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近日,中核集團“中國環流三號”實現百萬安培億度H模; ②當核聚變綜合參數聚變三乘積大幅躍升時,即可進入燃燒階段; ③華泰證券預計,可控核聚變將于2040-2050年走向商業化目標。
《科創板日報》5月29日訊 中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再次取得重大突破。
據中核集團發布消息,近日,中核集團核工業西南物理研究院再次創下我國聚變裝置運行新紀錄——新一代人造太陽“中國環流三號”實現百萬安培億度H模,即裝置同時實現等離子體電流一百萬安培、離子溫度1億度、高約束模式運行,綜合參數聚變三乘積再創新高,達到10的20次方量級。
可控核聚變是指通過人為控制條件,使輕原子核通過碰撞反應結合成較重原子核,并在此過程中折損質量、釋放能量的過程。當核聚變綜合參數聚變三乘積大幅躍升時,即可進入燃燒階段,這意味著反應如同真正的太陽一般,其產生的能量能夠維持自身持續進行,不再依賴外部輸入的能量來維持高溫、高密度等反應條件。
目前為止,我國已在可控核聚變的多項前沿技術領域取得國際領先并快速挺進燃燒實驗階段。以“中國環流三號”為例,作為新一代人造太陽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磁約束先進托卡馬克大科學裝置,自2020年12月建成并實現首次等離子體放電以來,多次刷新我國可控核聚變裝置運行紀錄,取得了一系列國際先進成果:
2022年10月,首次實現100萬安培等離子體電流,標志著我國核聚變研發面向聚變點火邁進重要一步。
2024年6月,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一種先進磁場結構,對提升核聚變裝置的控制運行能力具有重要意義。
2025年3月,首次實現離子溫度1.17億度,電子溫度1.6億度的“雙億度”重大突破,正式挺進燃燒實驗。
現如今,我國可控核聚變距離實現商業化還有多遠?浙商證券經梳理后總結道,目前從實現“聚變反應”向“工程化”轉化,聚變路徑清晰。中國核能面向“熱堆(壓水堆)-快堆-聚變堆”三步走,對應著可控核聚變技術路線從實驗堆到工程堆/示范堆,再到商業堆的技術路線。
華泰證券5月27日研報預計,可控核聚變當前處于從燃燒試驗到反應堆工程試驗的攻堅階段,預計2026-27年美國SPARC和中國BEST裝置計劃將實現這一目標。最終,2040-2050年走向商業化目標。
從投資層面來看,華泰證券認為,可控核聚變正從短期主題投資變成產業趨勢投資。該機構指出,可控核聚變的底層邏輯正在發生積極變化。隨著各國官方、民間對于可控核聚變投入和支持的加大,以及中國在本輪技術競爭中持續發力,可控核聚變實驗裝置數量和體量有望加速擴容,并在這一過程中孵化相關技術和產業,成長為一個持續擴大的投資板塊。
具體而言,浙商證券5月28日研報建議重點關注受益國內新實驗堆建設的核心設備供應商中游設備,包括:聯創光電(高溫超導磁體)、國光電氣(偏濾器、包層第一壁板、泵閥等)、旭光電子(兆瓦級大功率電子管)、安泰科技(偏濾器等)、英杰電氣(PSM 電源等)、合鍛智能(真空室)、王子新材(薄膜電容)、雪人股份(氦氣壓縮機)等。
向上游看,方正證券5月28日研報提到,看好未來高溫超導在可控核聚變領域的大量應用。該機構稱,超導材料具有獨特的絕對零電阻、完全抗磁性、磁通量子化等物理特性,這使得它們幾乎在所有可以用到電和磁的方面都有用武之地。具體標的包括:西部超導(低溫超導帶材、磁體)、永鼎股份(子公司東部超導,高溫超導帶材)、精達股份(參股上海超導,高溫超導帶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