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30日,“陸家嘴金融沙龍”第13期在上海浦東成功舉辦,與會嘉賓共同探討資本驅動生物醫藥產業躍升之路。
《科創板日報》6月3日訊(記者 陳美)5月30日,“陸家嘴金融沙龍”第13期在上海浦東成功舉辦。本次活動以“資本驅動生物醫藥產業躍升”為主題,眾多產業界、投資界、學術界專家齊聚,共同探討生物醫藥產業與資本深度融合的發展之路。
中國創新藥的DeepSeek時刻
沙龍上,主嘉賓漢康資本創始人、首席執行官苑全紅以“中國創新藥的DeepSeek時刻”為題演講。他表示創新藥是醫藥健康行業的開路先鋒,是攻克疑難病癥的關鍵。如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曾是非常嚴重的疾病,隨著丙肝創新藥的研發,目前已完全實現臨床治愈。在全球醫藥創新格局中,跨國制藥公司雖仍占主導,但生物技術小公司的創新地位愈發重要。
“自2015年醫藥審評審批制度改革及加入藥品評審的國際組織ICH(國際人用藥品注冊協調會)后,中國創新藥行業迎來高速發展期。風險投資活躍,科創板和香港18A市場(是指香港交易所主板上市規則中新增的第18A章,該規則允許未盈利和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提交上市申請)為未盈利生物醫藥企業提供了上市渠道。”苑全紅表示。
隨后苑全紅以康方生物為例指出,2015年該公司憑借300萬美金起步,其產品“依沃西單抗”歷經研發、臨床,最終與Summit Therapeutics(美國一家生物技術公司)達成50億美金海外權益授權,產品不僅在中國獲批上市并納入醫保,還推動Summit Therapeutics市值大幅增長。
苑全紅認為,這一案例證明中國具備產出世界一流產品的能力,且創新并非孤立現象,中國企業應積極投身全球合作競爭。未來5~10年,隨著跨國制藥公司重磅藥物專利到期,中國醫藥創新有望實現更大突破。
深化基礎科研評價機制改革,摒棄“唯論文”導向
中國科學院院士馬大為從科研一線出發,分享了生物醫藥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他強調新藥研發周期長、投資大,需多學科協同合作,學術界主攻源頭創新,企業負責成果轉化。
“過去十年,中國生物醫藥研發方面取得顯著成效,主要得益于風險投資涌入、人才匯聚、CRO公司(為制藥企業、生物技術公司、醫療器械公司等提供研發外包服務的機構)發展及審評提速等因素。”馬大為表示。
創新藥公司大量涌現,科研成果轉化加速,國際化研發隊伍逐步形成,多款中國創新藥在美國獲批銷售,知識產權轉讓也愈發活躍。中國藥物研發成果豐碩,眾多新藥上市讓百姓用上質優價廉的創新藥。
馬大為呼吁政府與投資人珍惜成果,容忍創新周期。“原始靶點發現可能耗時10~20年,避免因短期資本波動阻礙長期發展。”馬大為建議深化基礎科研評價機制改革,摒棄“唯論文”導向,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如高校實驗室與企業共建轉化平臺。
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生物醫藥創新的核心策源地
和譽醫藥創始人、首席執行官徐耀昌回顧了中國生物醫藥行業發展歷程:2003—2007年,CRO企業因承接歐美訂單而興起;2007—2012年,跨國企業來華建立研發中心,眾多中國科學家積累了寶貴經驗;2014年起,資本活躍、醫改推進、人才儲備充足,催生了大量生物醫藥企業。
