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今年工業機器人遭遇瓶頸,企業業績分化嚴重,埃斯頓等頭部企業保持強勢,公司認為受益于光伏等新增需求。 ②機器人在物流、礦產、農業等領域的應用得到拓展,且“大負載”成為被廣泛追捧的方向。 ③本土替代率提升的同時,出海戰略空前加強,如埃斯頓、埃夫特、拓斯達等積極布局歐美市場。
財聯社12月31日訊(記者 武超)在經歷連續幾年的高增長后,受傳統下游電子消費疲軟、一般工業投資減弱等影響,今年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遭遇瓶頸,整體市場規模堪與去年持平。這也使得價格戰及內卷化趨勢凸顯,過半數企業凈利潤同比下滑。
不過,困境之中,我國工業機器人企業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亮點。財聯社記者從埃斯頓(002747.SZ)等頭部企業獲悉,光伏、新能源汽車等行業新增需求較快,或將成為未來拉動增長的主要動力。且工業機器人的應用范圍正在持續拓展,諾力股份(603611.SH)、賽為智能(300044.SZ)等企業用于物流、巡檢的產品更多流入市場,且各大企業推出的新品中,“大負載”成為明確方向。
此外,通過出海戰略,不少企業也獲得了更多的商業機會和利潤來源。展望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市場的深入開拓,中國工業機器人有望在全球舞臺上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
光伏、新能源汽車拉動 頭部企業逆勢增長
整體來看,2023年工業機器人的市場表現相對疲軟。根據MIR睿工業數據,2023Q3中國工業機器人整體銷量72708臺,同比下滑2.1%,但環比提升6.6%。2023年前三季度,中國工業機器人銷量累計206823臺,同比微降0.1%。
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所長盧瀚宸向記者表示,目前我國工業機器人面臨的難題,主要包括:一是高端產業低端化的端倪顯現,價格戰加劇導致產業鏈陷入惡性循環;二是核心關鍵零部件待突破,如經常談到的減速器,尤其在大負載領域的缺失依然突出;三是對于應用集成方面的重視度不足,從工藝解耦到技術的沉淀需要較長時間的投入,這方面經常性被忽略,同時人才的短缺也是一大問題。
體現在上市公司業績端,也表現出較強的分化趨勢。根據Wind數據,工業機器人及工控系統(中信)成分29家企業中,有14家企業實現前三季度凈利潤同比正增長,同比增速為負的卻有15家。
與部分腰部及以下企業較多業績不佳相比,以埃斯頓、埃夫特(688165.SH)、匯川技術(300124.SZ)、新時達(002527.SZ)等為代表的頭部企業力量強勁,尤其是出貨量方面,根據行業統計,繼埃斯頓和匯川技術等出貨量破萬臺后,埃夫特也跨過了“萬臺”門檻。
在需求端,今年工業機器人下游應用領域分化加劇,光伏行業延續高增長態勢,鋰電行業和儲能增長有所放緩,汽車行業有逐步回暖跡象,原來的主力行業3C電子行業疲軟延續,金屬制品、食品和醫藥行業均呈現下滑的趨勢,光伏、新能源汽車成為今年工業機器人行業增長的主要支撐。
在光伏領域,今年展開了新一輪的大規模擴產。中國光伏行業協會報告顯示,2023年1-10月光伏行業增長勢頭強勁,我國光伏制造端產量同比增長超過70%,創歷史新高,制造端產值超過1.3萬億元,發電新增裝機達到142.56GW。
在新能源汽車領域,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3年1-10月,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分別達735.2萬輛和728萬輛,同比分別增長33.9%和37.8%,市場占有率達30.4%。
例如,埃斯頓的產品在光伏、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應用保持了較高增速,公司人士向記者表示,公司認為,未來光伏行業總體將保持平穩發展態勢,公司憑借全產業鏈布局及核心技術自主化優勢,支持光伏企業進行產業升級,進一步提升在不同工藝工序環節的滲透率。
另外,消費電子市場從上半年的低迷,到下半年的逐步回暖,周期底部不斷確認。展望2024年,多家研究機構均給出良好預期,IDC預計,2024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出貨量將達到2.87億臺,同比增長3.6%, 未來幾年出貨量將保持穩定。
在經歷了2023年的調整期之后,MIR認為,2024年工業機器人市場有望回暖,整體銷量有望超30萬臺,同比增速在10%左右。從下游行業來看,預計汽車、鋰電、電子等行業有望復蘇。一般工業如中厚板焊、激光焊的金屬加工市場以及民生相關如食品飲料、化學制品、小家電等市場需求也會有回暖。而光伏市場洗牌加速,2024年投資或將開始降溫。
