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去年以來,藥店行業閉店率提升,中小連鎖藥店和新店成為“重災區”; ②業內人士預判,目前還有20%門店面臨出清,40萬家門店是一個相對平衡點; ③大型連鎖藥店品牌加速轉型,嘗試差異化、多元化經營,提升綜合毛利率。
《傳真》欄目,致力于傳遞一線真實訊息。本次關注藥店行業面臨重新洗牌的現狀。
財聯社2月28日訊(記者 黃路)經歷了前幾年的門店數量暴增之后,曾經被視作“暴利行業”的藥店,競爭趨向白熱化,今年以來,閉店率持續上升,行業面臨重新洗牌。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大約有4萬家門店關閉,中小連鎖藥店和新店成為“重災區”。曾經跑馬圈地的上市公司,如今也開始“收縮”戰線,降低擴張速度,關閉虧損且扭虧無望的門店,轉而探索新的盈利模式。
業內資深人士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預計還有20%的中小藥店將被淘汰,“行業集中度還會上升,按照店均服務人數測算,剩下40萬家門店才能達到供需相對平衡。”
行業寒冬之中,如何才能活下來?藥店行業路在何方?分析人士認為,在這輪行業洗牌中,憑借供應鏈優勢,龍頭連鎖藥店抗壓能力較強,但如何提升綜合毛利率,改變經營困境,要看企業自身如何創新轉型。靠賣藥獲取高毛利的年代已然過去,未來破局的關鍵在于如何滿足人們“預防和治未病”需求。
競爭白熱化:一條街6家藥店
近日,財聯社記者在長沙市星沙區某社區內走訪發現,一條約600米的街道上,密集分布著5家連鎖藥店、1家醫藥超市,還有一家社區診所。這個社區內,常住人口14000多人??,算下來每家藥店店均服務人數不足2500人。
如此過度飽和的布局,讓競爭變得異常殘酷,一毛錢的差價就可能導致顧客流失。“這條街才多遠,走路幾分鐘,就有6家藥店,藥貴一毛錢,顧客比我還清楚,扭頭就去另一家買。”上述長沙市星沙區的某社區藥店主言語中滿是無奈。
而長沙并不是孤例,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2023年,全國藥店數量由52.4萬家?增至66.7萬家。其中,單體門店28.1萬家,連鎖門店數量約38.6萬家,連鎖率為57.9%;國內藥店店均服務人數從2016年的4112人下滑到2023年的2113人。
湖南藥品流通行業協會原秘書長黃修祥接受財聯社記者采訪時一針見血地指出,對比歐美國家店均服務人口5000-6000人,“現在國內的藥店數量遠超合理水平,這是導致行業困境的主要原因。”
以上述長沙市星沙區某社區為例,經營一家70多平米的門店,房租費4800元/月,加盟費500元/月,水電物業等費用約1500元/月,人工費用為每月5000元/人。按照毛利率35%測算(未計算門店裝修費、設備采購費用),每個月營業額需要達到約3.4萬元才能保本,日銷售額低于1000元,那就只能虧本經營或選擇轉讓、關店。
然而,據黃修祥的調查,在湖南、湖北、安徽等地區,沒有獲得醫保資質、也不做大的營銷活動的新藥店,日均銷售額大約在600元-1000元,在經濟較發達的江浙滬地區,日均銷售額可能在1200元-1500元,但成本也遠高于長沙,這表明很多新店都在虧損。伴隨消費者的選擇增多,今年新店的日均銷售額還在“縮水”。
他表示,“藥店盈利通常需要一個漫長的培育期,而如今新店獲取門店統籌資質更難。按照以往規律,過去一個門店大概1-2年達到盈虧平衡點,但多項政策調整下,照這樣的單店產出,想要盈利基本上是遙遙無期。”
前述長沙市星沙區某社區藥店主也對財聯社記者表示,“一天營業額要1000塊以上才能保本,可現在每天只有幾百元進賬。現在守著這家店就如同雞肋。”
除了市場飽和,監管趨嚴、線上藥店平臺的迅速崛起,也讓傳統藥店的日子雪上加霜。
財聯社記者梳理資料發現,今年以來,多個省份藥品監督管理局發布文件,強化藥品經營管理,對藥品購進、處方藥銷售、執業藥師等方面提出具體管理要求。
“開門沒生意,好不容易來個客戶又沒藥。”長沙市星沙區某社區內,一家新近開業的中型連鎖品牌加盟藥店境況同樣艱難,財聯社記者注意到,該店內的貨架上藥品陳列較為稀疏,店主告訴財聯社記者,“現在很多客戶都會選擇去醫院購買處方藥,我這兒主要賣非處方藥,還經常面臨配送不及時的問題。”
湖南地區一位醫藥領域投資總監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現在政策對藥店合規的要求更嚴格,顧客更愿意去醫院買處方藥,對實體藥店客流量影響較大,生意普遍難做,尤其是中小型藥店。在近乎白熱化的行業競爭中,無論是價格、產品品類的豐富程度,還是服務質量,中小藥店都難以與大型連鎖藥店抗衡。
然而,即便是大型連鎖藥店,也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招攬顧客。財聯社記者近日在上述社區內的益豐藥房門店看到,該店門前豎著一塊醒目的標牌:“買貴了,差價3倍返!”玻璃店門和櫥窗上貼滿“開學季送心禮——滿50送1000片帛氧棉片兩提”的活動宣傳海報;另外,根據顧客消費金額不同,該店還送食用油、米等日常家庭用品。 類似的促銷活動在幾大頭部品牌藥店門前均可看到。
