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資管行業脈搏,綜覽每周市場動向,盡在財聯社《資管周報》。
熱點導讀
銀行理財存續規模穩守31萬億,存款搬家立功
最新資管數據出爐,公募縮水1.42萬億,私募基金扭轉頹勢
5月私募登記、備案雙降溫,存續規模20.27萬億
罕見募集失敗,華夏理財本月兩單封閉式理財產品不成立
個人養老金全面開閘半年后,“開戶熱、繳存冷”現象明顯
資管要聞
銀行理財存續規模穩守31萬億,將打破半年末“縮水”魔咒?存款搬家立功,估值整改影響有限。
在季末回表壓力與估值整改 “半年考”的雙重考驗下,銀行理財市場在上演 “逆襲劇本”。財聯社從普益標準獲悉,當前凈值型理財存續規模堅守31萬億關口,較5月規模變化不大,有望打破此前市場關于半年度“規??s水”的擔憂。
華西證券數據顯示,2024年6月理財規模較同年5月下降6402億元。盡管不及2020年以來同期(2020-2023各年6月理財規模分別下降1.47、1.40、0.80、1.18萬億元),但仍有明顯降幅。
(詳情參見:
http://www.cqmwny.com/detail/2070504?os=CailianpressWeb&sv=860)
最新資管數據出爐,公募縮水1.42萬億,私募基金扭轉頹勢
近日,基金業協會公布最新出爐數據。截至2025年Q1,證監會旗下資管產品總規模72.32萬億。其中公募基金總規模占比近五成達到32.22萬億,私募基金總規模20.19萬億,基金公司及基金子資管規模5.59萬億,券商資管規模5.93萬億,期貨資管規模0.32萬億。
據財聯社整理,截至2025年1季度,相比2024年末,兩大公募資管產品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分別縮水0.81萬億和0.61萬億。此外,私募基金和期貨資管分別增長0.26和0.01萬億,券商資管和基金子均縮水0.17萬億。
私募基金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規模最大,合計10.95萬億,占比過半;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規模合計5.5萬億;創投基金規模合計3.4萬億。
(詳情參見:
http://www.cqmwny.com/detail/2068775?sv=860)
33.74萬億元!公募總規模再創新高,增長大戶貨基增加超萬億
中基協最新發布的公募基金市場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底,我國公募基金總規模為33.74萬億元。這是我國公募基金總規模自2024年初以來第八次創下歷史新高。
分類型來看,固收類資產規模增長明顯。今年5月,貨幣基金規模增長超4000億,債券基金規模增長超2200億。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4月,貨幣基金規模也實現了6648.39億元的增長。這意味著,貨幣基金在4月、5月共兩個月的時間內猛增超萬億。 而其他類型的基金在5月的規模變動幅度則很小。股票基金、QDII基金的規模在5月實現小幅增長,混合基金規模則小幅下降。
(詳情參見:
http://www.cqmwny.com/detail/2069211)
5月私募登記、備案雙降溫,存續規模20.27萬億,正定、黑翼等百億量化備案積極
6月26日晚間,中基協公布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及產品備案5月報。增量上,5月新登記私募機構及新備案私募產品數量,均環比減少;存量上,今年來存續私募規模呈現逐月遞增態勢,但存續私募管理人數量及私募基金數量均逐月遞減。
截至5月末,存續私募基金管理人19832家,管理基金數量140870只,管理基金規模已增至20.27萬億元。其中,存續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創業投資基金分別有83829只、30201只、25973只,存續規模依次為5.54萬億元、10.98萬億元、3.41萬億元。
繼連續3月、4月月度備案量突破1000只,5月證券類私募產品備案數量有所回落。據私募排排網數據,5月529家證券類私募合計備案了870只私募證券產品,較4月的1170只相比,環比減少25.64%。股票策略仍是備案主力,占比超六成。比較而言,北京正定私募、黑翼資產、量派投資等百億量化私募備案較為積極。
(詳情參見:
http://www.cqmwny.com/detail/2069563?sv=860)
銀行理財估值整改大限將至,有理財子提前交卷
據業內人士了解,今年3月監管對銀行理財估值整改已經設定明確的時間表,要求是6月底前要整改一半,年底要整改完畢,每個月都要反饋整改進度,需要填報涉及的產品余額、資產余額和偏離金額。
監管通知發布后,各級理財子在有序的進行內部整改,整改效果明顯。西部證券在《理財凈值整改進展、影響及后續策略怎么看?—信用周報》中提到,上交所市場信托機構持倉信用債規模和占比雙降,或可驗證理財凈值整改進度加快。
西部證券相關人員認為,在2024年監管要求理財凈值整改之前,部分理財公司可能通過與信托公司在收盤價估值、平滑估值等方面合作的方式減小產品的凈值波動。
目前行業整改進度顯著。據公開報道,部分理財公司相關人士表示整改壓力較小,整體進展順利,可以嚴格遵循監管時間表,從而確保在6月底前完成一半的整改任務。
(詳情參見:
http://www.cqmwny.com/detail/2066556)
資管信息披露新規征求意見截止,一線調研部分現狀,業界建議梳理
2025年5月23日,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銀行保險機構資產管理產品信息披露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辦法》),為期1個月的意見反饋時間已經截止。
財聯社調研大中型銀行APP中理財信披現狀,存在部分典型問題:
1.業績比較基準相關風險提示不夠醒目
2.未重點反映業績比較基準與投資策略、底層資產和相關金融市場表現的關系
3.理財產品過往業績展示不全面
(詳情請見:
http://www.cqmwny.com/detail/2065349)
罕見募集失敗,華夏理財本月兩單封閉式理財產品未能成立,是何原因?
