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安徽將在2025年牽頭全國生物藥品聯盟集采,目前國內生產企業在3家及以上的生物藥及生物類似藥約有9個品種,市場超200億元; ②此次集采在業內看來將在多方面具有更大影響,接下來的進度和相關規則設置成為關注重點。
財聯社1月16日訊(記者 鄭炳巽 盧阿峰)近日,安徽將在2025年牽頭全國生物藥品聯盟集采的消息引發強烈關注,業內有觀點認為午后信達生物(1801.HK)股價直線跳水或與此相關。
事實上,目前國內生產企業在3家及以上的生物藥及生物類似藥約有9個品種,包括貝伐珠單抗與利妥昔單抗在內的多款注射液,對應的市場空間超過200億元,而所涉及企業除了信達生物之外,還包括復宏漢霖(2696.HK)、君實生物(688180.SH)等。
針對股價波動,信達生物方面對外表示,公司業務運營一切正常,并未發生任何變化。針對集采開展一事,君實生物的銷售合作伙伴邁威生物(688062.SH)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暫無法置評;其他企業如神州細胞(688520.SH)則稱“應該沒有什么影響”,貝達藥業(300558.SZ)方面也表示“應該不會對公司營收產生影響”。
針對此事,有業內人士表示,與此前在地方開展的生物藥集采相比,全國生物藥品聯盟集采所涉及品種范圍將更廣、市場規模將更大,競價也會更加激烈,也有專家認為,生物制劑國采落地產生的深遠影響,將遠大于其涉及實際金額的影響。
百億市場或面臨大洗牌
1月14日,安徽省召開全省醫療保障工作會議,會議在提及2025年打造效率醫保時明確指出,“牽頭全國生物藥品聯盟集采”。
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在地方層面已經有多個生物藥品開展過集采,包括2022年廣東聯盟雙氯芬酸等藥品集中帶量采購、2023年江西牽頭開展的29省干擾素省際聯盟集采,以及2023年河北牽頭京津冀化學藥品及生物制劑集中帶量采購等。
不過,此次安徽省牽頭的全國生物藥品聯盟集采,被外界視為升級版。武漢哈瑞醫藥總經理盧傳勇告訴財聯社記者,從過往幾年來看,地方省份帶頭承接國家集采任務已經成為一種常態,與此前已經舉行過的省級聯盟生物制劑集采相比,即將舉行的全國生物藥品聯盟集采,毋庸置疑涉及品種范圍將更廣、市場規模將更大,競價也會更加激烈。
摩熵醫藥數據顯示,整個生物藥市場規模超千億。抗體藥物獲批企業大于或等于3家的品種有9個,包括貝伐珠單抗注射液、注射用曲妥珠單抗、利妥昔單抗注射液、阿達木單抗注射液、注射用英夫利西單抗、地舒單抗注射液、托珠單抗注射液以及帕妥珠單抗注射液和注射用奧馬珠單抗。
另據米內網數據,2022年時,上述抗體品種在中國公立醫療機構終端銷售規模合計已經超過200億元,其中貝伐珠單抗、曲妥珠單抗、利妥昔單抗的市場規模分別達到77億元、65億元、46億元,位于前列。
資深醫藥招采專家,風云藥談創始人張廷杰告訴財聯社記者,“對于單抗類產品的集采,相關部門以往都是比較保守的,因為單抗類產品的集采影響非常大,在當前創新融資‘冰點’的時期可能會產生的深遠影響,遠大于實際金額的影響。”
多家企業作出回應
針對股價跳水,信達生物方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我們關注到公司股價和成交量在午后發生不正常波動,公司業務運營一切正常,并未發生任何變化。”
目前,信達生物擁有11款獲批上市產品,其中有3款在上述9個品種名單之中,分別為貝伐珠單抗注射液、阿達木單抗注射液、利妥昔單抗注射液。
值得一提的是,在廣東雙氯芬酸等藥品集采的中選名單之中,就包括了利妥昔單抗等大品種。彼時,信達生物的利妥昔單抗以885.8元的價格獲得擬中選資格,較最高有效申報價降價約60%。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生物制藥子公司正大天晴也有多個產品在上述9個品種名單之中,其中部分產品與信達生物一致。
此外,君實生物、復宏漢霖和神州細胞均是阿達木單抗注射液的生產企業,且復宏漢霖同時還是貝伐珠單抗、曲妥珠單抗、利妥昔單抗的生產企業。
針對此事,財聯社記者向上述企業發出采訪,截至發稿,復宏漢霖方面未作回復。神州細胞方面告訴財聯社記者,“我們還沒注意到這個消息,后續我們會向管理層反饋,應該沒有什么影響。”君實生物企業人員則表示,阿達木單抗的銷售工作由合作企業邁威生物負責,不過,邁威生物方面則表示“目前公司無法置評。”
貝達藥業證券部回應以投資者身份致電的財聯社記者,“對于生物制劑國采,我們還需跟負責部門進行了解。”貝伐珠單抗只是公司已上市五款藥物的一個,而且只有這一個生物類似藥,若是納入到生物制劑國采中,應該不會對公司營收產生影響。
業內聚焦進度和規則設置
事實上,在此之前,國家醫保局已經多次提及生物藥集采。
比如,國家醫保局2022年在《關于政協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五次會議第03703號(醫療衛生類329號)提案答復的函》中提到完善生物藥集中帶量采購規則時表示,“與化學藥相比,生物藥無一致性評價作為支撐、命名復雜多樣、產能爬坡提升較慢,因此我們在化學藥集采基礎上,對規則進一步調整完善。”
次年,國家醫保局在《關于做好2023年醫藥集中采購和價格管理工作的通知》中提到擴大藥品集采覆蓋面時也表示,到2023年底,省級集采藥品應達到130種,化學藥、中成藥、生物藥均應有所覆蓋。
當前,在全國生物藥品聯盟集采消息傳出之際,盧傳勇向財聯社記者表示,很關注生物制劑集采文件的出臺。
在他看來,生物制劑的競爭格局遠不如過往批次國采那么大,對于某些單抗競爭企業數量較少的情況如何處置、是否會按照適應癥設置競爭單元、最高限價怎么設定,而一些已經在省級聯盟集采過的干擾素、生長激素、肝素產品又如何設定競價規則?都是需通過集采文件進一步明確,企業才能做出相應對策的。
而關于全國生物藥品聯盟集采的開展,將對后續產生何種影響,盧傳勇認為,“雖然生物制劑的降幅不會跟仿制藥一樣,但毫無疑問,單抗類藥物的生產企業,例如信達生物、正大天晴的重磅品種的市場會迎來洗牌,經營業績也會出現重大影響因素,而對于一些生物藥研發企業而言,獨家、一類創新生物藥還好,生物類似藥的研發熱情會產生變化。”
張廷杰則表示,“2025年是價格治理、集采的大年,相信這一點在業內是有共識了。下一步我們關注生物制劑集采的推進程度如何。如果限價和規則趨近國采第六批,那可能對多方都是一個好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