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76.64億元,同比增39.01%;歸母凈利潤29.72億元,同比增605.60%; ②公司董事長麥伯良稱,今年FPSO訂單量將進一步增加,未來接單將注重提高訂單價值量。集裝箱需求量也有望獲支撐。
財聯社3月28日訊(記者 胡皓瓊)集裝箱產量創歷史新高,中集集團(000039.SZ)歸母凈利增六倍,海工業務板塊首次扭虧為盈。
“目前海工市場正處于景氣區間。中集集團目前所在的海工裝備產業,沒有‘內卷’,大型FPSO(海上浮式生產儲油輪)用于深遠海大型油田開采,每年需求量十分穩定,訂單價格也已從三年前的28億美元/臺,增長到了42億美元/臺。”中集集團董事長麥伯良在今日舉行的業績說明會上如是說。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深海科技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其中,“深海科技”首次被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方向。中集集團正是與深海科技密切關聯的企業。其建造的“藍鯨”系列超深水雙鉆塔半潛式鉆井平臺,是“深海科技”的代表產品之一。
“這些產品的生產周期,至少需要三年,對整個復雜項目的綜合管理能力要求很高。我們在有能力的基礎上,目前在追求‘有質量訂單’,即提高訂單價值量。不將提高規模放在第一位,而是將盈利置于規模之前。”麥伯良說。
截至2024年底,中集海工累計持有在手訂單價值達69.2億美元。據麥伯良透露,目前公司第一艘最大型FPSO P80即將交付離港,今年FPSO訂單量也將進一步增加。
集裝箱制造方面,中國集裝箱工業協會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集裝箱產量在2024年達到810萬TEU,創歷史新高,2023年產量僅為220萬TEU。其中干貨集裝箱占比約91.3%。
“2024年集裝箱需求量超出了正常年份的需求,主要原因是巴拿馬運河的干旱,疊加紅海事件背景下的蘇伊士運河航線阻斷,繞航導致集裝箱運營效率大幅下降,帶動集裝箱需求強勁增長。”麥伯良預計,紅海危機短期內難解決,集運繞行態勢將持續一段時間,支撐集裝箱需求。
值得關注的是,在麥伯良看來,國際貿易相關關稅政策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但他不認為相關關稅政策會對集裝箱帶來巨大影響。
根據中集集團財報,2024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776.64億元,同比增長39.01%;歸母凈利潤29.72億元,同比增長605.60%。
其中,集裝箱制造業務營收622.05億元,同比提升105.89%;凈利潤40.88億元,同比提升127.84%;干貨集裝箱累計銷量達343.36萬TEU,同比增長約417.03%。海洋工程業務實現營收165.56億元,同比上升58.41%;凈盈利2.24億元,首次扭虧為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