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今年春節期間,抖音、紅果短劇、小紅書等平臺都推出”短劇春節檔“。 ②在橫店,不少短劇劇組都在加班加點拍攝,以趕在春節前殺青。劇組成員中由傳統影視行業轉型而來的人才越來越多。 ③在精品化趨勢下,已經出現百萬級別以上成本的短劇,其品質、拍攝標準等方面正逐步向長劇靠攏。
財聯社1月31日訊(記者 崔銘)短劇也有“春節檔”了。財聯社記者近日走訪橫店影視城了解到,不少短劇劇組都在加班加點拍攝,以趕在春節前殺青。
今年春節期間,抖音出品的《河豚小姐》《夫妻的春節》《陽光燦爛時》等30部精品短劇輪番上線,抖音集團旗下的紅果短劇也攜手華策影視、檸萌影視等30余家行業頭部制作公司,打造首個免費春節檔。另外,小紅書短劇春節檔宣布推出百部短劇,長視頻平臺愛奇藝和芒果TV也在春節期間集中推出數十部微短劇。
三年前還處于影視圈邊緣地帶的微短劇行業,2024年國內市場規模預估超過電影票房,用戶規模突破6億人,已經成為當前影視文化消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劇組成員中由傳統影視行業轉型而來的人才也越來越多。在精品化趨勢下,已經出現百萬級別以上成本的短劇,其品質、拍攝標準等方面正逐步向長劇靠攏。網文大IP改編正成為短劇創作的一種重要趨勢。
趕在春節前殺青
“來,三二一,開始!”“好,后面的人退一退,再來。”
在橫店影視城華夏文化園的一棟建筑里,一部古裝豎屏劇正在緊張拍攝中。男女主正全身心投入表演,現場導演時不時催促著進度。幾分鐘后,這場戲拍完,就迅速切換到另一個場景,工作人員麻利地布置好燈光道具,整個拍攝過程節奏飛快。
現場制片小周告訴財聯社記者,短劇拍攝周期一般為6-7天。他此次負責的項目投資額上百萬,拍攝也不過8-10天。“短劇投資小,工作時間長。拍大劇一天3頁紙,短劇一天8-10頁紙。”
在片場,時間就是金錢。無論長劇還是短劇,只要項目啟動就不會輕易停下。
短劇由于預算有限,更是爭分奪秒拍攝。小周表示,“比如這個景,大劇要用的話提前兩個月就包下來了。短劇不一樣,短劇都是當天進景。今晚拍完我們就撤了,不能產生過多的費用。”
距離這棟建筑百米開外,另一部甜寵短劇劇組正在拍攝。因在室外拍攝、天色漸暗,導演不停地指揮團隊“搶天光”,爭取加快進度,趕在日落前完成當天的拍攝任務。
財聯社記者看到,現場約有十幾位演員、二十余位工作人員,與大劇動輒五六百人的龐大劇組形成鮮明對比。有趣的是,短劇劇組的電影機是直接用豎屏拍攝的。
“明顯感覺最近的劇組比平時多,包括大劇劇組。”制片人張女士介紹,自己所在的劇組正在拍攝一部萌寶題材的詼諧古裝短劇,提前十天籌備,拍攝一周結束。
相比于現代劇,古裝劇置景更繁瑣,合適的場景更難找,這成了眾多劇組來橫店拍攝的主要需求。另外,眼下短劇行業的競爭也愈發激烈,卷氛圍卷場景成了常態,進一步推動劇組挑選優質的拍攝場景。
張女士告訴財聯社記者,由于劇組間的美術和審美取向一致,使得好的場景非常搶手。大劇劇組經費相對充足,可以提前定下場景,并且一拍就是一個月,而短劇劇組通常在拍攝前十天才定下來景,且只用兩三天。這種情況下,很多場景會優先給大劇劇組用。
在與財聯社記者短暫交流后,張女士便重新投入到現場繁忙的工作中。這樣排滿行程的場景,每天都在橫店發生。
當日,華夏文化園共有11個劇組進行拍攝,絕大多數都是豎屏劇。不過,這些劇組都會在春節前殺青,因為難以負擔過節期間用人成本上升導致的高昂開銷。
轉型中的影視人
過去這一年,大量傳統影視行業從業者涌入短劇領域。上到知名導演、長劇演員、頭部影視公司,下至專業制片人、科班出身的藝術畢業生,逐漸了解、接受、加入短劇行業。
張女士過去也是影視人,她告訴財聯社記者,影視人轉型拍短劇的趨勢出現在2023年。那年一部名為《無雙》的短劇橫空出世,8天充值流水破億,成本卻不足50萬。當時正值影視寒冬,很多影視同行萌生了拍短劇的念頭。
不過,許多影視人選擇拍短劇,并不是因為短劇更賺錢,而是為了避免空窗期。
“橫屏劇的量非常少,平臺一般都有固定的合作團隊,也就那么幾個。豎屏劇是走量的,我們一個月有十幾二十部在拍,比如我們團隊的一個場記,他可以從我的組同時進入我另一個制片的組,基本上一天都不停,一個月下來收入也非常高。如果他去做橫屏劇,拍完一個才能接下一個,中間停的這段時間就沒有工作沒有收入了。”
