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隨著AI數據中心需求興起,對傳輸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無源與有源相結合是未來必然趨勢。瑞可達正逐步實現從無源到有源的組合迭代; ②瑞可達已與國內外多家機器人公司展開合作,開展產品研發、測試以及認證等相關工作。
編者按:篳路藍縷敲鐘成,上下求索知路遠。這是一檔針對科創領域上市公司核心高管(包括但不限于董事長、創始人)的訪談節目。他們有哪些少為人知的傳奇經歷?公司上市前后,他們的心路歷程有何變化?《對話科創家》與您一起探尋,以期遠眺未來。
本期,《對話科創家》欄目的嘉賓是瑞可達董事長吳世均。
“對于連接器行業來說,在目標領域內的響應速度、技術優勢、創新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綜合競爭力,是企業脫穎而出的關鍵所在。”
▍個人介紹
吳世均,瑞可達董事長,自1998年7月起,歷任四川華豐企業集團有限公司銷售員、銷售部副經理。2006年1月創立瑞可達有限,歷任瑞可達有限監事、執行董事、總經理。2014年5月至2023年4月任公司董事長、總經理。2023年4月起任公司董事長,兼任聯瑞投資執行事務合伙人、江蘇艾立可總經理兼執行董事、四川瑞可達執行董事、四川艾立可執行董事、武漢億緯康執行董事、瑞可達連接技術執行董事、新加坡瑞可達董事。
▍第一標簽
科創板“連接器第一股”
▍公司簡介
瑞可達專業從事連接器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的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主要產品包括連接器、連接器組件和模塊等系列,是同時具備光、電、微波、流體、數據連接器產品研發和生產能力的企業之一。
《科創板日報》2月13日訊(記者 邱思雨 李煜) 進入2025年,AI浪潮持續火熱、加速席卷。從產業鏈上游的硬件,到下游的應用與商業化場景,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人們的生活。
如果說AI是“智慧的大腦”,連接器便是重要的“神經系統”,亦是電子電路的溝通橋梁,成為構成電子裝備的基礎元器件。隨著AI發展推動大型數據中心的建設,連接器和I/O技術的創新成為實現高速數據傳輸的關鍵。
當前,國內長三角地區、珠三角地區的通信、消費電子、汽車等產業較為集中,對連接器產品需求較大。因此,這些地方亦聚集著眾多連接器行業相關企業。
從蘇州園區站驅車半小時,便可抵達科創板“連接器第一股”瑞可達所在地。該公司主要布局連接器、組件和模塊等產品的設計和制造,可為客戶同時提供通信、新能源汽車“電動化”及“智能化”、儲能與新能源、工業機器人、軌道交通、醫療器械等領域綜合連接系統解決方案。
“戰略是將深思熟慮的戰略,與不斷涌現的戰略動態結合。”走進瑞可達,可以看到多個寫有類似標語的紫色旗幟迎風飄揚,為這家成立近20年的企業增添不少活力。
“公司必須保持活力,企業文化便是其中一種。”瑞可達董事長吳世均告訴《科創板日報》記者,“這兩年,公司最大變化在于‘人才戰略’發揮的成效,這也是未來的核心所在。”
回溯2006年瑞可達創立之初,彼時連接器行業主要由歐美、日韓企業所主導,這意味著新入局者面臨巨大挑戰。而后,隨著全球連接器生產重心向亞太地區轉移,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連接器市場。
談及成立瑞可達的契機,吳世均頗為感慨。在他看來,連接器產業潛力巨大,在國內各產業朝著高端科技領域奮勇攀登的時代浪潮下,中國企業在連接器領域開辟出了一片屬于自己的天地。
在瑞可達的展廳里,擺放著應用于不同場景的連接器產品,包括低壓電源連接器、通信板對板射頻連接器、高壓連接器、換電連接器、數據傳輸連接器……一個個連接器的背后,彰顯出屬于中國的科創力量。
