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化債政策是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均衡,讓地方騰出更多的精力發展促發展保民生。 ②債務置換有利于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但若不有效管控則存量債務規模可能會繼續增大。 ③國有企業或城投轉型,要向國家安全,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集中。
財聯社11月18日訊(記者 盧先兵)一場匯聚政府監管、金融機構、企業和學界知名人士的投融資論壇活動17日在雄安新區舉行。相關負責人和大咖們解讀了“化債”、新質生產力、金融改革、國企轉型等等熱門議題。就如何發展新質生產力,發揮各自優勢支持雄安發展,大家亦是真知灼見不斷。
河北省國資委副主任王文強稱,河北省國資委及委屬企業持續推進“六個國企”建設,著力打通束縛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為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下一步,省國資委將從三個方面繼續服務國家戰略和全省大局,一是堅定不移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提升核心競爭力;二是推動創新驅動發展,培育新產業新業態;三是加強政策支持和保障,優化投資環境。
河北省證監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堅持“強監管、防風險、促高質量發展”這一主線,優化融資監管、提高企業質量、提供優質服務,把河北資本市場功能健全好、發揮好,支持雄安新區建設好、發展好。
財達證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明提出,金融機構可以發揮優勢,推動融資端、投資端和創新端精準對接,增強金融供給的精準性與針對性,定制化提供金融支持,滿足雄安新區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多元化融資需求。財達證券作為國有上市金融機構,將始終致力于發揮連接資本市場各參與方的關鍵紐帶作用,發揮自身投行、投資、投研等專業能力,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需求。財達證券已經與中國人民大學應用經濟學院共建研究平臺,將為雄安新區發展提供智庫支持。
“階梯式”化債有何玄機?警惕隨后地方政府再度舉債擴張
如何解讀、看待近期12萬億的化債新政策,成為當日論壇的焦點。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認為,化債計劃對資本市場的影響立竿見影,資本市場熱情起來了,政策的考量,是宏觀政策逆周期調整,擴大國內有效需求,助企幫扶。不過,資本市場目前還是政策式的,并沒有改變基本面,隨后要向“健康牛”轉變。
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趙全厚演講稱,化債政策是穩增長和防風險的均衡,讓地方騰出更多的精力發展促發展保民生。化解地方隱性債務,不是把債務化成零,而是把隱性債務化成零,顯性化、透明化,體現了隱性債務限期2028年化完的決心。
近期實施這樣一次大規模置換措施,意味著我們化債工作思路作了根本轉變。一是從過去的應急處置向現在的主動化解轉變,二是從點狀式排雷向整體性除險轉變,三是從隱性債、法定債“雙軌”管理向全部債務規范透明管理轉變,四是從側重于防風險向防風險、促發展并重轉變。通過實施置換政策,不僅將原本用來化債的資源騰出來,用于促進發展、改善民生,還將原本受制于化債壓力的政策空間騰出來,更大力度支持投資和消費、科技創新等,促進經濟平穩增長和結構調整。此外,將原本用于化債化險的時間精力騰出來,更多投入到謀劃和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去。同時,還可以改善金融資產質量,增強信貸投放能力,利好實體經濟。
對于發行特別國債支持國有大型商業銀行補充核心一級資本金的政策,趙全厚認為,未來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很多債務是需要通過大型商業銀行來耐心持有的,它可以通過借新還舊,但是資產能更多承擔未來可能產生的不良債務或者關注類債務(目前是正常類),下一步對融資平臺市場化債務的清理過程中,既要保持流動性,也要保持大型商業銀行從技術上、財務指標上對增持的耐力。
河北金融學院教授、財達證券副總經理胡恒松在論壇上發布《中國地方政府投融資平臺轉型發展研究2024》。胡恒松在介紹研究時表示,債務置換有利于地方經濟高質量發展,但若不有效管控則存量債務規模可能會繼續增大。
胡恒松表示,目前存續的隱性債務是由城投公司、地方國有企業甚至醫院、高校形成的,實際融資成本很高。通過發行政府債券的方式對隱性債務進行置換,可以有效降低融資成本,拉長債券發行期限,優化債務結構,有助于減輕地方政府的付息壓力,推動地方政府工作重心從化債化險轉移到發展經濟和提供公共服務。
不過,胡恒松提醒,長期債務風險仍然存在,一些地方政府在“輕裝上陣”后,有可能會未能注重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而是進一步舉債擴張,反而推升了政府部門債務杠桿率。
“在地方債務尤其是專項債領域,部分地區缺乏對項目的全周期考評,期限設置不合理,且投資項目盈利能力弱,資金回收周期長,政府在債務壓力下借新債還舊債,進一步推高杠桿率。”胡恒松說。
改革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國企轉型需結合當地資源稟賦
此輪金融市場改革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田軒認為 可從今年7月份算起,9月26號政治局會議以來,感受更為明顯。目前,我國的科技創新還較為落后,要實現2035年遠景目標,未來12年平均增長率要達到6.7%。發展新質生產力非常必要。
針對新質生產力的創新激勵方面,田軒認為需要容忍失敗的文化氛圍,嶄新的創投組織形式,完善健全的法治環境,健康開放的資本市場,穩定的宏觀政策導向,有了這一系列組合拳才能形成一個好的生態系統,保證中國和美國的博弈競爭當中立于不敗之地。
中誠信國際董事長閆衍則從構建全生命周期的科創企業債券融資模式即科創金融角度闡釋了新質生產力的一個側面。科技企業尤其是科創企業是最有活力,最有潛力和成長性的未來新質生產力發展重要的載體,也是新質生產力重要的市場基礎。從企業生命周期角度出發,發揮金融“自動扶梯”功能,對于構建科創企業的全生命周期融資至關重要。
針對國企或城投轉型議題,論壇圓桌一家發言企業負責人認為,城投公司要向產投公司轉型,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資源稟賦,尤其是政府可控的資源,另外在轉型過程中,充分發揮政府的引導作用,讓轉型后的企業主動融入地方經濟發展大局,此外,還需要建立與之相匹配的組織架構和人才管理機制。
在中央財經大學教授溫來成看來,國有企業或城投轉型,要向國家安全,掌握國民經濟命脈的行業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應急管理、公共服務、公益領域方向轉變,向前沿性、戰略性新興產業轉型,總結看,是要既符合國家的重大戰略,也符合本企業本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
本次投融資論壇由河北省國資委、河北省地方金融管理局指導,財達證券、河北金融學院、河北省上市公司協會以及河北省證券期貨業協會聯合主辦,中國人民大學新質生產力研究中心、城投之家、財聯社FICC研究院等機構在相關環節參與智庫支持。論壇涵蓋了演講和圓桌論壇等形式,包括上述所提及的專家在內的多名專家學者參與了探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