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計算衛星可以將接收到的數據實時在軌處理,實現“天感天算”; ②此次發射衛星搭載了80億參數天基模型,能夠對L0-L4級衛星數據進行在軌處理; ③按照計劃,“三體計算星座”將在2025年全年將完成超50顆星座布局。
《科創板日報》5月14日訊 人工智能的腳步,正逐漸向太空邁去。
今日,我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以“一箭十二星”的方式將太空計算衛星星座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標志著我國整軌互聯太空計算星座“三體計算星座”正式進入組網階段。
所謂計算衛星,是有別于通信、導航、遙感衛星的第四類衛星。通常情況下,衛星把接收到的數據傳回地球,再由地面數據處理中心對其進行解析,即“天感地算”。這種模式受帶寬限制,數據傳輸效率低,信息損耗大。而計算衛星可以將接收到的數據實時在軌處理,實現“天感天算”。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大學杭州高等研究院院長王建宇表示,在天上用人工智能技術把數據處理完再下傳,將對產業發展起到助推作用。
本次發射的12顆計算衛星搭載有星載智算系統、 星間通信系統,能夠實現整軌衛星互聯,具備太空在軌計算能力。性能方面,其最高單星算力達744TOPS,整體具備4POPS在軌計算能力和30TB存儲容量。
與此同時,衛星搭載了80億參數天基模型,能夠對L0-L4級衛星數據進行在軌處理,用以執行異軌衛星激光接入、天文科學觀測等任務。
據介紹,“三體計算星座”其名源自牛頓提出的“三體問題”,是由之江實驗室協同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打造的千星規模的太空計算基礎設施,建成后總算力可達1000P。中國工程院院士、之江實驗室主任王堅表示:“我們希望將單顆衛星的算力從T級提升至P級,并像互聯網將不同電腦連接在一起一樣,實現衛星之間的互聯互通。”
按之江實驗室此前公布的計劃,其將在2025年全年將完成超50顆星座布局。2027年前,至少完成100顆左右的衛星規模建設。未來,將達到1000顆星的規模,在太空中形成有效的計算基礎設施支撐。
民生證券認為,2025年將是我國兩大星座規模組網發力之年。伴隨星座端建設的加速推進,疊加新型技術試驗衛星的不斷演進,作為通信側基礎設施的天基建設不斷完善背景下,將為地面側的終端應用節奏帶來顯著推進作用。
中長期看,天風證券指出,衛星行業進入正式組網階段后有望進入常態化發射。我國商業航天產業進入規模化發展快車道,多地方政府出臺支持衛星產業政策,衛星行業成長空間較大。
投資方面,國盛證券認為,AI+衛星全球正在技術與產業共振,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國內圍繞“三體星座”的重大進展尋找產業鏈相關標的,如普天科技、臻鐳科技、鋮昌科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