中國網絡視聽協會發布的《2024微短劇行業生態洞察報告》顯示,2024年我國微短劇行業帶動約64.7萬個就業機會,導演、編劇等崗位平均月薪過萬。
對于演員,尤其是新人演員來說,短劇也是一個被觀眾認識的機會。一些原本在影視劇中只能擔任配角的演員,如今有機會在短劇中出演主角。若短劇上線后爆了,這些演員也能因此成名,隨之而來的可能是更多的劇本邀約和更高的片酬。
然而,在與短劇劇組人員的交流中,財聯社記者了解到,對于“影視人拍短劇是降維打擊”的說法,實際情況完全不同。
一位制片人坦言,“一開始做豎屏劇的時候,我覺得我一個拍過長劇拍過電影的人,做起來是簡單的。但真不是,豎屏有豎屏的節奏,它跟橫屏完全不是一個玩法,我拍的頭兩部豎屏劇都非常差。”
“短劇是一種新格式,新的語言格式。”聽花島相關負責人向財聯社記者表示,長劇和短劇相當于普通話和上海話。你會普通話,不一定會上海話。比如短劇一分鐘之內要出設定,出人物,讓觀眾快速進入,對于所有從事傳統影視行業的人來說都挺難的。
越來越像長劇
2025年,短劇行業或將加速洗牌,在內容生態和商業格局上迎來轉變。
財聯社記者了解到,目前短劇的商業模式主要有付費、免費、廣告解鎖、廣告定制和分賬。其中免費和付費模式占據市場大頭,二者規模比例接近1:1。聽花島相關負責人向財聯社記者表示,今年這一比例預計變為7:3,即免費為7,付費為3,行業整體規模將達600億元左右。
免費短劇規模超過付費短劇也會帶來內容上的變化,最直接的就是投資成本。聽花島相關負責人透露,2025年公司有可能拍千萬級成本的短劇,去探索短劇質感的上限。“去年沒做是因為小程序投流模式承載不了千萬級成本的短劇,流量成本過高,而且盜版太多,一個劇越熱門盜版越多,做出來肯定會虧本。免費模式下,千萬成本的短劇是有可能承載的。”
不過,對于大多數制作方而言,其實賺的是“搬磚錢”。聽花島相關負責人告訴財聯社記者,“投流模式下,目前業內短劇制作方的利潤是3%,一部短劇的盈利上限是一千萬,應該沒有超過這個數的,免費模式下(制作方盈利上限)可能會有所提升。”
每天都有上百部作品上線的短劇行業,越來越“卷”向精品化。在服裝、場景以及拍攝標準,甚至平臺的內容標簽等多個方面,短劇都在向長劇靠攏。
在財聯社記者走訪橫店影視城期間,多位短劇制片人提到,目前已經有網文平臺,如字節旗下番茄小說開放大IP給短劇劇組翻拍,自己手上有多個IP項目正在籌備。
一手打造《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引她入室》《宮女扶搖錄》等諸多爆款微短劇的聽花島,在今年春節檔推出了《情迷上海灘》《聲聲相許》《登鳳臺》等7部微短劇,涵蓋民國風情、年代都市、奇幻異想、現代言情等多種題材。
“類型上,2025年隨著免費短劇的發展,年輕用戶會越來越多,會出現更多面向年輕觀眾群體的短劇,比如現實主義題材的短劇,精品化也會是一個方向。”聽花島相關負責人表示,短劇的精品化不止于爽感,還有情感和美感。在內容創新方面,2025年的行業的迭代速度會很快,期待會出現超越現在大家對于短劇定義和認知的作品。
“今年可能會有更多高質量高品質的短劇。”橫店影視劇組服務公司豎屏劇運營中心負責人周豐來向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投資額介于70萬至100萬之間的短劇數量有所增加,而投資額在100萬至200萬之間的短劇雖然相對較少,但已有出現的趨勢。
據最新統計數據,2024年橫店全年累計接待傳統劇組523個,同比增長7%,創歷史新高。其中,接待院線電影數量增長44.4%。此外,橫店新接待豎屏劇劇組高達1190個。
周豐來介紹,為了更好的服務微短劇劇組,橫店去年成立豎屏劇運營中心,以推進豎屏劇統一接待、統一排景、統一結算,降低豎屏劇拍攝成本,提高拍攝服務能力和水平。
此外,橫店仍在不斷完善基地建設。以華夏文化園為例,園區內不僅有古裝景,還將兩棟面積1000平方米的大樓改造成現代場景拍攝實景基地,有醫院、現代化辦公室、大平層住宅等不同場景,滿足長劇、短劇、古裝、現代等拍攝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