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創業板成立十五載,從無到有,已成為全球最具活力的市場之一; ②誕生于經濟轉型期,已成為經濟發展重要推動力,實現歷史性發展成就; ③創業板是資本市場“先行先試”的試驗田; ④創業板對于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經濟轉型、創造就業機會具有重要意義。
開欄語:時值創業板成立15年,從2009年10月30日初創,到2024年的10月30日,整整經歷15周年,這15年里創業板帶來哪些創新變化?為中國經濟發展帶來了哪些貢獻?未來將如何更高質量發展?
財聯社10月30日訊(特約記者 王晨)2009年10月30日,創業板在我國資本市場的舞臺上正式亮相,首批28家企業的上市,猶如一顆新星的誕生,開啟了一段充滿希望與挑戰的征程。十五年來,創業板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蛻變,成為我國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誕生于經濟轉型期,成為關鍵動力
在20世紀末,我國經濟正處于快速轉型期。科技創新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關鍵動力,大量創新型、成長型科技企業如雨后春筍般涌現。然而,這些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困境,其中最為突出的是融資難題。傳統的資本市場對于這些處于成長初期、風險較高的科技企業往往設置了較高的門檻,難以滿足它們的融資需求。在此背景下,創業板的設立被提上日程。
1999年,黨中央、國務院明確提出“適時設立高新技術企業板塊”,這為創業板的誕生奠定了政策基礎。隨后的幾年里,相關部門積極推進創業板的籌備工作。2000年,國務院決定設立創業板市場,并逐步明確了建設思路和重點工作。經過多年的努力和籌備,2009年,創業板終于迎來了首批企業的上市,標志著創業板正式進入資本市場的大家庭。
成立十五載,實現歷史性發展成就
自成立以來,創業板的企業數量和市值呈現出快速增長的態勢。2014年,創業板公司數量達到400家,總市值為2.27萬億元。到2021年,上市公司數量突破1000家,總市值超10萬億元。截至2024年,上市公司數量已達1358家,總市值超12萬億元。這種快速增長不僅體現了創業板對企業的吸引力,也反映了市場對創業板的認可和信心。
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高新技術企業占比約九成,近七成公司屬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生物、新材料、高端裝備制造等優勢產業集群化發展趨勢明顯。相關公司總市值超9萬億元,占板塊比重高達75%。這些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創業板的市場活躍度不斷提升,成交量持續增加。投資者數量超5000萬,投資者結構也在不斷優化。近5年機構投資者持股比例平均在五成左右,與創業板成立以來前十年平均的38%的水平相比明顯提高。公募基金持股占比增加2.5個百分點至8.38%,外資持股占比增加3.03個百分點至3.67%。
產品體系日益豐富,創業板指自2010年6月1日發布以來,逐步成為反映中國經濟轉型升級和創新創業企業發展的核心指標。目前全市場跟蹤創業板指數的ETF規模達1800億元,跟蹤創業板50指數的ETF規模達到491億元,“創”系列ETF總規模達2430億。
創業板成為了科技企業成長的搖籃。以邁瑞醫療為例,作為全球領先的醫療器械及解決方案供應商,自2018年在創業板上市后,通過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市場拓展,取得了顯著的發展成就。其營業收入從2018年的111.74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349.3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0.92%;歸母凈利潤從25.89億元增長至115.82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28.36%。同時,邁瑞醫療還積極回饋投資者,自上市以來連續六年實施分紅,累計分紅總額約297.22億元(包含回購股份20億元),是IPO募資額的5倍。
藍思科技也是創業板培育的優秀企業之一。作為全球消費電子視窗防護面板玻璃及結構件、新能源汽車智能座艙及結構件領域的龍頭企業,它具備智能終端領域的專用設備研制、新材料生產、各類元器件加工及整機組裝一站式服務的能力。從2014年上市前至2023年,公司營業收入由144.97億增長3.76倍至544.91億元,年復合增速15.85%;歸母凈利潤由11.76億元增長2.58倍至30.42億元,年復合增速11.14%;總資產由182.38億元增長4.25倍至774.7億元。
制度創新,資本市場“先行先試”的試驗田
創業板在啟動之初就施行了投資者適當性管理制度。這一制度要求投資者具備一定的風險承受能力和投資經驗,對投資者進行了有效的篩選和保護。通過確保參與市場的投資者能夠對風險有較為清晰的認識和承受能力,為創業板市場的穩定發展奠定了基礎。
2012年,創業板出臺了較其他板塊更為嚴格的退市制度。該制度包括市場化退市指標、快速退市以及嚴控恢復上市標準等規定。這些規定不僅提高了市場的資源配置效率,也促使企業更加注重自身的經營質量和持續發展能力。同時,這一制度改革也為主板市場退市制度改革提供了借鑒經驗。
創業板首推“小額快速”定向增發機制,允許“不保薦不承銷”,給予市場主體更大的自主空間。這一機制為企業提供了一種更加靈活便捷的融資方式,特別是對于一些規模較小但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來說,能夠快速抓住市場機遇,實現自身的融資需求,進而推動業務的發展。
2020年,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平穩落地。這一改革統籌推進了一系列基礎制度創新,包括發行承銷、交易、再融資、并購重組、信息披露監管等方面。在發行承銷方面,更加注重企業的創新能力和成長潛力,優化了上市標準,為成長型企業提供更多對接資本市場的機會和發展壯大的空間。在交易制度方面,進一步完善了市場基礎制度,提高了市場的流動性和活躍度。在再融資和并購重組方面,設置更加市場化的重大資產重組制度,構建了符合創新企業要求的再融資、并購重組以及股權激勵制度體系,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在信息披露監管方面,加強了對企業信息披露的監管力度,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為投資者提供了更加準確、全面的信息。
推動科技創新、促進經濟轉型、創造就業機會的重要市場
創業板為科技企業提供了融資支持和發展平臺,激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推動科技創新。十五年來,創業板公司累計總研發投入近萬億元,以2023年年報數據測算,板塊總體研發強度超5%(5.04%),高于A股平均水平1.78個百分點。同時,創業板廣聚創新創業型人才,1358家創業板公司中,研發人員合計超52萬人,平均每家公司研發人員近400人,研發人員約占員工總數的二成,其中近230家公司研發人員占比超過30%。這些科技企業在創業板的支持下,積極開展研發創新活動,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矚目的成果,如卓勝微推出的射頻前端領域重要模組產品,機器人企業在汽車焊裝工藝上的國產替代突破等。
創業板上市公司集中在戰略性新興產業,這些產業的發展對于我國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支持這些產業的發展,創業板有助于引導資源向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等領域流動,提高我國經濟的整體質量和競爭力。
創業板上市公司的發展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從企業內部來看,隨著企業規模的擴大和業務的拓展,需要招聘更多的員工,包括研發人員、生產人員、銷售人員等。從產業鏈角度來看,這些企業的上下游產業也會因為企業的發展而得到帶動,從而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回顧創業板十五年的發展歷程,它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為我國創新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注入了強大動力,也為眾多科技企業提供了成長的舞臺。在未來,創業板將繼續發揮其重要作用,為我國經濟的高質量發展譜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