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三明新一輪以林業要素市場、林業金融為主要內容的林業配套改革應運而生。這其中,以“林票”和“林業碳票”為代表的制度創新尤為受到矚目。 ②林票和林業碳票,實現了林權資產“折資量化”,開辟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范式,長遠而言,為社會資本和耐心資本投資林業提供了新的路徑。
財聯社上市公司報道部推出新經濟地方志欄目,聚焦區域經濟,聚焦產業集群,展現新舊動能轉換的當下,各地方謀求發展“破局”的新圖景。
財聯社12月21日訊(記者 王蕭)經營一片森林,是時間的藝術,有復雜門道,光是判斷林木成熟與否,就有各式的講究。“自然成熟,數量成熟,工藝成熟,經濟成熟……林木的‘成熟’有很多種定義。” 總工程師廖云華在他熟稔的領域娓娓道來。
廖云華供職于福建金森(002679.SZ),這是一家國有林業企業,經營著80萬畝森林資源,總部位于福建省中北部的三明市。
對中國林業發展有所了解的人,不會不知道三明,這里是全國重點集體林區,也是全國林改的策源地——1998年,三明的洪田村自發進行了一場“均山、均利、均權”的集體林權改革,自此被譽為“中國林改小崗村”。
集體林權改革,確立了林農對于林地的使用權、經營權和林木的所有權,具有里程碑意義。但隨著集體林地“分山到戶”,林地資源分散化、林權碎片化等問題也隨之出現,成為新的待解之題。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三明新一輪以林業要素市場、林業金融為主要內容的林業配套改革應運而生。這其中,以“林票”和“林業碳票”為代表的制度創新尤為受到矚目。
林票和林業碳票,實現了林權資產“折資量化”,開辟出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范式,長遠而言,為社會資本和耐心資本投資林業提供了新的路徑——這一點,意義深遠。
那片近熟林,做成了林票2.0
從幼齡林、中齡林、近熟林、成熟林,到過熟林,林木生長發育有不同階段的劃分——“?近熟林”,顧名思義,就是生長發育接近于成熟的林木——在這個階段,林木的生長趨于放緩,性狀也趨于穩定。
位于武夷山脈和戴云山脈之間的三明,是全國杉木商品材的最重要產區之一,廖云華介紹,這里人工種植的杉樹生長周期約在25至30年,20至25年樹齡差不多便進入到“近熟”的范疇。
“以杉木‘近熟林’作生物底層資產,三明今年制發了‘林票2.0’” 三明市林業局副局長武輝表示,林票的本質是一種收益權憑證,通過交易流轉、抵押貸款、制發單位兜底回購等方式,使林農獲得更多收益,也讓林權流轉更順暢、融資更靈活、資源變現更便利。
相比早期版本的林票,今年推出的林票2.0(又稱“林業生物資產票據”)旨在更有針對性的破解林票流通性不足、市場化交易難等問題。
武輝介紹,早在2019年,三明率先在全國探索林票改革,把合作經營林地林木資產“折資量化”,以林票的形式發放給林農,累計制發林票7.68億元,惠及7.87萬人。
林票可以說是三明在推動森林資源要素化、資本化、金融化方向上邁出的第一步,但其后幾年的觀察卻也發現,這一新生事物大多被“壓箱底”式持有,鮮有上市交易的記錄。
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林票對應的標的資產參差不齊,標的資產的未來收益難以預期。
而作為一種收益權憑證,流通性不足、市場化交易難,意味價值兌現的功能大打折扣,因此,林票2.0的設計日益被提上日程,并且更加按照金融思維和交易邏輯展開。
林票2.0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標的標準化”的問題。“經過第二輪擇伐后、距離主伐年限5年左右的杉木人工商品林”,也就是近熟林最終被選中,確認為標準化的標的資產。
其次,林票2.0要解決“評估標準化”的問題,這一點有賴于專業評估團隊結合屬地的林木生長規律,按照“一地一樹種”建立收益曲線模型,對林木價值進行評估,從而實現對底層資產規模的精準測(推)算,為引導市場預期提供有效手段。
一般而言,三明地區一畝杉樹能產生約10至20立方米木材,木材銷售產生的收入,除去培育營造的相應成本,就是全部收益。林票2.0以距離采伐還有5年的近熟林為標的資產,在近熟林階段,杉木每年的木材積蓄量增長速率大約為6%左右,當票據發生交易或到期兌付時,需要向林地經營管理方支付一定比例的費用,其余則為票據持有者享有。
