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隨著國潮的復興,中藥茶飲逐漸成為飲品市場的新寵,過去一年諸多中藥茶飲品牌迅猛發展,然而閉店困境也“如影隨形”; ②在加“奶”還是加“藥”的方向選擇中,中藥茶飲市場進入2.0階段; ③多家中成藥上市企業也已入局試水,劍指大健康消費品千億級市場。
《傳真》欄目,致力于傳遞一線真實訊息。本次關注中藥茶飲市場的現狀。
財聯社3月22日訊(記者 張良德 王俊仙 實習記者 代嘉然)“靈魂跟外殼不能同時存在的話,你是要保留靈魂還是保留外殼?”這是近日財聯社記者實地探訪中藥茶飲現狀時,一位品牌創始人發出的“靈魂拷問”。
隨著國潮的復興,中藥茶飲逐漸成為飲品市場的新寵,過去一年諸多中藥茶飲品牌迅猛發展,然而閉店困境也“如影隨形”,鮮明的對比令中藥茶飲走向路線選擇的“十字路口”。
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中藥+”具有流量加持的作用,另一方面功效與口感又難以兼得。流量的加持使得行業擴張迅速,而自身的矛盾又使得閉店情況頻發。在加“奶”還是加“藥”的方向選擇中,中藥茶飲市場進入2.0階段。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上市中藥企業布局中藥茶飲的不在少數,甚至有投資者“催促”開店擴張,但在中藥茶飲面臨艱難抉擇和困境,且市場期待億元級別“爆款”的當下,哪些企業能真的“笑到最后”?
品牌一年擴張過百家 VS“別做中藥奶茶”
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中藥奶茶行業經歷迅猛發展。例如,茶林外史已經開設了315家門店,青楠五味茶的店鋪數量也接近150家(含在建),華佗華一堂雖然成立僅一年,但其門店數量也迅速增長至超過100家(含在建)。與此同時,新興品牌也不斷涌現,并且迅速擴張。
隨著中藥奶茶品牌的快速擴張,許多人開始認為這一行業可能是下一個市場熱點。眾多品牌在推廣視頻中不斷向潛在的加盟商強調,“抓住這個風口”。
但事實是否真的如此?
記者家門口的一家中藥奶茶店鋪經營不到1年就換了招牌。
“別做中藥奶茶,做中藥(奶茶)必黃。”一個奶茶設備回收商告訴財聯社記者。
已經從事奶茶行業13年的李經理(網名:小明的餐飲日記)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有個做中藥奶茶加盟店的朋友,他的店經營了3個月就倒閉了。”
福源網的負責人韓經理告訴財聯社記者,“中藥奶茶店我們城市沒幾家,而且現在基本上已經倒閉得差不多了,各個品牌都不行,我去年拍視頻時去過的一個中藥奶茶店,開業大概兩個月后就關門了。”
而品牌方對于中藥奶茶店的閉店情況也直言不諱。記者以加盟商的身份致電茯苓記、青楠五味茶等多家品牌方,對方均表示行業確實存在一定的閉店率。某品牌方工作人員甚至表示,有競爭對手的閉店率達到了30%。
為什么中藥奶茶品牌在迅速擴張的同時,門店關閉也頻繁出現?
“中藥奶茶反人性。”在采訪餐飲連鎖加盟行業的專家時,這是記者最常聽到的評價。
對此,李經理分析,“中藥奶茶存在一個核心矛盾。奶茶的主要消費者是年輕女性,男性消費者相對較少。而中藥通常帶有苦味和土腥味,不是年輕女性喜歡的口感,如果不能解決口感上的沖突,其本質就變成了銷售概念,很難保證復購率。中藥的藥味與奶茶的甜味天然存在沖突。”
而韓經理認為中藥奶茶的定位難以自洽,“在‘奶茶’上打‘健康’標簽,要洗清消費者的傳統認知是很難的,市場教育成本很大。”
在廣東經營多家奶茶店的寧經理表示,“它的消費客群是8-30歲的人群,這部分客群不會懂中醫中藥,他們所謂的健康只是不要長胖而已,而不是吃藥。”
要加奶還是加藥? 中藥茶飲店開始分化迭代
在口感與健康的沖突下,產品與高頻消費人群的喜好形成偏差,很多中藥奶茶品牌也都十分清楚,并在產品口感、渠道發展等方面做出不少新的嘗試。
青楠五味茶一位加盟接待人士表示,公司產品口感在這一年多做了調整,現在主打的桃膠系列、小吊梨湯和馬蹄水等口感均非常適合女孩和小朋友;茯苓記的杏皮水、洛神烏梅飲、水牛乳系列和桃膠鮮燉奶等新產品則也在不斷淡化“藥”的屬性,減少添加性味較重的中藥材原料;華佗華一堂的工作人員表示,公司通過添加中藥膏劑,而不是直接添加草藥的方式,將產品口感大幅提升,中藥味明顯減少。