▍AIDC熱潮催化AEC需求激增 相關產品開啟測試
近日,隨著DeepSeek爆火,更是將AI的熱度推向了新的高峰。其“低成本、高性能”的技術優勢,有望推動AI應用、推理算力需求進一步爆發。AI數據中心基建進程加快的同時,AIDC衍生出的各項需求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態勢,連接器廠商亦將分得“蛋糕”。
從整體需求來看,吳世均對《科創板日報》記者表示,“數據中心連接器的市場增長空間較大,預計到2030年整個市場規模將達到幾十億美金。單從AI數據中心來看,公司預計到2027年,每年的capex均為高速增長的態勢,2027年之后將回歸平穩、持續建設的態勢,每年仍存在更新迭代的需求。”
今年1月,根據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公示信息,瑞可達擬與蘇州旭創、常熟景弘盛設立合資公司,主要從事數通高速銅纜電線組件業務。“該合資公司將主要發力AEC相關業務。”吳世均向《科創板日報》記者介紹道。
AEC(ActiveElectricalCable,有源銅纜)是一種使用窄口徑銅線制造的銅纜,用于數據中心短距及高速傳輸。瑞可達此前研發的數據中心連接器是一種無源器件。隨著AI數據中心需求興起,對傳輸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無源與有源相結合是未來必然趨勢。瑞可達正逐步實現從無源到有源的組合迭代。
“AEC是個相對優秀的解決方案,其功耗、成本比光模塊低很多,但傳輸距離、信號傳輸速度又優于純電方案。”吳世均向《科創板日報》記者介紹道,“但AEC也有其技術難點:AEC在純無源技術里加入了芯片和驅動,變成了無源和有源組合的方式,需要廠商把握好連接器和芯片兩個領域的know-how。”
就AEC產品研發、商業化進度方面,吳世均透露,“目前,公司AEC產品已和大部分頭部客戶進行交流、測試中,將于今年陸續開始測試。”
測試周期方面,據悉,有源產品需要和下游客戶設備進行聯調,測試周期通常在3個月至4個月。“大部分客戶意向的確定性較高,但具體訂單以及帶來的業績增量仍需取決于聯調測試后的結果,目前公司正針對幾家客戶進行重點開發。”吳世均提到。
從技術路線應用的占比來看,瑞可達預計,AEC相關產品未來在數據中心連接領域的應用占比將達30%。
▍汽車業務增長強勁 合作車型訂單擬近兩年陸續釋放
在連接器行業需求激增的當下,瑞可達對業績樂觀預期。
吳世均在接受《科創板日報》記者采訪時透露,2024年第四季度,該公司汽車業務與通信業務均實現不同程度增長,其中汽車業務板塊增長勢頭尤為強勁。同時,其預計在2025年將保持高速增長的良好態勢。
AEC相關產品屬于瑞可達的通信業務板塊,汽車業務板塊則是瑞可達的第一大收入來源,在該公司整體業務架構中同樣占據重要地位。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連接器市場呈現出電動化、智能化兩大發展方向。其中,在電動化領域,瑞可達在國內市場已占據約25%的份額,與數家海外巨頭持平;在智能化方向,瑞可達雖尚處于起步階段,但已將其明確為未來重要發展方向之一。在通信基站領域,瑞可達的市場占有率已達約30%。
新能源汽車終端市場中,各大廠商紛紛陷入“價格戰”的激烈角逐。對于價格壓力傳導問題,吳世均表示,在與客戶的議價過程中,瑞可達通常會與客戶攜手進行創新迭代,以此實現同步降低成本。“公司老產品每年平均約有1個百分點的價格降幅。同時,瑞可達每年都在持續不斷地供應鏈降本、工藝優化、技術產品優化,推出高毛利的新產品,拓展新市場,新產品及新市場的占比約達30%。綜合來看,公司毛利率始終維持在穩定狀態。”
與此同時,吳世均在采訪中向《科創板日報》記者提到,“從產業發展的整體進程來看,產品價格持續下降是不可避免的趨勢,但價格與毛利率并非呈絕對的正相關關系。”他進一步解釋,隨著規模效應的不斷顯現,疊加技術迭代,產品成本也在持續降低,因此對公司毛利率的影響相對有限。
