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楊江金透露,2024年下半年及2025年初,冠標檢測已相繼獲得江淮汽車、吉利汽車、零跑汽車、奇瑞汽車的第三方檢測準入資質; ②聯檢科技2024年啟動的第三輪規劃,瞄準“國際國內聯動、資本驅動創新”的深層次躍遷; ③聯檢科技著力推進AI技術在檢測行業的應用研究。
財聯社5月26日訊(記者 武超)作為質量基礎設施的關鍵一環,檢驗檢測行業不僅承載著保障“衣食住行”安全的民生重任,更在新能源、智能制造、低空經濟等新興領域成為技術攻堅的“隱形守護者”。但近年來,檢測行業“小弱散”格局亟待整合,且普遍性的重資產和本地化特征,使得跨區域服務成為考驗企業的長期課題。2024年,A股檢測服務行業(申萬分類)20家上市公司的凈利潤平均同比下滑約34%。
在行業周期調整與轉型升級時期,來自常州的老牌檢測企業“建科股份”,近期宣布正式更名為聯檢科技(301115.SZ),體現出對業務方向和市場定位重新審視的態度。聯檢科技董事長楊江金在接受財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更名不僅是公司成立66年來最大規模的品牌升級,更標志著從區域性建工檢測機構向全球化綜合性科技服務集團的戰略轉向。
楊江金介紹,公司過去依托地產與基建行業的快速發展實現了高速增長,尤其在建筑工程、環境監測等傳統領域占據優勢地位。隨著地產行業紅利消退及基建投資增速放緩,公司近年凈利潤逐漸承壓。為突破行業周期,公司加速戰略轉型,通過“內生+并購”雙輪驅動,快速切入新興賽道,并拓展國際化布局。2025年一季度,公司實現營收、凈利雙增超20%的逆周期增長。
業務結構向高附加值升級
我國檢驗檢測行業正經歷深度調整周期。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計數據,截至2023年底,我國共有檢驗檢測機構53834家,就業人數在100人以下的檢驗檢測機構共51814家,占比達到96.25%,同比增長2.00%,絕大多數檢驗檢測機構屬于小微型企業,承受風險能力薄弱。
與此同時,檢驗檢測領域差異化發展繼續擴大。在建工建材等領域機構眾多,市場出現供大于求、過度競爭;但在生命科學、人工智能、戰略性新興產業等領域,高端檢驗檢測供給又不足。傳統領域(包括建筑工程、建筑材料、環境與環保等)占行業總收入的比重,由2016年的47.09%下降到2023年的38.32%。
當傳統行業陷入低價競爭泥潭,楊江金帶領聯檢科技選擇“技術升維+資本賦能”的突圍路徑。一方面,公司通過數字化和智能化技術,將檢驗檢測認證、協同材料、工程技術服務和物聯傳感等緊密聯合,為客戶“檢測+”提供一站式的解決方案;另一方面,公司通過并購仕益質檢、冠標檢測等企業,借此快速獲取了相關技術和客戶資源,切入電子電器、汽車零部件等高增長賽道。
盡管聯檢科技在傳統建工領域業務占比有所降低,但汽車檢測、消費品檢測等新興業務的高速擴容,成功彌補傳統建工業務收縮帶來的缺口。2024年,公司的檢驗檢測服務收入同比增長19.12%至9.37億元,初步驗證了“高附加值替代”路徑的有效性。
其中,在汽車檢測領域,楊江金透露,2024年下半年及2025年初,冠標檢測已相繼獲得江淮汽車、吉利汽車、零跑汽車、奇瑞汽車等車企的第三方檢測準入資質,同時擴充了在傳統車企及新能源車企如通用、大眾、蔚來、理想等車企的認可能力范圍,服務范圍大幅提升。“今年,公司汽車檢測業務經營狀況良好,公司將依托新獲取的整車企業準入資質,強化訂單轉化與市場滲透,加速資質效能釋放,努力提升經營業績。”
“基于不同的行業特性,檢驗檢測業務在不同行業的擴張具有一定的壁壘,這就要求企業進行并購來快速切入一個新的領域,以此擴大企業的服務半徑。”楊江金介紹,聯檢科技計劃在未來持續加大針對檢測業務跨區域、跨領域的投資力度。
在具體并購思路上,楊江金認為,現階段,公司重點關注的行業為工業檢測、消費品檢測、能源檢測等方向;同步推進計量等已有事業部的專項能力建設和區域覆蓋,以及貿易保障、海外認證等相關業務方向的潛在標的。
“本地化深耕”實現出海破壁
從經營范圍以建工檢測為主,發展到多元化的業務格局,從市場集中在江蘇本地,延伸至全國乃至海外,楊江金將聯檢科技成長軌跡概括為三輪戰略迭代:2018-2020年的“城市合伙”模式實現全國布局,2021-2023年聚焦“大客戶戰略”完成上市任務,而2024年啟動的第三輪規劃,則瞄準“國際國內聯動、資本驅動創新”的深層次躍遷。