也有新入局的中藥奶茶品牌在加奶的選擇上做了突破。在第十屆健康商品交易大會(2025西鼎會)上眾心堂羊草之下中藥奶茶的負責人伏一凡表示,客戶群體需要健康,但更建立在奶茶的味道與口感上,因此一定要符合年輕人的口味,才會有回購。
眾心堂羊草之下作為一個新創品牌,選擇羊奶賽道保證口感,選址落地則通過與中醫診所等場景結合,目前該品牌已拓展了四家自營門店。
也有新的中藥茶飲品牌跑出另一條商業模式,通過淡化“奶”的定位,強化“藥”的屬性,定位奶茶消費人群外的市場。
溫州延生堂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茶堂聯合創始人吳丹笛在2025西鼎會上向參會嘉賓展示了另外一條發展模式,將“延生茶堂”作為店中店,與中醫診所、藥店緊密結合。
“我們確實是用奶茶店的樣式去重構中醫館的茶飲吧臺造型,但不是用奶茶店的邏輯去做這個品牌。我們底層邏輯是像廣東喝早茶的方式去做的,一杯茶4、5塊錢。我們最終初衷是想做成老茶館,做好一杯中式養生茶。”吳丹笛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與其他中藥茶飲品牌不同,延生茶堂一直秉持診所店中店的選址理念。吳丹笛表示,“我覺得空間體驗非常重要,如果只是單純地開一個鋪子,像做奶茶店一樣去做,在一開始可能會火,但是后續的發展容易疲軟,容易跟別的奶茶店產生競爭和重疊。因此我們開店邏輯暫時不考慮街邊店與商場。”
在延生茶堂,藥食同源的茶方是絕對的主力產品。名醫茶方銷售占比72%,特調飲品和咖啡的銷售占比只有21%、7%。
對于為什么側重于藥食同源茶方,吳丹笛表示,“從一開始我們希望給消費者的定位就是名醫茶方,如果增加太多奶茶品種,別人會認為我只是套上中藥養生的殼的奶茶店。”
對于中醫診所店中店做中藥茶飲的方式,李經理表示,“中藥茶飲加上中醫館,在流量和商業邏輯上是特別能說得通的,但是如果要給加盟商賦能去完成落地,對團隊的運營能力要求極高。”
中藥茶飲背后的千億市場 上市公司入場試水
在中藥茶飲市場背后,其實是大健康消費品的千億級市場。隨著國潮概念的興起,以及老齡化程度逐漸加深,中藥大健康消費品的市場越來越受到市場重視。多家中成藥上市企業也已“入局”。
東阿阿膠(000423.SZ)在與奈雪的茶(02150.HK)聯名推出奈雪東阿阿膠奶茶獲得成功后,于去年下半年創立“錦上花”奶茶品牌,并在今年年初開設首店;同仁堂集團旗下的同仁堂健康藥業也在數年前開設知嘛健康,探索新零售線上線下消費場景的融合;達仁堂(600329.SH)與棉里合作在其達仁堂健康生活館天津古文化街店二層開設中藥咖啡館,試水中式咖啡和茶飲;粵萬年青(301111.SZ)在其位于汕頭的國際醫療港中引入萃庭山東方本草嘗試中藥與茶飲的融合;健民集團(600976.SH)旗下的葉開泰醫館中也出現了中藥茶飲,同時衍生出手工香囊、中藥耳環等一系列中藥草本產品。
去年,達仁堂的一次股東大會現場,有股東向公司管理層提議,中藥養生類茶飲現在很火,公司在體驗店中有自己的養生茶飲、咖啡,未來能不能加速開店拓張?公司管理層對此回復稱,項目可行性公司還在研究。
不可否認,上市藥企在中藥茶飲乃至藥食同源保健產品的研發、生產方面具有優勢,但這條生意鏈背后,除了對產品及品牌的依賴外,對產品定位、營銷推廣、物流配送、供應鏈管理的考驗更多。
寧經理認為,“中醫診所、中藥企業進入奶茶行業不是降維打擊,喜茶、蜜雪冰城這樣的大連鎖品牌進入中藥茶飲市場才是降維打擊。”
目前,上市藥企在中藥茶飲市場的投入相對較小,或僅限于合作探索階段,并未形成獨立且成熟的商業模式。
而現有的藥食同源大健康消費產品中,除了加多寶和白云山(600332.SH)旗下的王老吉涼茶產品銷量依然堅挺外,成功突圍的也僅有少數產品。傳統商超銷售渠道中,東阿阿膠的桃花姬系列阿膠糕等少數產品成功突破了億元銷售額;在藥店零售渠道,葵花藥業(002737.SZ)旗下的小葵花露年銷量超過6000萬瓶,占據了藥店市場兒童祛火產品70%的市場份額。
其他中成藥上市公司中,同仁堂(600085.SH)、以嶺藥業(002603.SZ)、亞寶藥業(600351.SH)、振東制藥(300158.SZ)、盤龍藥業(002864.SZ)等均有布局,但除貴細產品外,尚未出現銷售額過億元的消費類大健康產品“爆款”,市場仍在等待一個“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