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市場傳言量化交易在A股占比達四成,真相如何? ②程序化交易占比提升成共識,量化交易占比尚無定論; ③多因素限制量化交易占比提升。
財聯社6月8日訊(記者 閆軍)距離《程序化交易管理實施細則》正式實施還有一個月,投資者從對量化抱怨、討伐,到現在正逐步用理性、客觀的眼光來看待量化交易。
近段時間,有關量化交易在A股占比正在提升討論明顯增多,有一類市場觀點稱,當前量化交易占比接近四成。
“市場流動性好轉,情緒回暖的背景下,今年量化交易頻率有所提升,量化募集產品增加,行業預估當前量化交易全市場占比近四成。”某量化私募的長期觀察人士指出。
不過“量化交易占比四成”這一說法,并沒有得到頭部量化機構的認同。有頭部量化私募人士表示,隨著技術進步,機構對工具使用日漸普遍,程序化交易占比是逐步提升的,但僅以量化交易而言,在市場交易中占比增幅并不明顯。
在業內看來,一方面,隨著7月7日量化新規落地實施,今年將成為量化基金進入精細化、制度化監管元年;另一方面,隨著技術進步,程序化交易、計算機輔助占比逐漸提升,公私募量化規模擴容,量化交易也正得到更多投資者的認可。
程序化交易占比提升成共識,量化交易占比尚無定論
量化交易在A股中占比向來是市場關心的話題,不過這一數據卻因統計方案、市場環境而異。
根據監管此前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7月,國內程序化交易占比由2020年的20%上升至目前34%,其中高頻交易占比由10%上升至21%。
境外成熟市場方面,程序化交易占比在50%以上,其中高頻交易占比,美國達到50%左右,歐洲在35%左右。
在業內看來,隨著國內信息技術水平的不斷提升,以及境內市場與國際接軌的步伐不斷加快,程序化交易占比提升也在必然之中。
“券商、險資等機構基本上實現了計算機輔助下單,程序化交易在市場占比提升或已經接近境外成熟市場水平。”某業內人士表示,以當前各家券商快速上線的T0算法為例,該服務通過智能化算法高頻捕捉日內價格波動,執行量化微趨勢買賣交易,在持倉股票日內價格高位減倉、低位回補,幫助普通投資者實現“自動化盯盤”和“策略化交易”。在業內看來,這是量化工具下沉到零售客戶的體現。
回歸到量化交易,占比是否增加?業內則有明顯的分歧。
有觀點認為,今年市場流動性好轉、情緒回暖,量化交易占比去年有所提升。
某長期觀察私募量化人士給出兩個原因:一是今年私募量化換手率明顯提升,相較于此前平均50倍、60倍換手率,今年平均上升至80倍左右,尤其是中小私募換手率增幅較為明顯。
二是隨著去年“924”行情以來,市場回暖帶來明顯的增量資金,從數據來看,今年前4個月,量化私募大廠發行地區有明顯的增加,不完全統計顯示,黑翼資產在今年前4個月新增發行約53億元,領跑量化私募,正定私募、明汯投資、量派投資、寬德私募等量化私募發行規模在48億元至37億元之間,量化私募新增資金持續涌入。
換手率提升、資金增多就意味著量化交易在A股中交易占比提升,這一說法并沒有得到量化私募人士、券商相關研究人員的認可。
某長期跟蹤私募行業的券商研究所人士表示,僅以私募量化來預估,當前私募量化規模約在8000億元至10000億之間,以10000億規模,80倍換手率中位數計算,日成交額約不足2000億元。在A股單日萬億成交已經成為常態的當前,占比或不足3成。
上述人士表示,不可否認的是,公募量化近年來也獲得長足發展,規模持續增加。截至2025年一季度,公募量化基金總規模達2952億元?,其中,覆蓋滬深300、中證500、中證1000等指數增強產品占主導地位,占比66.24%,自去年以來,中證A500指增、科創綜指指增產品成為公募布局的重點產品。
“不過受制于公募不能做反向交易等規則,公募量化換手率普遍中位數在10倍左右,這一換手率平均在每天的交易中,不足百億。”上述人士總結,量化交易占比或許沒有較高的提升。
多個因素或限制量化交易占比提升
另有量化私募人士指出,討論量化占比,要厘清程序化交易與量化交易的區別,嚴格意義上來講,量化交易是僅以采取量化策略的交易來計算,這一范圍要比程序化交易小得多。
“盡管量化私募資金在增加,可以看到的是,隨著市場回暖,參與資金也在整體增加。”該人士表示,國家隊入場、險資等中長資金入市以及散戶跑步進場,全市場交易資金的基數也在增加,這是量化交易占比不會有太高提升的的原因其一。
其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盡管公私募量化整體規模增加了,但是高頻交易在降頻。以證監會數據來看,截至2024年6月末,全市場高頻交易賬戶1600余個,較當年初下降超過20%,觸及異常交易監控標準的行為在過去3個月下降近6成。
量化新規在交易行為監管上明確要求:一是單賬戶每秒申報/撤單300筆以上或單日20000筆以上即構成高頻交易。對此類交易實施差異化管理,包括額外報告要求、從嚴管理異常交易行為、實行差異化收費標準。二是,禁止通過融券當日賣出、次日還券的“類T+0”操作,這也切斷了量化機構利用融券機制進行短線套利的路徑。
市場有效性恢復,公私募量化仍大有可為
當前,市場對量化的風評有所好轉,有幻方旗下DeepSeek引領國內AI大模型飛躍的加持,更為重要的是,市場有效性正在回歸。
弘尚資產指出,過去幾年,以公募基金為代表的機構資金苦不堪言,面對著基本面向下的市場和不斷失血的規模,被迅速壯大的量化基金揍得鼻青臉腫,市場有效性也大幅降低,在整體市場極低估值的同時出現了微盤股泡沫這個怪胎。
“今年以來主觀策略產品的整體表現開始不遜色于量化產品,背后的原因主要是市場有效性的提升。不僅部分景氣度上行的行業開始被抱團買入,景氣度分化行業里的個股也開始被有效定價。”弘尚資產表示,當前熊市形成的“肌肉基金”被打破,市場的有效性回來了。
加之監管對高頻量化進行有效規范,市場參與者認知回歸理性。私募、公募量化在今年均有明顯的布局舉措。以公募指增產品來看,今年迎來井噴式發展,截至6月8日,今年以來公募基金共發行69只指增基金,合計規模達到356.03億元,從發行只數到發行規模均已超過去年全年。
業內指出,指增產品大行其道與中小基金公司尋求差異化發展密不可分,在主動權益元氣尚未完全恢復、ETF賽道過卷、公募考核新規等背景之下,指數增強賽道的開辟成為中小基金公司的共識,尤其是在市場活躍度、流動性較好的當下,有利于超額的實現,其中,低頻量價、基本面量化成為兩個明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