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作為上海首家國資背景垂直領域大模型企業,中城交科技已開發了上海首個交通領域專業大模型——通達大模型。 ②中城交科技與庫帕思科技、智算科技、階躍星辰、建設銀行等多家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
《科創板日報》5月26日訊(記者 黃心怡),上海首家國資背景垂直領域大模型企業——中城交(上海)科技有限公司(下稱“中城交科技”)在“模速空間”創新生態區正式揭牌。作為隧道股份孵化的戰略性人工智能科技企業,該公司將專注交通領域大模型技術研發與應用。
上海市經濟信息化委員會副主任張宏韜在活動現場表示,上海人工智能產業邁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2024年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了4500億元,今年一季度仍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長速度。張宏韜提到,中城交科技在模速空間正式起航,希望其能夠全力攻克交通大模型,在關鍵領域搶占技術高地,并深耕應用場景,主動對接區域發展需求,讓先進技術切實賦能城市治理,積極融入區域協同創新生態,與高校、科研機構和產業鏈伙伴共享資源、攜手共進。
近年來,中國交通行業發展迅速。截至2023年末,中國公路總里程超過540萬公里,高速公路里程超18萬公里,穩居世界第一。在道路里程持續增長的背景下,也面臨著運營任務重、管理壓力大等困境。交通行業大模型的出現,有望成為破局的關鍵。
《科創板日報》獲悉,中城交科技已開發了上海首個交通領域專業大模型——通達大模型。中城交科技董事長常光照介紹,與通用大模型相比,交通專用大模型可以更好地滿足垂直領域在場景適配、結果可信等方面的要求。
“如果高架上發生一起交通事故,即便具備智能化的管理系統,管理人員依舊需要自行完成事故類型識別、現場情況確認、作業人員設備調度等一系列決策操作。大模型算法接入后,所有這些工作大部分可由人工智能接替,極大提升處置效率。”常光照表示,通達大模型具備通用性的AI感知、風險監測、應急響應、資源調度能力,可輔助管理人員提升管理效能,相當于為城市交通配備了一位“AI專家”。
在隧道股份的支持下,中城交科技已構建交通行業專用語料庫,整合6大類30小類多模態數據集,收錄超200萬份行業技術文檔、10萬公里道路設施數字檔案、5萬例管理場景案例。這些數據不僅為交通垂類大模型提供了高質量訓練素材,更將為模型在復雜場景下的深度應用提供支撐。
在上海首個交通領域垂類大模型的背后,是一支“90后”的年輕創業團隊。“我們團隊中,90后的青年人才占比超過8成。”常光照介紹,交通垂直領域大模型的開發與訓練,需要計算機、軟件工程相關人才,同交通等方面專業人才的高度耦合。因此,中城交科技打造了一支由交通工程專家與算法專家共同組成的“AI訓練師團隊”。他們之中,既有上海多個重大交通工程的建設者,也有算法領域的名校精英,共同特點是“學歷高+專業強+年紀輕”。
活動現場,中城交科技與庫帕思科技、智算科技、階躍星辰、建設銀行等多家機構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涵蓋算力基建、算法研發、產業投融資等關鍵領域,初步構建起“資本-技術-場景”的多元化產業生態圈。
階躍星辰副總裁李璟表示,與中城交科技的戰略合作已經醞釀許久。“從去年開始,我們就在模型本身、交通應用場景等方面做了非常多的探討和準備。這一次合作是恰逢其時,把階躍基礎模型的能力和中城交科技的交通能力進行結合,相信一定能夠打造出標桿性的垂類大模型。”
談及今年的規劃,常光照表示,中城交科技將進一步完善交通領域的語料庫,同時加強交通大模型的訓練,并推進產品化落地。“目前我們在市交通委、市交警已經開展相應的應用和驗證,后續不僅僅局限于上海,更計劃向長三角乃至全國市場進行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