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我國首個國產創新核藥近日納入優先審評。券商研報表示,核藥療效驚艷的同時大單品潛力也正在顯現,國內核藥產業鏈是前瞻布局佳機。 ②梳理核藥產業鏈受益上市公司名單(附股)。
財聯社10月2日訊(編輯 宣林)近日,我國首個國產創新核藥納入優先審評。據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藥品審評中心公開信息,瑞迪奧醫藥申報的锝[99mTc]肼基煙酰胺聚乙二醇雙環RGD肽注射液(簡稱“99mTc-3PRGD2”)及注射用甲苯磺酸鈉煙酰胺腙聚乙二醇雙環RGD肽納入中國國家藥監局藥品審評中心(CDE)的優先審評名單。
99mTc-3PRGD2為瑞迪奧醫藥自主研發的放射性核素偶聯藥物(RDC),是我國首個核醫學放射診斷1類新藥,同時也是全球首個用于SPECT顯像的廣譜腫瘤顯像劑。國金證券趙海春等人在9月25日的研報中表示,相較不帶放射性的普通抗體偶聯藥物(ADC),核藥(RDC)能降低腫瘤細胞的抵抗耐藥,提高療效的同時增加治療窗口,此外RDC還具備靶向療法的特異性優勢,能有效避免傳統放療對健康細胞所帶來的毒副作用。
除了療效驚艷外,核藥的大單品潛力也正在顯現。諾華制藥的前列腺癌核藥 Pluvicto于2022年3月獲得FDA批準,上市2年銷售額直逼10億美元(據諾華財報,2023年和1H24,該藥全球銷售額分別為9.8億和5億美元)。此外,核藥放射性等因素使得上游原料稀缺,中游研發制造企業與下游物流與藥店等布局者更少,產業高壁壘下競爭格局良好。趙海春等人表示,國內核藥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企業皆屬于發展早期,先發優勢顯著,是前瞻布局佳機,建議關注國內具備核藥產業鏈一體化優勢的稀缺標的。
據Nature(自然雜志),自2013年起全球核藥市場規模快速擴容,十年間的CAGR約為6%,2026年全球核藥市場規模有望達120億美元。中國核安全局數據顯示,預計2025年,國內放射性藥物市場規模將達到93億元人民幣,到2030年,市場規模將進一步增加至260億元人民幣。
核藥產業鏈上游為醫用同位素等核素原材料的生產供應;中游是核藥研發及生產企業,并由企業用特殊的制備和配送將核藥遞送至核藥房;最后通過核藥房內醫療機構觸達終端患者。上游醫用同位素生產高度集中且短缺,目前中國絕大部分醫用同位素依靠進口。中游的市場參與者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專注于傳統老牌放射性藥物的企業,如西門子、通用等;另一種是開發創新型放射藥物的公司,如諾華、禮來等。相較于傳統的核藥治療方式,核藥創新療法更少的依賴龐大而復雜的外部設備資產,因此更多的新興參與者能夠憑借技術優勢,在放射性配體療法(RLT)等核藥中的創新療法上占據一席之地。
下游,受制于核素自身的半衰期以及運輸安全考慮,如何將核藥快速遞送到終端患者手中至關重要。核藥分銷需要嚴格考慮運輸距離以及完備的上下游產業配套,核藥房是核藥企業的重要核心資產之一。據動脈網數據顯示,我國的核藥房資源基本集中在中國同輻以及東誠藥業兩家公司,其中東誠藥業目前建設的核藥房數量超30家,基本滿足國內94%患者的核醫學需求。核藥房相較于普通藥房,前者建設周期和投入資金分別為后者的3倍以及40倍左右,另外核藥房占位效應明顯,單個核藥房輻射范圍在150-200公里,約為4小時車程范圍,因此先行布局者具有先發優勢,將對后來者將形成較大壁壘。
A股上市公司方面,東誠藥業已初步形成了穩定的核素供應平臺、藥物孵化平臺、轉化服務平臺、生產配送平臺、診療營銷平臺五大平臺,基本完成核醫療全產業鏈布局,構建了完整的核醫療生態圈;恒瑞醫藥子公司天津恒瑞主要開發腫瘤診療一體化相關的核素藥物,2023年末取得第一個放射性藥品生產許可證,目前已有四款核藥產品獲批臨床試驗;科倫藥業控股子公司科倫博泰于2023年9月14日與西南醫科大附屬醫院就RDC藥物TBM-001訂立獨占性許可協議,該藥擬用于腫瘤骨轉移的早期診斷及精準靶向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