得一提的是,融資輪次上,天使輪至A輪占比較2024年四季度的59.38%下降到54.39%,B輪至E輪等中后期融資案例占比較2024年四季度的26.56%上升到33.33%,戰略融資案例數占比有所上升。
對此,一位生物醫藥產業鏈人士向《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這是積極信號。“過往資金多集中于早期階段,推高行業估值。但創新藥最需要資金支持的其實是臨床等中后期階段,而國內此前缺乏大PE資金的支持。”
該人士指出,臨床試驗階段資金需求集中,尤其是III期臨床試驗,因樣本量大、周期長、要求嚴格,資金投入巨大。“早期項目風險高但回報潛力大,吸引眾多機構關注;中后期項目雖風險較低,但資金需求量大、回報周期長,難以吸引足夠的大PE資金。”
《科創板日報》記者了解到,在以往,大PE資金通常更傾向于投資成熟期的企業,以獲取穩定的現金流和短期回報。
而今年創新藥的中后期融資中,產業資本成為重要投資方。其中,麗珠生物背靠母公司麗珠集團,后者擬向其增資10億元;藍納成獲PE機構瑞力投資與東誠藥業聯合押注,融資1.5億元;燃點醫藥的投資者為上市公司九典制藥(300705)。
一位一直在生物醫藥領域深耕、不愿具名的投資人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隨著BD交易的火爆,創新藥的投資預期已發生變化。“之前市場認為沒有退出渠道,看不到未來,所以投資節奏放緩。現在,BD逐漸成為一個系統性退出機會,對于投資而言,市場變得更有信心。”
就階段來說,該投資人認為,不管是早期還是中后期,每個階段都有很大潛力。“比如早期階段,一旦取得突破,潛在回報十分巨大;中后期方面,創新藥項目已經經過篩選和驗證,具有更高的成功率和更明確的市場前景。因此,資金傾向于投資哪一階段,與回報倍數的偏好,以及基金投資的風格策略有關。”
投資機會方面,該人士表示比較看好一些新興的治療模式(modality),如基因治療、細胞治療、雙特異性抗體、RNA藥物等,因其突破性的創新性和潛在的治療優勢,正逐漸成為資本和研發關注的焦點。另一方面,傳統的大市場疾病領域,如自身免疫性疾病(自免)、代謝性疾病等,由于患者群體龐大、市場需求穩定且持續增長,仍然展現出強大的市場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