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有跡象顯示,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銅市場正遭遇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擠倉之一:隨著庫存快速下降,現貨銅價正大幅上漲…… ②行情數據顯示,周一現貨銅價一度較三個月期貨價格高出了280美元/噸,創下自2021年創紀錄飆升以來的最大價差。
財聯社6月24日訊(編輯 瀟湘)有跡象顯示,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銅市場正遭遇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擠倉之一:隨著庫存快速下降,現貨銅價正大幅上漲……
行情數據顯示,周一現貨銅價一度較三個月期貨價格高出了280美元/噸,創下自2021年創紀錄飆升以來的最大價差。這一巨幅現貨溢價(即逆價差)表明供應短缺,而此前幾個月LME庫存正在迅速下降。
LME倉庫中的庫存可作為制造商在需求旺盛時期的緩沖,而持有空頭頭寸的投資者也可利用這些庫存進行交割。類似的現貨溢價通常表明,交易所倉庫的庫存量已不足以滿足其需求。在歷史上,當市場上某種期貨合約的可供交割量遠遠小于市場需求時,就容易引發擠倉風險。
數據顯示,今年以來LME的可用庫存規模已大幅下降了約80%,目前僅相當于全球一天的用量。
過去數月來,全球交易商競相在可能征收進口關稅之前將銅運往美國,加劇了LME庫存的減少,并導致其他地區的買家面臨日益嚴重的銅金屬短缺。
盡管近期銅需求有所放緩,中國部分冶煉廠也已開始向國際市場出口多余的銅,但中國庫存同樣因金屬流向美國而被分化,因為美國Comex期銅價格持續高于倫銅。
值得一提的是,為應對市場扭曲的風險,LME近期已出臺了新規,防止個別交易商通過持有大量近月合約持倉而人為制造現貨溢價。這些措施已在鋁市場實施,并一度迫使摩科瑞能源集團以封頂價差回借大額持倉,以防止市場進入現貨溢價狀態。
但LME的交易數據顯示,銅市場正出現更深層次的擠倉風險。周一主要短期價差的變動表明,價格并未受到任何單一大型交易商的影響。
根據LME的新規要求,持有大量現貨頭寸的交易商將被強迫以封頂溢價短期回借頭寸至市場。當單一實體持有的庫存和現貨合約頭寸總額超過可用庫存的50%時,該規定將生效。該新規要求相關實體通過所謂的明日/次日價差(Tom/next spread)以略高于現貨銅價的溢價(最低為0.5%)將頭寸回借給市場。
因而,周一若有任何單一交易商受該規則約束,明日/次日價差將被限制在每噸49.725美元。但該價差盤中曾一度飆升至每噸69美元,這表明相關限制措施未生效,更為廣泛的買盤為更大的現貨溢價(逆價差)奠定了基礎。明日/次日價差的飆升,也反映出交易商把交割義務推遲一天的成本在急劇上升。
值得注意的是,供應壓力已不僅限于近期合約,LME銅的現貨溢價現象目前已延伸至2026年6月合約,這與半年前近月合約存在貼水的市場結構形成鮮明對比。
這種結構性變化正反映出市場對中長期銅供應的持續擔憂,特別是在全球能源轉型加速推動需求增長的背景下。
而也這一幕也令不少業內人士擔心四年前銅市的逼倉風暴可能重現。在2021年10月,有大型大宗商品貿易商從LME倉庫中提取了相當大一部分銅,導致當時LME銅庫存注冊倉單從一個月前的超15萬噸,大幅下降至10月15日的僅1.4150萬噸,創1998年以來最低。庫存銳減直接推動銅價走高——LME銅價格自當年10月初開始,在半個月內一度飆升了約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