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首批浮費基金發行繼續,本周再有2只新發; ②浮費基金怎么管?什么風格基金經理更能勝任? ③有基金經理稱做好被市場檢視的準備。
財聯社7月1日訊(記者 閆軍)公募改革帶來行業一場深刻變革,其中,首批浮費基金的推出發行一直吸引著市場的目光。
截至6月28日,首批26只浮費基金中,有24只完成發行,其中23只公告了首募成績。Wind顯示,23只浮費基金合計募集218.25億元,其中,東方紅核心價值募集規模最多,近20億元,易方達成長進取和交銀瑞安分別以17.04億元、15.47億元緊隨其后。
首批浮費基金最后兩只產品信澳優勢行業、華商致遠回報也相繼公告了發行時間,定檔7月1日,計劃7月21日募集結束。業內透露,在首批浮費基金發行結束后,第二批浮費基金的上報也在緊鑼密鼓準備中。
盡管從風格上有的基金經理側重均衡,有的側重成長與彈性,但各家基金公司均派出了“能打”的基金經理。隨著浮費基金發行結束到上市,市場也密切關注著這些基金產品的凈值表現,排名對比在所難免,這對基金經理的心態是一項考驗。
當前不少基金經理坦言,做好了被市場與投資者檢視的準備。“浮費基金契合了與投資者利益綁定的監管要求,基金管理得好就多收管理費,管理得不好就要少拿管理費。”信澳優勢行業擬任基金經理吳清宇表示,浮費產品設計體現了監管糾偏決心,即只有客戶賺錢,管理人才能多收費。
在滬指創下年內新高的時間節點上,對新發基金經理建倉是另外一個考驗,圍繞著如何在跑贏業績基準的同時,為投資者帶來超額,在新產品形態下踐行自身的投資理念等問題,吳清宇給出最新判斷。
成長與價值的“中間路線”
不少浮費基金經理都要面對一個問題,浮費基金在業內看來提高了對基金絕對收益的要求,基金經理在管理浮費基金與管理其他基金過程中會有怎樣的不同?
作為市場上較為少有的保險專戶與公募基金管理經驗的基金經理,吳清宇表示,他在人保資產管理專戶5年,對于管理專戶而言,要追求絕對收益,在進入公募后,GARP策略影響著他后續的產品管理,即在考慮成長之外,還要考慮控制回撤,市場大跌時,不能給投資者虧太多錢,這一套策略放在長期看來,產品就肯定會有不錯的相對回報,因此,從追求絕對收益入手,但絕對收益與相對收益并不矛盾。
吳清宇將自己定位為成長風格,但需要以合理價格買入成長,介于純價值策略與純成長策略之間的中間路線,典型的代表人物是彼得·林奇,兼顧成長和價值。
“通過估值與成長性兩個維度的交叉驗證篩選標的,既能獲得估值保護的安全邊際,又能分享企業成長帶來的收益。即使估值水平保持不變,企業內生增長也能帶來可觀回報。”吳清宇表示,從風險收益特征看,這種策略的預期回報高于純價值策略,低于純成長策略,屬于典型的中間路線。
對于吳清宇而言,如果一個公司未來兩年能保持50%的復合增長,但當前估值僅15倍PE,這就是典型的成長價值機會。但如果同樣的公司估值已經漲到50倍,即便成長性仍在,投資上也會謹慎。本質上,他希望在估值的安全邊際上,捕捉高成長資產的機會。
顯然,優質成長股的低估值機會并不易得,有效市場環境下,優質資產的合理估值機會往往轉瞬即逝。多數情況下,好公司不便宜。如何解決這一難題。
這就需要基金經理具備前瞻性,“不能等到好公司漲起來了你再去下注,而是要去提前預判這是一家好公司。”吳清宇以新能源車為例說明,當新款車型還沒有上市時,股價還沒有反應就要去提前調研、判斷,只有有前瞻性的研判才有可能獲得一個比較低的位置。
吳清宇將獲得低估值的來源歸納為兩大類:80%的這種低估值來源前瞻性研判;二是等待一些非理性下跌,比如2024年1月份的流動性沖擊導致的非理性下跌,或者2025年4月關稅沖擊帶來的風險偏好收縮,好公司和差公司泥石俱下時,可以撿到便宜的籌碼。