行業“瘦身”:近4萬家藥店已關門,多家上市公司”收縮“戰線
行業寒冬之下,轉讓門店甚至關店已成為眾多店主的選擇。財聯社記者在小紅書上查詢到多條藥店“旺鋪”轉讓信息。
“貨架、藥柜都便宜處理,加上門面轉讓費,一共只要3萬,要是你想打包買這些藥材,也沒問題。”在長沙市星沙區某社區的街道另一側,一位藥店老板已著手轉讓門店,“你有朋友想要,也可以推薦來看看。這地方開超市也挺適合的。”
但門店轉讓也并非易事。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在位于長沙河西的梅溪湖某社區,一家知名連鎖品牌的加盟藥店掛出轉讓信息已近半年,卻至今無人接盤。
中康數據顯示,去年,預計2024年全國共有3.9萬家零售藥店關閉,閉店率將達5.7%,而2023年僅為3.8%;去年第四季度閉店13672家,高于前三季度的平均水平,整體出現關店加速趨勢。
“這兩年,圈內共識是預計還有20%中小藥店要被淘汰。” 一家大型連鎖藥店上市公司相關人士如此表示。更有業內資深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全國40萬家門店才是一個相對平衡點。長期看20-30萬家門店,大家能活得更好。”
轉讓門店“止血”或關店不僅是中小藥店的艱難選擇,由于新店盈利周期變長、日均坪效下降,大型連鎖上市公司也紛紛開始“瘦身”。
今年,國藥一致(000028.SZ)選擇“瘦身”健體 ,國大藥房旗下吉林成大、天津國大等5家子公司退出這家“萬店巨頭”的經營版圖。一心堂(002727.SZ)、大參林(603233.SZ)等上市公司也開始“踩剎車”,轉而注重提升門店質量和經營效率,而非單純追求數量增長。
“踩剎車”背后是業績承壓。目前,有四家上市連鎖藥店企業發布2024年度業績預告,一心堂預計扣非后凈利潤同比下降65.87%~52.22%;國藥一致預計扣非后凈利潤同比下降54.59%~67.58%;健之佳(605266.SH)預計扣非后凈利潤同比減少69.15%~65.91%;漱玉平民(301017.SZ)預計扣非后凈利潤虧損1.1億元~2.1億元。
在2024年三季度業績說明會上,大參林宣布暫緩向新的省份擴張;老百姓(603883.SH)方面則表示要降低新店開店速度,退出部分長尾市場,以更好地鞏固現有資源和市場地位。
十字路口:藥店行業如何突圍?
而今,藥店行業已然處在十字路口,寒冬之中,怎樣才能活下去?行業未來的方向在哪里?業內人士認為,走差異化路線的藥店存活率較高,如采用“藥店+”模式的中小藥店以及多元化經營的頭部連鎖藥店。
在長沙星沙區某社區內的”善因堂醫藥超市“,財聯社記者注意到,由于采用了 “藥店+醫生坐診”的經營模式,其經營明顯好于其他幾家中小藥店,店內一位專家醫師正在給患者把脈,有3名中老年顧客在等待。
而該社區內的益豐藥房(603939.SH)門店,則商品更豐富,藥品柜里擺放著益豐藥房旗下的中藥養生品牌“恒修堂”系列產品,有五、六名客戶正在選購商品,經營情況也明顯好于中小藥店。據悉,益豐藥房增加了多項業務,包括新鮮水果零售和批發、食用農產品零售、病人陪護服務等。
對此,上述醫藥投資總監對財聯社記者表示,藥店的日用品主要作用是引流,處方藥毛利率普遍較低,而公司自有品牌的中藥保健品及與廠商共建品種則可以提高綜合毛利率。
老百姓此前在接受機構調研時透露過一組數據:公司2024 年前三季度綜合毛利率為33.87%,其中,中西成藥、中藥、非藥品毛利率分別為31.93%、45.08%、39.53%。
財聯社記者注意到,其他連鎖藥店品牌也在謀求轉型。漱玉平民與大樹醫藥合作開設“大樹漱玉”,布局“新型藥店”。目前處于籌備階段,除OTC產品,還涉及奶粉、孕嬰、健康生活品等;一心堂、健之佳等探索“藥店+診所”模式,強化慢病管理。
重慶鑫斛藥房去年4月發起近底價賣藥活動,掀起行業“價格戰”。日前,公司選擇牽手藥易購(300937.SZ),以便獲得更豐富高效的商品供應和數字化轉型支持。
同時,多位業內人士均對財聯社記者提到了歐美、日本等海外藥店的經營模式,“日本藥妝店里SKU可達數萬個,國內藥店需要逐步降低對醫保產品銷售的依賴,轉而通過非醫保產品實現盈利增長。”
據悉,國外藥店連鎖巨頭通過多元化商品結構,成功將非藥品類銷售額提升至總收入的60%-70%。以日本為例,2022年日本藥妝店銷售規模最大的商品類別為食品和其他,占比28%;其次為包括日用品、寵物用品在內的家庭護理品占比22%;包括化妝品和洗漱用品等的美容護理產品,與包括OTC藥品、家庭醫療器械等在內的健康護理品市場份額接近,分別為18.1%和18%。
老百姓相關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與美國和日本相比,我國藥店在商品及服務多元化方面仍有很大發展空間。未來公司將重點拓展個人護理與美妝產品、健康養生食品等品類,目前已在部分地區門店進行多元化試點。
“很多藥店此前靠著醫保政策、高毛利產品賺取紅利,但躺贏的時代已經過去。”在黃修祥看來,藥店要轉型,賣藥找流量,賣非藥找利潤。未來藥店將不僅僅是一個買賣藥品的場所,而是一個“銷售健康”的場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