武輝介紹,為了降低投資風險,增強投資者信心,三明牽頭金融機構為林票2.0設計出專門的保險產品,疊加傳統森林保險,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完備的風險保障。
此外,為規范完善林票管理制度,林業、自然資源、地方金融監管等部門聯合制定發布了《三明市林業生物資產票據管理辦法》,對林票2.0的創設、流轉、交易、質押、注銷、管理和監督等進行規范,還通過林業生物資產票據公開登記系統(NORBAN)實現了林票價值和流轉信息在區塊鏈多節點公示和同態加密。
目前,三明興業銀行已將首張林票2.0認定為可接受押品,并對其授信800萬元——當然,這只是林票2.0金融價值的初步釋放。
林票2.0更深遠的意義在于,拓展社會資本直接投資林業的途徑,進一步打破了森林資源流通性差的壁壘,搭建社會資本“進山入林”的便捷高效投資渠道,從而提高社會資本對林業發展的認可度和投資信心。
首張林業碳票,應運而生
林票以及林票2.0,代表了三明在林業資源證券化其中一個方向上的持續突破,而在集體林碳匯價值實現的另一個方向上,三明也有不斷探索。
林業碳票作為一種綠色金融工具,旨在體現林業生態產品的固碳價值。2021年 5月,全國首張林業碳票便在三明將樂縣常口村發行。截止目前,三明累計開發三明林業碳票項目53個、涉及森林面積35.6萬畝,碳減排量117.8萬噸,累計交易碳匯量20.95萬噸。
相比中國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機制,林業碳票目前尚未納入全國碳市場交易品種及重點排放單位配額抵消使用,帶有更多地方性、自愿性探索的色彩。
但也因此,林業碳票在開發、流通、交易等方面有了靈活創新的空間,特別是在計量方法和開發對象上,做出了更易落地的設計。
三明林業碳票采用森林年凈固碳量(由森林蓄積量增長量換算)方法計算森林碳匯,相比CCER機制下的碳匯造林項目方法學,做出了一定的放寬和簡化,由此降低了開發成本,更能調動林業經營主體造林育林的積極性。
此外,不限林種、林齡和經營主體,只要權屬清晰都可以申請開發林業碳票項目,也破解了天然林、人工近成過熟林和非企業法人的森林無法開發林業碳匯項目的難題。
在林業碳票的場景應用方面,三明推動在市域舉辦的會議、論壇、展覽、賽事、演出等大中型會議活動,優先購買林業碳票或通過營造碳匯林的方式實現碳中和,還出臺《關于建立全市“生態司法+碳匯”工作機制的意見》,推動林業碳票助力受損生態資源及時有效恢復——迄今,三明認購林業碳票替代性修復生態環境案件33件49人,被告人認購林業碳票碳匯量2.15萬噸。
三明市林業局工作人員表示,突出碳票可流轉、可收儲、可授信、可質押、可保險,是林業碳票釋放金融價值的目標方向,“最終把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過程,變成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互轉化的過程”。
森林經營,長久以來以獲取木材為主要目的,遵循“以最大的林木蓄積生長為基礎、以大材高價和小材低價的不變規律為準則”的傳統“經濟成熟”理論。
但時至今日,隨著更多生態價值實現的路徑被探索,人們對于林業投資的固有認知被“改寫”。
尤其在遵循林業行業生產經營規律、產權市場運行規則和金融監管政策要求的前提下,林業資源證券化展現出巨大潛力。
有“中國綠都”之城的三明,林地面積約2848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82.7%,森林覆蓋率77.12%,森林蓄積量達2.1億立方米,不僅有“顏值高”的林業生態,2023年林業產業總產值更達到1299億元,并擁有福建金森、永安林業(000663.SZ)、青山紙業(600103.SH)等三家林業類上市公司。
2021年,三明出臺《三明市實施“八項創新”推進林改再出發行動方案》,通過發放全國首批林業碳票,推出“林票貸”“林業碳票質押貸款”等金融創新產品,探索林票市場化交易、碳匯交易,建立國有林場差異化績效管理激勵機制,開啟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新探索。
在這一層意義上,為中國林改“打頭陣”的三明,在尋路林業資源證券化過程中,也做出著當仁不讓的表率。
(往期回顧:新經濟地方志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