在實操中,吳清宇介紹,他采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法,對產業趨勢的判斷是首要的,在選定行業后,再從公司入手,選出好的標的。
如同好的交易員需要有盤感,吳清宇強調,投資既是科學也是藝術,股票估值不僅取決于企業基本面,還包含市場情緒等復雜因素。我們參考DCF模型,但更關注估值波動的合理區間。他建立了完整的估值評估體系,"我們會分析標的在歷史估值區間的分位水平,結合產業趨勢進行綜合判斷。
回歸到投資紀律,吳清宇對股票沒有執念。“資產我們要有好的價格去買它才能賺錢,做投資,不但要判斷這個資產的好壞,還要去判斷這個資產能夠值多少錢。”他表示,對未來進行預測必然存在誤差,關鍵是通過系統方法控制錯誤成本。我們的研究顯示,保持55%以上的決策勝率,長期就能創造顯著超額收益。
展望市場,結構性行情要高于對指數做判斷
對于A股市場整體走勢,吳清宇持謹慎樂觀態度,他表示,股票估值模型來看,當前分母端相對較好,市場流動性寬松,貨幣政策友好,分子端有利有弊,貿易摩擦在短期會對公司產生一定的干擾,但是從政策上國家有以舊換新等補貼。
對于滬市站上年內高點,如何看待下一步A股走勢的問題,吳清宇表示,在5000多只股票的市場中,更重要的是精選個股而非關注指數。市場容量足夠大,在多個行業里去挖掘機會。“只看指數的話,似乎行業都沒有飯吃了,過去十年滬指都在3000點徘徊,但是去看個股,格力、美的過去漲了,寧德時代也漲了十倍,港股小米、泡泡瑪特均漲了十幾二十倍。”
吳清宇建議投資者也要站在長期投資的理念去看市場,以三年以上的周期評估投資成果。短期市場波動難以預測,但通過定期定額投資優質資產,能夠有效平滑擇時風險,分享企業長期成長紅利。
從基金經理管理的角度出發,吳清宇強調根據估值變化靈活調整倉位,任何板塊都不會長期拿著,投資必須與估值體系相結合,即使是優質科技企業,也需要在合理估值范圍內投資。當短期漲幅過度透支未來成長空間時,我們會嚴格執行紀律性調倉。
聚焦科技,國家競爭優勢產業帶來投資機會
吳清宇的投資組合構建建立在對國家競爭優勢的深刻理解之上,他認為,中國制造業正在全球價值鏈中持續向上攀升,這種產業升級趨勢創造了豐富的投資機會。從家電、消費電子到汽車制造,中國品牌的市場份額持續提升。以汽車產業為例,自主品牌在智能化、電動化等前沿領域已經形成差異化競爭優勢。
基于此,他特別關注具有全球競爭力的制造業企業,中國工程師紅利和產業政策支持為高端制造業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工程機械、新能源電池、光伏組件等行業的全球競爭力持續增強。
吳清宇認為,這種產業升級趨勢仍處于中期階段,參照國際經驗,產業升級將經歷從勞動密集型到技術密集型的完整過程。當前在部分高技術領域已實現突破,未來在半導體、工業軟件等關鍵環節還有較大發展空間。
針對市場高度關注的AI、人形機器人、創新藥等科技領域,吳清宇也給出了自己的判斷:
人工智能與算力基礎設施方面,I技術突破帶來算力需求的指數級增長。去年吳清宇表示,去年重點配置了算力產業鏈,基于對AI產業發展階段的判斷。模型訓練需要的基礎算力建設是產業發展的先決條件。"
人形機器人產業方面,吳清宇認為,上半年屬于主題投資階段,下半年將進入實質落地期。能夠進入量產環節并獲得真實訂單的企業將顯現投資價值,這需要結合具體公司的技術路線和商業進展進行評估。
當前大火的創新藥領域,吳清宇表示,經過多年積累,國內創新藥逐步進入成果收獲期。需要區分真正具有臨床價值和商業潛力的產品與概念性題材,重點關注具備國際化能力的創新藥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