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根據上市規則,若5月6日前仍未能完成整改,公司股票將被終止上市; ②若2024年、2025年財報繼續被“非標”,將觸發規范類退市情形; ③公司股價8連跌擊穿1元,交易類退市風險陡增。
財聯社3月14日訊(記者 林堅)留給*ST旭藍的時間不多了,僅剩兩個月,退市的警鐘已經敲響。
3月13日晚間,*ST旭藍發布公告稱,因未按期整改非經營性資金占用問題,公司退市已迫在眉睫,若5月6日期限滿,公司股票將被終止上市。面對公司多重退市風險,有投資者在互動平臺呼吁:“必須嚴懲掏空上市公司的行為。”投資者維權呼聲高漲,退市或成定局。
*ST旭藍正面臨規范類、交易類退市風險及財務惡化等多重危機。業內人士分析,公司規范類、交易類退市風險相互疊加,且自救手段受限,退市或已進入倒計時。隨著監管對資本市場“出清”力度加強,類似“空殼公司”將加速退場。
近年來,中國資本市場改革持續推進,退市新規、新《證券法》等政策密集落地,核心目標是提高上市公司質量、保護投資者權益。監管層明確提出要“暢通入口、拓寬出口”,對“空殼公司”“僵尸企業”加大退市力度,避免其長期占用市場資源。
今年5月6日成為退市關鍵判別時點
根據公告,*ST旭藍(東旭藍天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因未在2025年1月5日前完成深圳證監局責令整改的77.96億元資金占用問題,自1月6日起停牌,并于3月7日復牌后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
截至最新公告日,*ST旭藍公司層面非經營性資金占用75.27億元,清收未有實質性進展,目前未有償還的實質性方案及明確時間表。根據上市規則,若5月6日前仍未能完成整改,公司股票將被終止上市。
可以看到,公司控股股東及關聯方至今未提出具體還款方案或時間表。根據最高法、證監會《關于切實審理好上市公司破產重整案件工作座談會紀要》第九條的規定,控股股東、實際控制人及其他關聯方違規占用上市公司資金、利用上市公司為其提供擔保的,原則上應當在進入重整程序前完成整改。盡管公司聲稱正督促關聯方籌措資金,但至今未提出具體償還方案或時間表,公司不符合進入重整條件。
此外,公告顯示,公司難以估計相關事項對公司減值損失的準確金額,若全額計提壞賬準備,公司2024年末凈資產將相應幅度減少。其中,公司2024年凈利潤預虧3億-5億元,若全額計提壞賬準備(最高96億元),年末凈資產或大幅縮水,進一步逼近退市紅線。財務數據還顯示,公司流動負債超77億元,現金比率僅0.4,償債能力幾近枯竭。
“保殼”路徑幾近封死
除資金與股價外,公司內控問題亦成致命傷。因2023年內控審計被出具否定意見,公司股票已被實施其他風險警示。若2024年、2025年財報繼續被“非標”,將觸發規范類退市情形。
此外,公司及控股股東東旭集團因未按期披露年報、涉嫌信披違規,已于2024年5月、9月兩度被證監會立案調查。根據規定,被立案調查期間不得實施重組或發行股份購買資產,公司“保殼”路徑幾近封死。
截至3月13日,*ST旭藍股價連續8個交易日跌破1元,收報0.82元/股,市值僅剩12.79億元。根據規則,若連續20日股價低于1元,公司將觸發交易類強制退市。市場人士指出,復牌后股價加速下跌,反映出投資者對資金占用問題及退市風險的極度悲觀情緒。
倒逼企業規范經營
監管對資本市場“出清”力度加強成為共識。長遠來看,“出清”是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必經之路,既維護了市場公平,也倒逼企業規范經營,長期來看有利于提升中國資本市場的國際競爭力和韌性。
“出清”體現為對財務造假、資金占用、信披違規等亂象的“零容忍”。如*ST旭藍因資金占用未整改、股價跌破1元等觸發多類退市風險,正是監管強化退市執行的具體案例。同時,證監會近年來對立案調查期間的公司限制重組、定增等“保殼”操作,封堵投機套利空間,進一步壓縮問題企業的生存周期。
“出清”并非單純清理企業,而是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機制。通過淘汰劣質公司,資金和投資者信心將向治理規范、經營穩健的優質企業集中,從而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統計顯示,2023年A股強制退市公司數量創歷史新高,反映出市場生態的持續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