吳世均還透露,隨著市場需求量的穩步增長,各廠商目前較少出現虧本銷售的情況,也并未采取以往“惡性殺價”的競爭策略。“公司2024年整體銷售(收入)實現了超過50%的增長,預計在未來幾年,瑞可達仍將保持高速增長的態勢。”
“‘內卷’本質上是市場競爭激烈的直觀體現,目前連接器行業的上市公司已超20家。在如此激烈的競爭環境下,尋找差異化競爭優勢對于企業而言至關重要。”吳世均向《科創板日報》記者坦言,“瑞可達始終專注于汽車與新能源、通信與工業領域。對于連接器行業來說,在目標領域內的響應速度、技術優勢、創新能力以及管理能力等綜合競爭力,是企業脫穎而出的關鍵所在。”
從需求層面來看,瑞可達所處的連接器行業周期具有一定可預見性。以汽車行業為例,瑞可達通常會與汽車客戶簽訂長期合約。在合同簽訂后,客戶車型大約需要3年至4年時間進入大批量量產階段。瑞可達此前簽訂的訂單預計將于2025年至2027年陸續進入釋放期。另據吳世均介紹,該公司在新拓展賽道的布局已取得初步成效。
產能方面,吳世均表示,瑞可達目前產能基本處于滿負荷運轉狀態,生產產能約為可實現約30億元產值。該公司泰州工廠項目和新的募投項目蘇州二期工廠,待項目后續建設完成,該公司產能將提升至可實現80億元產值。
▍拓展低空經濟、人形機器人賽道 發力海外市場
當前,智能制造行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升級,數字化、智能化轉型浪潮席卷全球工業領域。在此背景下,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異軍突起,成為不少企業的業務新增長點。瑞可達同樣致力于開拓新興賽道。
其中,低空經濟領域是瑞可達橫向拓展的重要應用場景之一。據了解,應用于飛行汽車、eVOTL等低空飛行器的連接器產品,與新能源汽車領域的連接器產品在技術原理和產品結構上具有較高的相似性,技術可遷移性強。這使得瑞可達能夠憑借在新能源汽車連接器領域積累的技術和生產經驗,切入低空經濟市場。
對于低空經濟市場的發展前景,在吳世均看來,綜合政策開放程度、產品安全性提升以及市場成熟度等因素,預計未來三年低空經濟市場將迎來快速增長,逐步進入大批量生產階段。
人形機器人領域則與瑞可達目前的主業有所不同。據悉,應用于機器人領域的連接器產品,在產品特征、技術方向和能耗要求等方面與公司現有主業產品存在顯著差異,這需要大量的技術創新作為支撐。為了突破技術壁壘,瑞可達已與國內外多家機器人公司展開合作,開展產品研發、測試以及認證等相關工作。
在市場拓展方面,海外市場是瑞可達重要的戰略布局方向。目前,瑞可達海外業務收入占整體銷售額超過20%,公司計劃到2030年將海外業務占比提升至50%左右。在區域布局上,瑞可達主要聚焦美洲和歐洲市場。“在歐洲,大部分客戶集中在汽車領域,公司已成功獲取一些大項目,預計在2025年底左右開始大批量量產,相關項目收入將逐步釋放。美洲市場則主要針對北美地區。”吳世均透露。
瑞可達采取“因地制宜”的海外拓展策略。目前,該公司已在美國、墨西哥建有工廠,并于2025年啟動歐洲工廠的籌建工作。據介紹,其美國工廠響應當地本土化生產制造政策,運營狀況良好,在一年內實現盈利并達到滿負荷生產狀態;墨西哥工廠已設立兩年,目前已逐步開啟小批量生產;在歐洲,瑞可達預計今年年底完成工廠的選址和設立。
對于海外關稅相關問題,吳世均表示,該公司將持續保持關注,并制定了有效的應對措施。“目前,關稅因素對公司整體業務暫無明顯影響,公司海外市場和總部業務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在企業發展戰略上,并購成為瑞可達2025年的重點工作之一。該公司并購方向主要聚焦于五大領域,除汽車、通信兩大傳統優勢領域外,還包括AI、機器人、醫療三大新興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