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OpenMEDLab浦醫”可提供導診、輔助決策等多場景多輪會話能力,還能夠針對不同醫療影像,實現高精度檢測、分割等任務; ②目前,“OpenMEDLab浦醫”已與全國多家頭部三甲醫院及醫藥企業開展合作。
《科創板日報》6月30日訊 據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官微消息,6月29日,由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牽頭,并聯合國內外頂級科研機構、高校及醫院共同發布全球首個醫療多模態基礎模型群“OpenMEDLab浦醫”。
據介紹,語言模型方面,“OpenMEDLab浦醫”可提供導診、問診、健康咨詢、輔助決策等多場景多輪會話能力;圖像方面,可針對放射影像、病理圖像、內鏡等不同影像模態,實現高精度的檢測、分割、分類等前沿研究和臨床任務;生物醫藥方面,可助力設計合成高穩定性高生物活性蛋白質,解決蛋白類新藥研發過程中普遍存在的耗時長、耗費高等難題。
“OpenMEDLab浦醫”將于近期逐步開源,覆蓋醫學圖像、醫學文本、生物信息、蛋白質工程等10余種醫療數據模態,促進基于醫療基礎模型的跨領域、跨疾病、跨模態科研突破,同時助力解決醫療領域的長尾問題,推動醫療大模型的產業落地。
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智慧醫療研究中心主任張少霆表示:“‘OpenMEDLab浦醫’的問世,為人工智能大模型在醫療領域的快速發展、高效落地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將帶動醫療領域的一系列創新,如模型即服務(MaaS)等模式。隨著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落地應用范圍的擴大,大模型將更好地賦能醫生、服務患者,助力‘健康中國2030’戰略目標的實現。”
目前,“OpenMEDLab浦醫”已與全國多家頭部三甲醫院及醫藥企業開展合作。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醫學數字人”已應用于全身多部位、多器官、多模態影像的智能輔助診療,覆蓋十余個臨床方向;在四川大學華西醫院,雙方合作打造基于自動提示詞微調的視覺語言大模型,顯著提高了小樣本下的醫學圖像的檢測性能;在生物制藥領域,與多家知名藥企合作,利用基礎模型賦能蛋白質工程,助力藥品研發。
多場景賦能 “AI+醫療”商業化加速
醫療領域是人工智能應用的重要場景之一,通過AI可以提高患者就診效率以及醫學影像領域的智能化分析,將為智慧醫院提供底層支撐。按應用場景分類,AI+醫療主要分為AI醫療影像、CDSS、智慧病案、AI制藥、醫療數據智能平臺、AI醫療機器人、AI基因分析等細分應用技術。
目前AI大模型在醫療方向主要應用于醫療信息咨詢和科普、問診導診、輔助診斷和決策、智能對話與自動起草回復等場景。海外已有多種大模型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落地,例如谷歌的Med-PaLM2、微軟子公司Nuance的DAX Express。
隨著各類AI醫療大模型的加速迭代與演化,商業化前景有望進一步打開。據市調機構Statista的報告預測,全球醫療AI市場規模將從2021年的110.6億美元增長到2030年的1879.5億美元,期間復合年增長率達到37.0%。
華西證券認為,隨著大模型技術的發展,對海量多模態數據的處理能力大幅提高,AI+醫療有望迎來快速發展。AI+醫療的應用首先通過文本生成、輔助查詢等方式提升醫療全流程的效率,未來更有望融入輔助診療決策等核心業務系統,成為我國醫療體系的重要力量。
產業鏈層面,AI+醫療主要包括三個環節,基礎層、技術層和應用層。基礎層包括數據、算法、算力等,參與者眾多且呈寡頭局面;技術層包括CV、NLP、智能語音等技術,參與者技術相對成熟;應用層則針對于AI醫療影像、CDSS、醫療機器人、醫療數據智能平臺等各類應用。
機構進一步指出,醫療科技龍頭具備技術、行業Know-How等要素,與頭部醫療機構的長期合作關系有利于補齊數據、場景等要素,相關產品有望率先落地。相關公司主要包括:
潤達醫療:AI產品“潤達慧檢”率先落地;
衛寧健康:10月將正式發布由GPT技術加持的新產品WiNEX Copilot;
創業慧康:構建BSoftGPT聚合平臺;
嘉和美康:已有多款AI產品,積極探索大模型應用;
安必平:與騰訊AILab共同開發宮頸細胞學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
健麾信息:AI助力藥品智能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