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箔的厚度可以測量,但技術的深度沒有邊界。這個行業從沒有舒適區。”技術飛馳向前的背后,嘉元科技也面臨抉擇:是聚焦當下盈利,還是押注未來?“短期陣痛難免,但若失去技術話語權,連參賽資格都沒有。創新者的窘境,亦是機遇。” 廖平元說。
廣東省梅州市蓮花山脈五指峰下的雁洋鎮,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山區鎮。在青山與梅江的環抱下,廣東嘉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產車間便坐落于此。
車間內,隨著一臺臺生箔一體機卷軸緩緩轉動,一張張薄如蟬翼的銅箔沿著陰極輥滾卷而出。
“這些全固態及半固態電池所用銅箔已實現小批量供應,為固態電池的生產提供了關鍵的負極集流體材料?!苯?,嘉元科技董事長廖平元在接受上海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高端銅箔的國產化,本就是一場沒有退路的戰役。突圍的關鍵,就是要把技術攥在自己手里。
一張銅箔的“厚度革命”
在鋰電銅箔行業,“薄如蟬翼”一直是競爭力的代名詞?!?001年,公司剛創立時,即瞄準了18微米至35微米的中高端PCB銅箔產品?!绷纹皆貞?,彼時,國內廠商的生產設備都依賴進口,一臺設備的價格抵得上半條生產線?!拔覀冎荒芤а雷哌@條路,一步一步積累技術經驗?!?/p>
2005年,嘉元科技開始向更薄、更高端的12至15微米電解銅箔進軍;2008年,嘉元科技掌握了8微米超薄鋰電銅箔的生產技術;2016年至2017年,嘉元科技掌握了6微米極薄鋰電銅箔的核心技術……
“事實上,公司發展的每一步都像在鋼絲上行走,挑戰比想象中更大。”廖平元告訴記者,這一片片銅箔產品看起來并不起眼,卻是電子工業中的關鍵基礎材料,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航天、軍工等產業。在高端電子電路銅箔領域,中國更是長期依賴進口。
“這兩年,嘉元科技確實在經歷陣痛?!绷纹皆寡?,“但是,我們已經在鋰電銅箔技術上實現了由‘跟跑’到‘領跑’的轉變。隨著新應用領域不斷拓展,海外大客戶逐漸起量,產品結構不斷優化,公司有信心走出業績低谷,給投資者帶來更好的回報?!?/p>
4月28日,嘉元科技發布的2024年年報與2025年一季報顯示,公司2024年實現營業收入65.22億元,同比增長31.27%;今年一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9.81億元,同比增長113%,實現歸母凈利潤2445.64萬元,而上年同期凈虧損4779.53萬元。
據介紹,嘉元科技通過自主研發,已經攻克了銅箔領域內的多項核心技術。6微米極薄鋰電銅箔已經成為公司的主流產品,5微米、4.5微米極薄鋰電銅箔實現批量生產銷售。同時,嘉元科技已掌握了3.5微米極薄電解銅箔的生產工藝核心技術,并具備量產能力。
以“極薄化”實現產品結構躍升
2024年,嘉元科技全年銅箔產量6.70萬噸,較上年同期增長15.57%。亮眼數據的背后,產品結構也在悄然升級——極薄銅箔(≤6微米)占比持續提升,加工費較普通產品高出30%。廖平元解釋,4.5微米銅箔讓電池能量密度提升5%至10%,這正是車企和儲能廠商的核心訴求。
近年來,新能源和儲能等行業的高速發展,為電解銅箔市場注入了強勁動力。作為固態電池、超級電容器等理想的負極集流體的關鍵載體,電解銅箔的需求呈現出持續增長的態勢。嘉元科技通過創新研發、開拓海外市場、數字化轉型和降本增效等措施,努力探尋業績穩定增長路徑。
2024年年報顯示,嘉元科技聚焦客戶需求,深化產品創新,成功開發抗拉強度300MPa到800MPa、延伸率3%至20%的銅箔產品,以及IC封裝用極薄銅箔等新型載體材料,滿足新能源汽車、儲能系統、半導體封裝等領域對高耐壓、精密化和長效可靠性的差異化需求。
“隨著相關技術的日趨成熟,銅箔輕薄化的需求將會進一步增長。行業未來的增長不僅靠技術,更要靠生態?!绷纹皆嘎?,嘉元科技正與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發復合銅箔、微孔銅箔等前沿技術。
此外,AI服務器爆發式增長,催生了市場對高頻高速PCB銅箔的新需求?!癆I服務器的爆發,讓高端銅箔從‘備選項’變成‘必選項’?!绷纹皆硎?。
在全球化棋局中“落子”
今年2月,嘉元科技與國際知名電池廠商建立合作關系,簽署采購訂單,并向其供應鋰電銅箔。這是其繼2024年7月導入新海外客戶后,再次獲得海外客戶訂單。
在廖平元看來,海外市場已經成為下一個主戰場。根據在手訂單估算,2026年嘉元科技海外出貨量預計將突破1萬噸?!拔覀円雅c國際廠商簽訂協議,并通過海鐵聯運模式將產品銷往歐洲,為公司開拓海外市場奠定基礎”。
當前,外部環境愈發復雜嚴峻,本地化生產逐漸成為破局關鍵。廖平元說,未來3年到5年,公司目標將海外營收占比提升至30%。
對于行業未來十年的技術趨勢,廖平元有著明確的判斷:更薄、更復合。以復合銅箔、載體銅箔等為代表的新形態產品也會重塑產業鏈。嘉元科技的核心戰略就是以技術研發保持主業領先,同時通過并購延伸至新材料、半導體、人工智能等領域。
“銅箔的厚度可以測量,但技術的深度沒有邊界。這個行業從沒有舒適區。”技術飛馳向前的背后,嘉元科技也面臨抉擇:是聚焦當下盈利,還是押注未來?“短期陣痛難免,但若失去技術話語權,連參賽資格都沒有。創新者的窘境,亦是機遇?!?廖平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