如今,中國創新藥發展已進入關鍵突破期。盡管行業起步僅十余年,且新藥研發周期長達10~15年,但本土成果已悄然崛起:創新藥專利數量已超越歐美,在ASCO、ESMO等國際知名的腫瘤學專業學術組織上,中國企業演講內容占比達30%,國際話語權顯著提升。隨著全球多中心臨床布局深化,徐耀昌認為,中國有望成為全球生物醫藥創新核心策源地。
保險資金“長錢”賦能生物醫藥
作為太保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投資總監、基金投資決策委員會委員,柏佳潔站在保險資金角度,分享了險資支持生物醫藥產業的實踐。
她認為,生物醫藥行業具有“三長三實”(研發周期長、回報周期長、投資周期長;實體企業、實體經濟、實體項目)的特點,保險資金作為耐心資本可發揮獨特作用。政策層面,政府出臺多項政策鼓勵險資加大對生物醫藥等領域投資。
中國太保積極響應,在生物醫藥賽道布局多只基金,大健康一期、二期基金及即將成立的戰新并購基金,總投資金額超950億元,覆蓋眾多醫療企業。同時,圍繞保險主業構建“防-診-療-復-養”服務體系,打造醫療生態圈,為生物醫藥企業提供全方位支持。
中國藥企在國際多中心臨床試驗方面仍存在短板
賽諾菲大中華區戰略與業務發展負責人楊櫻從國際化視角,分享了賽諾菲生物醫藥戰略布局。她表示,創新藥研發成本攀升,成功率卻未顯著提升,各大藥企面臨專利懸崖壓力,紛紛加強研發管線建設并尋求外部合作。
在全球25家管線最多的公司中,亞洲創新能力凸顯,中國企業表現亮眼,如恒瑞醫藥管線產品大多自主研發。
創新藥價值實現需中外深度融合,中國貢獻源頭創新與成本效率,為全球市場提供商業空間。跨國藥企將中國從“研發外包地”重新定位為“創新策源地”,這場雙向合作才剛剛拉開序幕。
生物醫藥產業躍升:中國化學合成研發水平已與歐美頂尖實驗室相當
在“聚勢?破局:生物醫藥產業與資本的協同發展”對話環節,苑全紅主持,與馬大為、徐耀昌、柏佳潔、楊櫻圍繞科研、企業運營、投資及跨國合作展開討論。
馬大為聚焦基礎科研與成果轉化,指出中國化學合成研發水平已與歐美頂尖實驗室相當,這是創新藥走向世界的關鍵。但生命科學研發周期長、系統復雜,中國在原創靶點發現上仍有進步空間,需加強基礎研究與轉化結合。同時,科技成果轉化上,科研人員應注重成果實用性,管理層面需給予科研人員更多耐心。
徐耀昌剖析了Biotech的機遇與挑戰,認為中國發展Biotech具備人才優勢,科研人員專業勤奮、團隊協作高效,且國內臨床數據良好。但企業在創新藥海外拓展上存在臨床試驗資金不足、缺乏海外監管溝通人才等難題,需與資本合作破局。
柏佳潔闡述了生物醫藥投資邏輯與保險支付痛點。中國商業保險面臨民眾購買意識弱、缺乏數據、醫保控費困難等挑戰,需通過完善丙類醫保目錄、加強醫療數據合作等舉措推動發展。保險資金將長期投資生物醫藥產業,采用投早投小和并購整合策略,聚焦國產替代、創新出海等主題及賽道。
楊櫻解讀了跨國藥企的合作考量與地緣政治影響,跨國制藥公司選擇Biotech合作時,首要關注產品能否滿足病人需求、產品領先性、數據質量及商業潛力。中國企業數據質量已獲認可,但地緣政治或帶來不確定性。
嘉賓們一致認為,生物醫藥產業躍升需多方協同:政府優化審評審批與支付政策,資本提供長期耐心支持,企業提升全球運營能力,科研機構強化源頭創新。
本期“陸家嘴金融沙龍”由上海市委金融辦、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政府指導,陸家嘴金融沙龍秘書處主辦,長三角資本市場服務基地協辦,第一財經、財聯社提供媒體支持。作為與“陸家嘴論壇”相呼應的常態化交流平臺,該系列活動通過機制化、場景化、國際化的運作模式,持續輸出金融改革的“浦東智慧”,為浦東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全力推動上海國際金融中心核心區建設邁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