根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統計數據,從服務半徑來看,截至2023年底,我國僅在本省區域內提供檢驗檢測服務的機構共38911 家,占比72.28%,“本地化”色彩仍占主流。檢驗檢測業務范圍涉及境內外的檢驗檢測機構僅有347家,占比0.64%,國內檢驗檢測機構走出國門任重道遠。
面對當下國內檢測市場競爭紅海化與生產要素成本持續攀升的行業態勢,盡管出海面臨諸多困難與挑戰,對于希望突破增長天花板、構建品牌話語權的企業來說,國際化布局仍然是必經之路。
楊江金提及,在2016年,公司便意識到“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價值,“最早通過與越南本地合作伙伴的合作,在當地市場逐步建立起了一定的業務基礎,雖然初期并未實現盈利,但公司憑借穩健的運營效率與逐步增長的市場份額,成功度過了市場初期的挑戰。”
2024年以來,聯檢科技在海外市場的表現顯著提升,與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逐步深化,并且東南亞、中東、非洲、泰國等專項事業部相繼設立,構建起輻射“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網格化服務體系。
對于如何實現跨國有效管理、克服不同國家間的文化差異和政策法規挑戰,楊江金表示,聯檢科技采取“技術標準先行+本地化深耕”的落地策略。
一方面,為中資參與的鐵路、港口項目提供全周期檢測認證,并輸出低碳材料技術;考慮在非洲自貿區設立礦產檢測中心,破解中非貿易標準壁壘;再以國際先進技術標準資質反哺國內實驗室能力,提升技術壁壘與抗風險能力。
另一方面,設立本地化運營團隊,為當地創造就業機會和稅收收入,并在當地建立持股平臺,給予當地核心員工股權,以此收獲當地政府與群眾認可;同時,公司還不斷深化與當地政府、企業和中資機構的合作,通過合資運營分散風險,加強市場適應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在出海的未來規劃上,楊江金指出,公司初期聚焦“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針對性提供契合區域需求的檢測認證服務;中期在技術標準成熟的歐美市場建設技術研發中心,汲取先進經驗并推動資質互認;長期致力于在全球構建相互協同的檢測服務網絡,達成技術資源、客戶需求與區域特色的高效適配。
AI賦能檢測場景新賽道
檢驗檢測行業的科研投入不足,創新能力偏弱,仍然是制約行業技術創新能力提升的重要因素之一。據統計,2023年,全行業獲得科研經費總計293.21億元,戶均54.47萬元,參與科研項目則戶均不足1項。從專利來看,截至2023年底,全國檢驗檢測機構擁有有效專利161929件,平均每家機構3.01件,有效發明專利量占有效專利總數比重為41.46%。
“打敗我們的可能不是同行,而是技術更迭。”在當天采訪中,楊江金曾多次提及這句話,他要求聯檢科技在檢驗檢測的前沿領域,始終保持高度的技術敏感度。
據了解,自2022年上市以來,聯檢科技的研發投入以年均增長18%的比率持續上升,并在新興科技布局方面采取了多項具體舉措。例如在公司內部,構建了智能化的檢驗檢測平臺,自主研發了“檢測云”“智檢云”等數字化管理系統,實現了檢測流程的全數字化管理、數據實時共享以及可視化展示。
近年來,AI技術在各行業的應用日益廣泛,成為推動行業創新和效率提升的重要力量。聯檢科技著力推進AI技術在檢測行業的應用研究,積極推動檢測機器人場景應用。在建設工程智慧檢測業務中,公司為客戶提供了“智慧工地”管理系統等信息化、數字化解決方案。 同時,公司聯合常州鐘樓金控集團和江蘇理工學院共建合成生物AI研究院,通過結合AI技術賦能合成生物學和醫療大數據產業,為自身發展開辟了新的賽道。
科技創新也使得傳統業務煥發新的生機。聯檢科技在城市生命線業務領域,通過軟硬件相結合的方式,構建數字孿生一體化平臺,實現“可視、可控、可溯”的立體化安全防控體系,在橋梁安全監測、排水管網監測、燃氣管道監測、城市污水監測等多個領域幫助客戶解決城市安全隱患排查、監測、預警等問題。“目前,該項業務已在常州、南京、蘇州、海口等地相繼落地,去年以來,公司獲取的相關合同金額也穩步增長。”楊江金稱。
楊江金認為,隨著檢驗檢測行業愈發呈現市場化、集約化的態勢,將會加速形成規模效益好、技術水平高、行業信譽優的中國檢驗檢測品牌。在這樣的背景下,公司將繼續深化多區域、多領域的服務能力,以科技創新與全球化布局驅動可持續增長。“聯檢科技有信心在未來幾年實現跨越式發展,并帶領中國檢測品牌在全球市場競爭中占據更為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