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從產業迭代的視角觀察,柳州日新月異,尤其在科技進步一日千里的當下,這座西南工業重鎮的面貌,正發生悄然而深刻的變化; ②柳州正謀劃發展出能夠進一步支持當地經濟發展的新質生產力,智能終端及機器人產業于是被“相中”,被寄予厚望。
財聯社上市公司報道部推出新經濟地方志欄目,聚焦區域經濟,聚焦產業集群,展現新舊動能轉換的當下,各地方謀求發展“破局”的新圖景。
財聯社11月2日訊(記者 王蕭)羅捷曾在上海求學,念交大博士,畢業后,他把家安在了柳州。
柳州是廣西第二大城市,距離上海1600多公里,乘飛機,先要跨越浙江、江西、湖南的上空,才能最終抵達。
熟悉中國工業史的人大多知道,上海與柳州有過一段跨越時空的緣分。
1958年,國家決定在柳州建設工業十大項目,500多名來自上海華東鋼鐵建筑廠及全國各地的骨干,先后趕赴當地。
這些項目構成柳州最初的工業基礎,并為日后經濟發展提供了持續至今的動力。
羅捷目前擔任柳州滬信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滬信汽車科技”)總經理——從公司名稱就能看出兩座城市的不解之緣。
成立于2013年滬信汽車科技,是專門從事汽車車身設計與制造技術研究的專業化汽車技術服務公司。
公司的共建單位包括:上海交通大學機械與動力工程學院、柳州(國家)高新區管理委員會和柳州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稱得上“政產學研”的一個樣本。
在科研意義上,滬信汽車科技代表了上海交通大學為長期支持柳州汽車產業的發展所作出的智力支持。
當然,在更現實的商業面向上,柳州雄厚的汽車產業也為滬信汽車科技提供了重要的客戶對象和技術應用場景。
“汽車之城”
柳州目前擁有整車企業5家,規模以上零部件生產企業超300家。
上汽集團、一汽集團、東風汽車、重汽集團四大汽車集團,以及一批國內外知名零部件企業,均在柳州建有生產基地,培育出“五菱”“寶駿”“乘龍”“風行”等全國知名品牌。
今年上半年,柳州汽車產業實現產值577.5億元,整車銷量64.7萬輛,這其中包括新能源汽車銷量23.8萬輛。
羅捷說,隨著汽車產業從傳統燃油車向新能源車轉型,整車廠對車輛制造提出了新的需求,滬信汽車科技的業務,相當一部分是為新能源車廠提供精益制造的解決方案。
“燃油車迭代慢,是單品類、大批量的制造模式,而新能源車迭代快,更適合多品類、小批量的制造模式。新能源車產線對定制化和柔性化的要求程度更高,相應的,對質量控制的要求也更高。”
近年來,國內新能源車市場趨于“內卷”,追求“極致性價比”的整車廠對制造環節的成本控制,有著近乎苛刻的要求——這些要求,正是滬信汽車科技的業務訂單所來自的地方。
“比起業務增長的速度,公司現在160人的團隊規模已經不夠,需要招聘更多的人。” 羅捷說,這讓他想起自己當初從上海來柳州時的情景。
只是,從產業迭代的視角觀察,柳州日新月異,尤其在科技進步一日千里的當下,這座西南工業重鎮的面貌,正發生悄然而深刻的變化。
“智能起來”
柳工,前身“柳州建筑機械廠”。
1966年,柳工研制出中國第一臺裝載機,此后逐步成長為工程機械行業的“出海樣本”。
裝載機是柳工的“拳頭”產品,國內市占率居首,累計銷量排名全球第一。
和外界對于工程機械生產“粗礦”的想象不同,如今一條具備全球競爭力的裝載機產線的智能化程度,到達了新的高度。
在柳工裝載機智能工廠,200多米長的裝配線上,所有中大件物料從空中、地面或地下自動配送到工位。
“智能化產線對工人的要求已非體力,而是操作機器的能力。” 裝載機智能工廠的技術骨干說。
智能工廠內兩條生產線同時作業,一天能完成100臺裝載機的生產,效率更高、品質更好,整機質量外反饋率下降了71%,訂單交付時間縮短48%。
由于裝載機有若干噸位型號、客戶需求各異、訂單有大有小,柔性化程度高的產線,能夠給更高效的排產帶來根本性的優勢。
而柳工裝載機智能工廠已實現,在一條生產線上燃油裝載機和電動裝載機“混線”生產。
“‘快人一步’的優勢很重要”,技術骨干說。
新的召喚
不光快,也要新。
機械、汽車、鋼鐵在柳州被稱作“老三樣”,是當地傳統支柱產業。
在此基礎上,柳州正謀劃發展出能夠進一步支持當地經濟發展的新質生產力。
智能終端及機器人產業于是被“相中”,被寄予厚望。
“智能終端及機器人產業已成為國家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是科技競爭的新高地、未來產業的新賽道。” 柳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李慶林說。
柳州當地有較為完整的整車及零部件產業鏈,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電驅、電控等“大三電”“小三電”核心零部件,在柳州本地的配套體系也在不斷完善。機器人產業鏈條70%到80%和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條是相通的,這成為柳州發展機器人產業的先發優勢。
反過來,柳州當地包括汽車、機械在內的制造業,正處于數智化升級階段,這也為機器人提供了現成的應用場景。
“比如工業智能網絡、智能電氣設備、無人機和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智能家居、智能醫療等” 李慶林說,都是柳州在智能終端領域探索的發展方向。
“機器人產業,則會重點發展工業機器人、人形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物流機器人、檢查維護機器人、機器人集成應用。”
李慶林說,為此,柳州謀劃設立總規模不低于100億元的智能終端及機器人產業發展基金群,支持創新團隊孵化、技術成果轉化、企業并購重組和發展壯大,推動吸引一批優質企業、優質項目。
10月底,柳州舉辦了一場智能終端及機器人產業發展合作的大會。
450多位行業專家、學者、企業高層參與,超21家企業帶來55個產品展出。
中國工程院主席團名譽主席周濟在大會上發言。
“傳統制造業經過技術改造智能升級,可以成為高端制造業,如柳州市傳統汽車產業,經過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升級,可以成為高端制造業。” 周濟說。
臺下的與會者非常認同。
周濟建言:“柳州市智能終端及機器人產業打造集群式的發展,關鍵在于實現產品、生產和服務的深度融合。”
這一點柳州深有體會。這座西南工業重鎮就是這樣一路走來的,并且還在輕輕加快腳步。
(往期回顧:新經濟地方志專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