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截至2025年Q1,證監會旗下資管產品總規模72.32萬億,其中公募基金總規模32.22萬億,私募基金總規模20.19萬億。 ②2025Q1公募產品縮水1.42萬億,私募基金增長0.26萬億。公募基金呈“量少價大”態勢,產品結構多樣化。
財聯社6月26日訊(編輯 王蔚)近日,基金業協會公布最新出爐數據。截至2025年Q1,證監會旗下資管產品總規模72.32萬億。其中公募基金總規模占比近五成達到32.22萬億,私募基金總規模20.19萬億,基金公司及基金子資管規模5.59萬億,券商資管規模5.93萬億,期貨資管規模0.32萬億。
2025Q1公募產品縮水1.42萬億,私募基金增長0.26萬億
自2018年資管新規發布,監管要求資管行業回歸“受人之托、代客理財”的本質,產品向凈值化管理全面轉型,超百萬億的資管行業面臨大洗牌。
據財聯社整理,截至2025年1季度,相比2024年末,兩大公募資管產品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分別縮水0.81萬億和0.61萬億。此外,私募基金和期貨資管分別增長0.26和0.01萬億,券商資管和基金子均縮水0.17萬億。
而拉長時間來看,以銀行理財和公募基金為代表的公募資管產品規模呈增長態勢且發展空間巨大。其中,2024年公募基金增長了5.23萬億,銀行理財也由2023年底的26.8萬億增長至2024年底的29.95萬億。
財聯社整理發現,相比銀行理財,公募基金呈“量少價大” 態勢。具體來看,2025年Q1,存續公募基金1.26萬只,而存續理財產品數量4.06萬只,接近公募基金的4倍,但是公募基金具備規模優勢。可以看出,銀行理財的平均單只產品規模更小,傾向于通過新發產品來刺激規模的增長。此外,公募基金的產品結構更為多樣化,銀行理財以固定收益類產品為主,占比高達97%,而公募基金的結構更為均衡,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占比達1/4。
私募基金中,私募股權投資基金規模最大,合計10.95萬億,占比過半;私募證券投資基金規模合計5.5萬億;創投基金規模合計3.4萬億。
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投基金一直以來都為政府支持領域,近日,中國人民銀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商務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證監會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金融支持提振和擴大消費的指導意見》中也提到,要強化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激勵,發展債券、股權等多元化融資渠道,積極發揮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和創業投資基金作用,加大對處于種子期、初創期企業的股權投資。
私募資管計劃(含券商資管、期貨資管、基金公司以及基金子資管計劃)中,協會按照機構維度,統計口徑包含上述主體設立的私募基金,共計6187億元。除私募基金外,可以按照投資者數量,統一把私募資管計劃劃分為單一資管計劃和集合資管計劃,前者投資者唯一,后者投資者不超過200人。其中,單一資管計劃的投資者主要是銀行理財,此前主要是將基金子、券商資管等作為通道從而規避監管限制。資管新規后,通道業務大幅收縮。截至2025Q1,單一資管計劃規模合計6.17萬億,集合資管計劃規模合計5萬億。具體來看:
基金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資管計劃中,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規模占比達82%,基金子公司由于2016年以后凈資本約束、去通道、去多層嵌套、非標壓降等要求,管理規模不斷被壓降,由2016年的巔峰10萬億壓降至目前不到1萬億,其中單一資管計劃占比仍過半。
自資管新規之后,券商資管近年來持續發力主動管理。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券商資管管理的集合資管計劃有10210只,規模合計2.8億元,規模占比近5成;單一資管計劃2.5萬億,占比42%,此外證券公司私募子公司私募基金合計0.61萬億。
0.32萬億的期貨資管計劃中,以集合類資管計劃為主,占比0.86%,單一資管計劃近467億元。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5月底,期貨公司資產管理產品在期貨市場的權益增至428億元,較2024年年底增長約14%,較2023年年底增長約53%,已經超過資產管理新規發布前2022年年底的水平。
業內人士在接受公開報道時指出,監管部門始終在引導期貨公司資產管理業務聚焦期貨及衍生品領域,通過把監管重心放在提高展業門檻、壓縮通道業務、強化主動管理能力,推動了行業從同質化競爭向專業化、差異化發展,實現了行業從“規模擴張”轉向“質量提升”,必然會帶來期貨公司資管在期貨和衍生品領域業務規模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