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恒生科技指數估值重回“全球洼地”,能否再度觸發市場重估? ②機構看好AI敘事驅動行情,近期資金面有何異動?
財聯社4月29日訊(編輯 馮軼)自3月中下旬AI敘事降溫后,港股科技股迎來了一輪持續回調。
疊加4月初關稅風險沖擊,市場資金紛紛轉向消費、醫療等領域,也進一步弱化了科技股在近期行情中的角色和熱度。
截至4月29日收盤,恒生科技指數近20個交易日累跌逾10%,在港股主要指數中跌幅居前,更是被消費、醫療等短線火熱的行業遠遠甩在身后。
同期,港股大型科技股的表現也是差強人意,聯想集團、京東、美團、阿里巴巴跌幅均達兩位數。
不過,隨著關稅風險逐漸緩和,交易擁擠壓力減輕,估值重回“洼地”的科技股也再一次受到市場關注。不少機構更是看好科技股行情重啟。
中銀國際在4月29日的報告中指出,在關稅不確定性消化至市場預期企穩后,盈利因子有望重新主導市場,市場有望重回成長風格。
中銀國際還稱,政治局會議延續基調,“人工智能+”表述有所強化,有機會重回主線。且政策預期交易暫告一段落,風險偏好修復之下科技板塊行情也有望修復。
另一方面,盡管近期南向資金流入放緩,對港股行情助力減弱。但港股科技ETF仍在持續獲得被動資金“細水長流”式的買入。
據中泰證券跟蹤數據顯示,截至4月25日當周,港股相關ETF交易熱度最高的板塊依舊是科技板塊,日均交易額為255.23億元。資金流入最多的板塊也是科技板塊,流入額為34.65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交易高度擁擠的科技股在經過近期回調后,整體估值也再度回落至“重估行情”前的區間。
國元證券4月27日的報告顯示,當前港股市場整體估值仍偏低,恒生科技PE分位更是僅11.6%,絕對水平處于全球洼地。
另據民生證券的研究,一季度公募基金持股比例最高的港股仍是科技股為主。其中騰訊控股、阿里巴巴、中芯國際、小米集團位居前四,合計持倉金額超1400億元。
民生證券表示,關稅影響或許會帶來國內政策的加碼,但中國資產基本面韌性明顯增強。行業景氣度邊際改善、估值性價比可能成為2025年獲得超額收益的關鍵。而AI是本輪科技周期的核心驅動力。預計AI的經濟可行性會逐漸清晰,AI資本開支有望維持上行周期。可關注AI算力、AI應用和大模型等方向的投資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