近日,華夏銀行官網發布《關于華夏理財悅安封閉式理財產品199號不成立的公告》。公告稱,華夏理財悅安封閉式理財產品199號因募集總金額未達到產品說明書約定的發行規模下限,產品不成立。
盤古智庫高級研究員余豐慧接受財聯社記者采訪認為,理財產品募集失敗直接反映了市場對該產品或發行機構缺乏足夠的信心和興趣,通常與市場環境、產品設計及投資者教育等因素密切相關。
針對此次華夏理財悅安封閉式理財產品199號募集失敗,有不愿具名的理財同業人士告訴財聯社記者,“真實原因不太好猜測,但根據歷史經驗來看,該類型產品募集失敗大概與產品的封閉式運作,以及面向銷售對象特點不同有關”。對方指出,當前投資環境下,可能部分機構投資者缺乏購買封閉式理財產品的興趣。
(詳情參見:
http://www.cqmwny.com/detail/2070107?sv=860)
4.3萬億ETF大市場,超80%集中在頭部,中小公募及后發者如何破局?
在被動投資浪潮持續升溫的大背景下,ETF市場規模加速擴張,已成為近年來公募基金競爭的“主戰場”之一。截至目前,ETF的總規模達到4.29萬億,較年初增加0.56萬億。
根據Wind數據,截至6月27日,A股市場共計55家公募機構布局ETF,但其中僅前12家公募的ETF規模超過千億,合計規模就達到3.58萬億元,占市場總規模的83.45%。相比之下,有27家公募旗下的ETF規模不足100億元,合計僅為336.32億元,占比不足1%。
(詳情參見:
http://www.cqmwny.com/detail/2070101?sv=860)
個人養老金全面開閘半年后,六部門再度“點題”,“開戶熱、繳存冷”如何破局?
6月24日,在個人養老金全面鋪開迎來半年節點之際,有關部門再度“點題”個人養老金——央行等六部門發布《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鼓勵金融機構研發符合參加人養老需求、具有長期限特征且具有一定收益率的個人養老金專屬產品。
“個人養老金推廣的意圖無疑是利國利民的,但從目前的現實情況來看,當前銀行發力養老金業務依然有不少阻礙。”某上市銀行人士楊磊(化名)向財聯社記者表示,讓更多民眾“追捧”個人養老金,仍需更多時日。
從各大銀行2024年年報來看,在基層人員的努力下,部分銀行的個人養老金賬戶的確有明顯增長。
“從目前的最新情況來看,個人養老金賬戶的‘開戶熱、繳存冷’現象依然存在?!睏罾谶M步向財聯社記者介紹,依據該行近期的數據來看,目前開設個人養老金賬戶的客戶“較為年輕”,45歲以下客戶占比約達七成。而從職業情況來看,金融、文教衛體、法律等行業人員的戶均繳存相對較高。
(詳情參見:
http://www.cqmwny.com/detail/2067044)
史上最“迷你”基金或奇襲收益冠軍,規模不足萬元,這并不是個笑話
或見史上最小規模產品登頂年內收益冠軍。截至6月26日,同泰產業升級年內收益已超100%,收益率已高于年內首只“翻倍基”匯添富香港優勢精選混合(QDII),暫居半年內收益榜首。但這耀眼數據背后卻是一只規模已不足萬元的“空殼基金”全倉銀行股的極致賭注。
但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同泰產業升級收益率不足20%,在同類產品8274只產品中,排在第480名。一季報指出,該產品一季度凈值增長率為103.69%。值得一提的是,同泰產業升級3月31日凈值暴漲68.73%,產品凈值也由前一日的0.9747元增至1.6446元。
本質上,同泰產業升級的“翻倍神話”是機構撤離后、迷你規模下的短期數據異象,而非投資能力的體現。值得注意的是,同泰基金旗下多只產品常年低于清盤線仍能存活。
(詳情參見:
http://www.cqmwny.com/detail/2069473?sv=860)
公募年內分紅已超千億,債基扛分紅大旗,華泰柏瑞居榜首,滬深300ETF貢獻超七成
截至當前,今年來公募分紅總額的榜首更迭極大受到旗下寬基ETF分紅力度的影響。隨著華泰柏瑞滬深300ETF完成分紅,公募年內分紅榜首在6月下旬由易方達更迭為華泰柏瑞。
較去年同期,今年來公募分紅總額已增長299.61億元,增幅為38%。choice數據顯示,截至6月21日,年初至今(多份額分開統計)2051只產品分紅總額為1086.44億元;去年同期,1844只產品分紅總額為786.83億元。
(詳情請見:
http://www.cqmwny.com/detail/2065032)
機構動態
稱遭背刺出局,知名量化私募創始人又澄清:卸任不是因為壓力大
