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從買方到賣方,再回到買方,農冰立持續精進著自己的投資邏輯; ②熊市中開始管理基金的基金經理可能會格外注意控制回撤; ③經過一輪的上漲后,農冰立對科技板塊的中長期表現仍樂觀,包括港股的機會。
財聯社3月25日訊(記者 閆軍)“投資的核心在于找到那些能夠在未來幾年內持續增長的公司,而不是追逐短期的市場熱點。”理解這句話并不難,真正能夠做到卻絕非易事。從買方到賣方,再回到買方,景順長城基金科技軍團成員、景順長城新興產業基金擬任基金經理農冰立的職業成長經歷,讓他對這句話有了更深的認識。
今年以來,DeepSeek帶動科技成為最火熱的投資主線,不少科技主題基金漲幅居前,這一次,更為鮮明的特點是主動基金經理再次大幅跑贏被動指數,一批基金經理業績表現突出,農冰立也是其中之一。數據顯示,截至3月14日,其管理的景順長城品質長青、景順長城北交所精選兩年定開近一年凈值增長率分別為67.78%、79.98%,同期基準則分別為16.60%、19.33%。(基金業績、基準數據分別來源銀河證券、Wind)
管理基金年限超6年,從傳統基金經理的投資管理年限來看,不算很長,但對于科技類基金而言,5-7年投資年限的基金經理是不少業績優異基金的擔綱。經歷了市場的低谷期,又火速迎上了行情的風口,基金經理在不同市場階段是如何應對,在當前如何理解市場,以及如何看待后市?都是投資者關心的話題。
我們也希望從這些對科技保持高度熱度和關注的基金經理身上找到一些答案。
逐漸精進的投資邏輯
農冰立的成長路徑和其他基金經理略有不同,從買方到賣方首席,再回到買方,這讓他對科技投資的理解更為不同。
農冰立畢業于北京大學軟件學院,2014年畢業后加入彼時的泰達宏利基金(現為宏利基金),做了兩年的TMT研究員,于2016年加入天風證券,并出任電子行業首席分析師,并在次年入圍新財富最佳分析師前三名。
“這段賣方研究員的經歷,讓我積累了豐富的產業資源和行業洞察力,尤其是補齊了對硬件產業的理解。”農冰立介紹。
經過兩年的成長,他在2018年回歸公募基金并接手管理一只瀕臨清盤的迷你基金,在“小熊市”中開始管理基金,這樣的試煉是極大考驗,他用較為保守的策略,在行業上進行了分散,逐漸形成了“科技+少量消費”的配置組合,并在2020年下半年開始減少科技類的比重。
對于農冰立而言,2022年以后的市場面臨更多的挑戰:2022年市場整體下行、行業惡化先于龍頭公司的環境下,要如何更好地控制組合回撤。
也正是這種艱難的階段,農冰立的投資框架也在不斷精進和完善。2022年,他加入景順長城基金,并于2023年7月開始管理景順長城品質長青。
“在進行反思和分析后發現,自己原來的框架里過于強調單體公司的研究,從整體和產業走向思考相對小一些。”農冰立介紹,在接手景順長城品質長青后,投資上也做了比較大的調整,盡管還是自下而上進行選股,但他會把一半的時間花在公司背后的產業趨勢分析上。
圍繞著產業趨勢,農冰立會去分析,產業趨勢需求能否在未來兩到三年間,維持健康向上的高成長或者穩定成長,以此來做方向上的判斷。
而在產業趨勢分析中,農冰立特別關注兩個點:一是產業的需求是否能夠持續增長;二是產業的競爭格局是否在改善。對于他而言,如果某個行業的競爭格局出現改善,即使增速不高,許多公司也會逐漸顯現出投資價值。例如,2023年底,他配置了一些消費電子公司,盡管當時行業整體增長乏力,但由于行業經歷了三年的調整,部分公司開始走出困境,顯示出投資機會。
三個維度的股票配置
產業趨勢的判斷決定了大方向,投資的落腳點則是個股的配置。
農冰立表示,他會比較關注產品的回撤,希望自己投資組合收益能適當地分布在企業的不同成長時間點,換句話說,會對組合里標的收益預期時間有不同的考慮。
因此,他將投資組合中的公司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相對成熟的行業,競爭格局改善,估值穩定,增速和盈利要求較高;第二類是高增長期的行業,增速在30%到40%之間,雖然增長周期不會太長,但階段性增速可能非常高;第三類是沒有業績的公司,屬于增長更早期的公司,甚至沒有穩定的收入,但在特定時期仍有投資價值。
從農冰立當前管理組合的公開數據來看,其持有的股票對這三類公司均有涉獵。他表示對自己組合的換手率也會有所控制,不因短期的市場波動而進行劇烈的持倉調整,除非出現超預期的惡化或機會。
今年港股表現非常亮眼。從公開數據可以看到,在農冰立管理的組合中,不乏港股上市公司。
在農冰立看來,港股市場的估值相對便宜,尤其是在2022年后,許多優質公司的估值已經跌至歷史低位。在2023年,農冰立將更多的倉位切換到了港股,包括互聯網、軟件科技和AI醫療等領域的公司。
他分析指出,港股市場投資者以機構居多,因此更重視基本面,如果公司基本面好轉,股價也更有上漲的空間。港股市場的成熟度其估值優勢,使其成為他投資組合中的重要部分。
隨著中國經濟的復蘇和科技產業的快速發展,A股和港股市場將迎來更多的投資機會。對于A股市場,農冰立認為,在AI、云計算、消費電子等領域,許多公司已經具備了全球競爭力,未來有望在全球市場中占據更大的份額。
對AI產業的展望:應用與算力并重
春節后的A股、港股市場上,科技無疑是最靚的崽。經過一輪的上漲后,如何看待后市?農冰立對AI產業未來的長期發展,仍然樂觀。
農冰立指出,科技產業的發展通常分為三個階段:硬件迭代、性能提升和應用爆發。當前,DeepSeek的進步讓端側和應用類推廣的成本和路徑有更多的模式,國內的基礎模型落地的速度會顯著加快。市場關注的焦點正在從算力轉向應,AI應用的機會將逐漸顯現。
在應用端,他關注AI在醫療領域的應用,認為AI醫療是一個數千億美元的市場,未來幾年或將迎來爆發式增長。此外,他認為AI在消費電子、自動駕駛等領域的應用也值得關注。
消費電子領域,DeepSeek強大的蒸餾模型的性能,有利于手機企業在不同配置的手機部署更高性能的模型,個人助手類AI應用在手機端的普及時間點也會提前。同時,AI眼鏡等行業也有較好的機會。
自動駕駛領域,產業在2024年已經有比較大的進展,DeepSeek將進一步加快國內企業的算法能力。他表示看好智駕普及帶來的供應鏈機會,以及核心主機廠因為智駕帶來的估值提升機會。
不過,看好應用不代表放棄算力,他依然持續看好算力。原因在于,算力是AI發展的基礎,尤其是在當前階段,AI模型尚未達到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AGI)水平,仍然需要大量的算力堆疊和硬件迭代。他指出,即使DeepSeek這樣的開源模型出現,阿里等巨頭仍然宣布了激進的資本開支計劃,也意味著當前的AI模型距離真正的AGI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農冰立進一步解釋,AI的發展需要大量的算力支持,尤其是在訓練和推理階段。盡管市場對算力的需求可能會有所波動,但長期來看,算力仍然是AI產業的核心驅動力。“2023年到2024年,市場對算力的關注主要集中在預訓練和推理階段,但隨著AI應用的普及,后訓練階段的算力需求也將逐漸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