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傅利葉造人形機器人的戰略路徑,是與AI的結合,產生一個超級終端產品,類似于iPhone之于手機行業。 ②目前人形機器人還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GPT時刻,從智能化到產量,正在邁向及格線。
發展“新質生產力”正成為我國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和重要著力點。2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指出,今年經濟工作要堅持穩中求進、以進促穩、先立后破。要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
上海張江,作為中國科技創新的重要引擎,以其獨特的創新生態和前沿技術,不斷孕育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新質生產力。
為調研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成果,張江科學城、財聯社、《科創板日報》聯合推出“新質生產力看張江”。我們深入一線采訪:張江的企業如何創業創新,活力四射;張江的產業如何向“新”而行,提“質”而上。
本期專訪企業: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傅利葉”)
《科創板日報》10月11日訊(記者 張洋洋)通體銀黑色調,身高175cm,體重63kg,全身53個自由度,單臂運動負載達3kg,續航時長增至2小時,新增可拆卸換電方案......
在經過一年多的研發迭代后,近日,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傅利葉”),正式發布其自主研發的第二代通用人形機器人GR-2。
“人們看到人形機器人總是希望它能夠做更多工作,如幫忙洗個碗,炒個菜……基于這些使用反饋,傅利葉全面提升了GR-2的上肢運動能力。”在這次新品發布之前,近一年來減少在公眾面前露面的傅利葉創始人兼CEO顧捷,接受了《科創板日報》等的采訪。
據顧捷介紹,GR-2的升級方向,來源于此前交付的100多臺GR-1,在一線應用場景使用中獲得的1000多條用戶反饋。
傅利葉是一家成立于2015年的通用機器人公司,總部位于上海張江,并在全球設立了研發中心及生產布局。其業務包括通用人形機器人和康復機器人,后者現已實現規模化應用。
傅利葉首款人形機器人GR-1,已于2023年7月推出,未來將以通用機器人技術平臺為核心實現商業化落地。
傅利葉全球總部坐落于張江科學城內,位于秀浦路2388號,這周邊匯聚了ABB等80余家機器人賽道企業和機構,它們連同一道,組成了這附近的張江機器人谷。
“張江的機器人生態目前已經凸顯出來了。”作為一家在張江扎根9年之久的公司的掌舵者,顧捷這樣評價當地的機器人產業發展現狀。要知道,早年間傅利葉剛創業時,想要招聘到頂尖的人才,顧捷往往還需要耗費好一番功夫來介紹公司所在地的區位吸引力。
“上游有很多核心零部件廠商,下游有很多應用場景,產學研用,張江已經搭建出一個很好的生態,希望有更多靠譜的人才,能夠到上海,到張江。”顧捷說。
做“為AI而生”的通用人形機器人
在秀浦路2388號12號樓這棟頗具科技感的白色明亮小樓里,一樓展廳擺放著一臺下肢康復機器人,這是傅利葉康復業務的核心產品。目前上市的30多款康復產品已為全球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的2000余家機構和醫院提供智能康復服務和一站式解決方案。
在康復機器人的研發和運營逐步穩定成熟后,顧捷和團隊現在的研發重心轉至人形機器人產品上。
在這次的采訪過程中,來訪者們體驗用人形機器人GR-1進行上肢遙操作。
“我們的目標是打造為‘AI而生’的通用人形機器人。”顧捷表示,人形機器人是容量非常大的市場,可以承載很多企業,這個市場最主要的可能性之一,是與AI的結合,產生一個超級終端產品,類似于iPhone之于手機行業。
在顧捷看來,現在視覺語言大模型已經可以生成圖片、視頻,“但這還不夠,我們機器人要的是最后一環,能夠生成動作。所以未來的大模型將會是視覺加語言加動作的大模型,也就是vision、language、action的VLA模型。”