量化私募創始人宣布清盤事件一波三折,這位創始人被公司股東聯合“清理出局”的事情又有了新進展。
量化私募靖奇投資創始人范思奇在其最新發布的《十年努力,一朝背刺》一文中透露,自己卸任并非此前致投資人信中所提及的“身心壓力大”,而是公司股東通過一場“精心策劃”的提前9分鐘通知的股東會,在沒有任何書面討論的情況下被單方面罷免全部職務,將其從公司踢出去。由此,他失去了系統權限和員工的聯絡通道,甚至失去了從零開始寫的代碼。
(詳情參見:
http://www.cqmwny.com/detail/2065203?sv=860)
被曝資管業務漏洞,這家期貨公司及子公司遭罰,高管在列
6月24日,上海證監局官網最新披露的6張罰單,公告了紫金天風期貨與天風天成資管公司存在部分違規事項。從處罰結果來看,兩家公司均被監管要求責令改正,牽涉違規事項的4位高管或業務負責人也均被出具警示函。這也是2025年以來,為數不多的期貨公司資管業務存在違規動作的監管處罰案例。
罰單顯示,紫金天風期貨未有效隔離不同業務之間的風險,公司研究所違規參與資產管理子公司部分資產管理計劃的投資運作管理,風險管理不到位、內部控制存在缺陷,違反了《期貨公司監督管理辦法》相關規定;上海天風天成資管公司在部分資產管理計劃運作管理過程中未有效履行主動管理職責,違反了《證券期貨經營機構私募資產管理業務管理辦法》的規定。
也基于上述緣由,紫金天風期貨分管資管和研究所的副總經理呂東,公司首席風險官余春華,公司研究所所長賈瑞斌因未能恪盡職守,均被監管出具警示函,此外,上海天風天成資管公司總經理郭維欣也被出具警示函。
(**詳情參見:
http://www.cqmwny.com/detail/2066226?sv=860**)
這家銀行將與“微信號買理財”說再見,年內多家銀行調整、遷移微信渠道,釋放什么信號?
6月26日下午,上海農商銀行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稱,自7月10起將持續調整在公眾號購買理財產品的功能,9月11日起將全面停止“微信號買理財”服務。
財聯社記者查詢發現,上海農商銀行的做法并非孤例,年內已經有多家銀行在持續調整、遷移微信號相關金融服務。如鄭州銀行在6月25日在官方微信公眾號發文稱鄭州銀行公司金融公眾號將于2025年7月31日正式下線,公司金融公眾號原功能將同步遷移至鄭州銀行微銀行公眾號;6月21日,興業銀行深圳分行發文表示,根據運營需要,“興業銀行深圳分行”服務號將遷徙至“興業銀行深圳分行訂閱號”。
某券商銀行業分析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過去由于流量因素等,不少銀行的金融科技部門在獲客、攬客方面往往”一擁而上“,上線了大量功能重合的微信號、小程序、APP等互聯網程序,但實際效果”并不算好“。隨著互聯網流量的見頂,銀行聚焦自家APP也是必然之舉,”在節約成本之余,更可以精準營銷、合規展業“。
(詳情參見:
http://www.cqmwny.com/detail/2069629?sv=860)
市場動態
上周主要權益指數集體收高。其中,上證指數上漲1.91%,深證成指上漲3.73%,滬深300上漲1.95%,上證50上漲1.27%,創業板指上漲5.69%,中證1000、2000分別上漲4.62%、5.55%。漲幅靠前的行業板塊是計算器、國防軍工、非銀金融。
(數據來源:Choice數據,財聯社整理)
上周,利率債收益率小幅上漲。截至6月27日收盤,1Y、5Y、7Y國債分別報收1.35%、1.51%、1.59%,分別較前一周收盤變動-0.1BP、0.1BP、0.3BP;10Y、20Y、30Y國債分別報收1.65%、1.89%、1.85%,分別較上周收盤變動0.1BP、0.4BP、0.2BP。
(數據來源:wind,財聯社整理)
據國信證券統計,上周新成立基金42只,合計發行規模為322.74億元,較前一周有減少。此外,上周有22只基金首次進入發行階段,本周將有33只基金開始發行。
上周理財回表壓力或達到階段性高點,存續規模顯著承壓。據華西證券宏觀研究報告顯示,當周實際錄得規模環比下降2864億元,存續規模降至31.33萬億元。近兩年二季度同期規模降幅均在1.1萬億元以上。往后看,7月理財規模通常呈季節性擴張特征,且增幅往往高于前月回表幅度,歷史上7月增幅普遍維持在1.4-2.2萬億元區間,6月降幅基本分布在0.8-1.5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