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我們不是在做簡單的商業,而是成為國家創新鏈中的關鍵一環。 ②收購是給上市公司“轉基因”,用新質生產力替換傳統基因。 ③“材料+裝備”的產業協同模式為上市公司價值重估提供新路徑。
近日,廣東中旗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旗新材”)發布公告,公司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協議轉讓股份完成過戶登記。至此,廣東星空科技裝備有限公司(簡稱“星空科技”)董事長賀榮明正式成為中旗新材實際控制人。該消息一出引發資本市場關注。公告當日,近百家機構對中旗新材展開調研。公司自4月1日復牌后,股價最高漲幅達148.5%。
曾經的“人造石材第一股”中旗新材是否能迎來“材料+裝備”的產業鏈協同效應?今年初剛獲浦東科創集團領投8億元戰略融資的星空科技成為股東后的資產并購計劃?以及這位 20余年的行業老兵賀榮明,關于其“二次創業”的關鍵落子對帶動中國科技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具有怎樣的戰略意義,都讓市場各方產生多重猜想。價值增長研究院獨家對話賀榮明,他給出了一個耐人尋味的比喻:“這相當于對上市公司進行轉基因改造。”
本次收購的核心動因源于半導體裝備行業特性與資本市場的匹配問題。賀榮明開宗明義地闡述了收購中旗新材的核心動因。“公司發展的窗口期與等待IPO的窗口期,其實它是錯開的,沒法精準對上。”賀榮明坦言。
收購上市公司是解決這一矛盾的現實選擇,但關鍵在于找到具備"轉基因"潛力的標的。在篩選標的時,賀榮明制定了雙重標準:
第一,規避政策風險。盡量避開政策審批的灰色地帶,使審批成本最小化。
第二,產業轉型潛力。標的需具備清晰的產業結構調整邊界。
"國家有幾千家上市公司,很多傳統企業都在謀求轉型。"賀榮明認為,這種"傳統產業+高科技"的融合模式,既能盤活上市公司存量資產,又能為科技企業提供資本平臺,實現"1+1>2"的協同效應。
中旗新材的案例表明,具備細分領域技術積累(如石英硅晶)的傳統企業,可通過引入戰略投資者實現“老樹新芽”。
高純石英砂是應用于半導體、光伏領域的關鍵耗材,從單晶硅坩堝到光刻工藝的掩膜基板,每一顆芯片的誕生都離不開石英砂的精密支撐,但由于其純度要求高達4N8級別(99.998%),這一粒砂子被稱為科技自主創新的"中國芯"基石。
賀榮明詳細闡述了中旗新材與星空科技深度融合的階段規劃:
穩定基礎:首先,維持中旗新材現有材料制造業務,如同保留“生存根系”。
拓展方向:開發半新領域的材料需求,尋找新的增長點,培養撐起未來的枝干。
長期整合:推動產業整合,轉型為一個以高科技裝備為背景、材料相輔的產品結構。
"這不是簡單的業務疊加,而是價值鏈的重構。"賀榮明強調。他指出,“材料純度與均勻性需長期技術積累,非一蹴而就,但我們必須朝著這個方向努力,這是一個有潛力的發展方向。” 這場資本與技術的雙重實驗,或許是中國科技自主創新和產業升級的一個微觀樣本。
在賀榮明看來,“硬科技是‘笨功夫’,但國家的鋼筋鐵骨只能靠實體經濟鑄就。”提及“二次創業”的心得體會,他強調,長期堅守與持續創新,這既是他的管理信條,也是應對產業周期的生存法則。
當問及有沒有印象深刻的技術攻堅難題時,賀榮明笑稱:“對我們來說,技術難題每天都如影隨形,從溫度控制到運動精度,從系統穩定性到可靠性驗證,每一個看似簡單的問題背后都隱藏著巨大的技術挑戰。”
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復雜、需要長期投入和耐心的行業。“創新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用工程經驗‘堆’出來的。”
"技術突破沒有捷徑,必須尊重產業規律。"但是,在賀榮明看來,而當下,我們已經迎來了一個最好的時代。他列舉了中國科技產業崛起的三重驅動力:全球最大的應用市場、深厚的制造根基,以及國際技術封鎖的倒逼效應。“我們已從無人區突圍:過去學別人,現在別人不教,反而逼出創新DNA。”
當被問及收購對行業的示范意義時,賀榮明展現出產業經濟學視野:"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需要找到適合自己的路徑。"
他回憶道,“從80年代的引進技術,到90年代的中外合資,再到如今的自主創新,我有幸成為順應國家戰略需求的一批人,我們不是在做簡單的商業,而是成為國家創新鏈中的關鍵一環。”
賀榮明認為,中國產業升級正經歷從“買技術”到“創技術”的范式轉移。他總結出三條生存法則:
“金字塔式創新”:基礎研發(國家實驗室)+工程轉化(企業)+市場反哺(應用端)。
“耐心資本”:呼吁國資基金延長考核周期至10年,“否則投硬科技就是偽命題”。
“產業鏈”重構:扶持中小供應商技術升級,“沒有安全的供應鏈,創新就是沙灘上的城堡”。
采訪尾聲,當被問及未來目標,賀榮明提出一個宏大的 "生態愿景":“用創新提升生活質量(Advanced Technology,Better Life.)”"你看現在的手機、電動車、智能家居,背后都是中國自主創新的技術支撐。" 賀榮明說,"我們做的事,看似高深莫測,實則與每個人的生活息息相關。"
大國競爭的本質,是一場關于時間與信念的馬拉松。當技術創新與資本運作、國家戰略與市場需求、長期主義與靈活應變實現完美共振,中國科技自主的破局之路,終將越走越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