傅利葉的目標則是把身體給做好,未來裝載最好的大模型,之后再面向院校、頭部企業、場景開發者、終端客戶,實現任務輸出。
官方口徑里,傅利葉的產品愿景是“為AI打造最佳具身載體”。沿著這個路徑,傅利葉提出了“產品六邊形”概念,圍繞運動智能、靈巧作業、認知智能、仿生設計、用戶體驗和商業化應用共六個維度,明確機器人本體的能力標準和發展方向。
“我們在構思產品的過程中一直在思考,全世界有這么多的最強大腦在做AI的探索,但它仍需要一個物理容器去承載。”顧捷說,“當人形機器人本體在各個維度都達到最優,成為六邊形戰士后,它一定會是AI最佳的具身選擇。這里的AI不僅限于大模型,還包括機器人感知、決策、執行的全過程。”
人形機器人正在邁向及格線
不過,在大模型風起云涌的這兩年,探尋人形機器人與AI的結合,也是行業內國內外玩家競相追逐的熱點,特斯拉、小米、小鵬、智元機器人、宇樹、銀河通用、星塵智能、優必選、星動紀元等數百家科技公司都已入局,并且走到行業前列。
截至2024年8月,全球范圍內已發布的各類人形機器人數量已超過150款,而我國已有超過60款人形機器人發布問世,部分廠商的機器人產品也已進入交付環節,這個市場熱鬧非凡又競爭激烈。
如果從學生時代算起,顧捷在這個行業已經有20多年的從業經歷。
“我們做人形機器人這么多年了,現在感覺終于不寂寞了。”當被問及如此多激增的競對時,顧捷發出了如是感慨。
“在10年前剛開始想做人形機器人的時候,是非常寂寞的。”據顧捷回憶,5年前GR-1立項的時候,傅利葉是在愚人節那天內部官宣準備造人形機器人,“那時候都不敢對外大聲說我們要去做這件事兒。”
但今非昔比,面對目前的市場格局,顧捷坦言“有壓力”但也“不怕競爭”。
當下部分廠商的產品開始有交付,但目前市面上的機器人產品智能化程度,并未達到客戶期待值,這些人形機器人產品從智能化到產量,正在邁向及格線。
顧捷認為,目前人形機器人還沒有產生真正意義上的GPT時刻,也就是真正的泛化性。
傅利葉的GR-1交付量已經超過100臺,屬于行業真正意義上的量產的人形機器人產品,但顧捷同樣坦言,遠未達到“大批量”程度。
顧捷表示,當放量到幾百臺,能夠在很多場景當中應用,才能言之及格,當能批量變成幾萬臺應用的時候,這個評分才能達到八九十分,未來或許還需要2-3年時間,“對一個技術來說,不要太高估它半年內或者說三個月內的進步,也絕對不要去低估它3年5年能夠產生的變化。”
“張江機器人產業生態已凸顯”
顧捷是從2015年來到張江創業的,受益自貿區的科創生態,他在當時創立了瞄準機器人研發的傅利葉,并入駐張江孵化器。將近10年的時間,最初2人的初始創業團隊,如今已長成行業獨角獸。
傅利葉如今的公司所在地,正是張江機器人谷,在這片區域,顧捷也一路見證了張江機器人產業的發展。
當前,上海正在發力搶占通往未來的通用人形機器人新高地。去年10月,《上海市促進智能機器人產業高質量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23-2025年)》印發,提出到2025年,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機器人產業創新高地。而張江又將在上海這趟未來產業的壯闊征程里,發揮重要作用。
據初步統計,我國具備人形機器人整機能力的企業超過25家,其中約一半來自上海。去年,國內發布了12款人形機器人,這其中,就有3款出自張江科學城,分別是人形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傅利葉、開普勒機器人。
“我覺得張江的機器人的生態目前已經凸顯出來了。”顧捷表示,以前談到上海是不會想到機器人,現在在全球范圍內招聘人才、跟客戶接觸,提到上海,大家也能夠想到機器人,“上海機器人哪里最多?一定是在張江。”
在張江,你可以看到傅利葉這種機器人本體制造商,也可以發現很多做核心零部件公司,下游還有很多應用場景。另外包括一些新型的研發機構,如國家地方共建的人形機器人中心,大學分支機構,從產學研用都已經搭建出一個很好的生態。他還強調,張江雄厚的半導體產業基礎,為未來的人形機器人服務社會提供了良好的芯片算力基礎。
“企業最需要的就是人才,我們希望有更多靠譜的人才到上海,能到張江。”顧捷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