應用領域拓展與深化 “大負載”受追捧
今年的一項亮點是,隨著技術的進步,工業機器人的應用范圍正在持續拓展與深化,在物流、礦產、農業、醫療等多個領域取得進展,這不僅展示了中國工業機器人技術的多樣性和靈活性,也為相關行業帶來了變革和效率提升。
以智慧礦山為主營業務的尤洛卡(300099.SZ),目前正在推出用于礦山巡檢的機器人。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公司巡檢機器人已經完成工程樣機的研發、調試和試運行工作,計劃推動該研發產品實現轉產。
賽為智能12月25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目前生產多款工業巡檢機器人,并自主研發出巡檢運維平臺,可以面向不同的工業應用場景,替代人工完成巡檢任務。
此外,在電商渠道發展加速的刺激下,物流機器人也迎來更多機遇。生產物流搬運機器人的主要企業諾力股份,前三季度實現歸母凈利潤3.6億元,同比增長23.3%,其“自動化產線及物料精準配送應用示范”入選浙江省經信廳2023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和“機器人+”應用標桿企業。
盧瀚宸認為,物流機器人的應用,總體的應用基數還小,但不可否認的是,物流機器人是機器人領域數年來增長最快的細分賽道之一,從應用細分看,以電商零售為代表的商貿流通領域,物流機器人的應用相對較多,大部分工業制造領域還處于物流機器人導入期,其中的關鍵因素有行業認知、技術發展水平、導入成本等。
他進一步提出,中國物流機器人不管是技術水平,產業規模,還是廠商的綜合實力,都具備引領全球的潛質,就產業本身而言,當前不足的地方在于還未形成行業規范標準,這一點歐洲已經初步形成,這對于產業的長期健康發展形成一定的掣肘。且物流機器人已逐步從單機智能向群體智能進化和迭代,其中多機協同、不同車型混合調度管理、不同品牌車型混合調度管理將會是新的發展方向和命題。
值得關注的是,不管是傳統的工業機器人還是協作機器人企業,在其推出的新品中,“大負載”成為被廣泛追捧的方向。
在工業機器人方面,100kg以上負載的六軸機器人需求強勁,新時達、埃斯頓、埃夫特、卡諾普、廣州數控等多家國內廠商紛紛涉足該領域,爭奪市場份額。
協作機器人則進入了發展新階段,產品越來越趨向于大負載、長臂展,以滿足客戶需求。中科新松、越疆機器人、珞石機器人、大族機器人等協作機器人廠商,均在今年紛紛推出大負載協作機器人。
行業資料顯示,在技術的迭代下,協作機器人的負載范圍從3kg向25kg演進;臂展也越來越長,從618mm拓展到2000mm。
國產品牌份額提升 出海戰略成果顯著
盡管市場需求增速放緩,但國產工業機器人廠商抗住了壓力,根據MIR統計,今年國產品牌市場份額持續增長提升至45%,同比提升約8個百分點。今年也是外資品牌份額首次跌破60%。
MIR表示,目前國產品牌已形成相對完整的工業機器人產業鏈,產品質量、核心技術自主能力、品牌知名度也在不斷提升,預計未來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擴大。
而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不僅在國內市場保持增長勢頭,更重要的是,其出海戰略得到了空前的加強和擴展。中國企業不再僅將出海視為擺脫國內市場競爭的出路,而是作為一種常態化的發展策略。
在出海路線上,中國機器人企業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一方面,它們瞄準了美國、歐洲、日韓等發達國家和地區,這些地區的老齡化問題嚴重、人力成本高昂,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迫切。眾多中國機器人企業,如埃斯頓、埃夫特、拓斯達(300607.SZ)等,已經在這些地區展開了布局,提供各類行業解決方案。
另一方面,拉美、東南亞等制造業快速發展的地區也成為中國機器人企業出海的熱點。盡管這些地區人力資源豐富且成本低廉,但勞動力的整體素質往往無法滿足產業升級的需求。拓斯達、瑞松科技等企業看到了這一市場機遇,為當地制造業的自動化和智能化提供支持。
此外,中東地區作為工業機器人需求潛力巨大的市場,也吸引了中國機器人企業的關注。匯川技術、華睿科技等企業已經將中東作為重點拓展的銷售區域之一,針對當地生產制造、物流倉儲等領域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解決方案。
在出海過程中,中國機器人企業不斷傳來喜訊。例如,12月28日,新松機器人(300024.SZ)的50余臺港口移動機器人正式向世界知名港務集團批量交付,據悉這是中國港口移動機器人首次實現大規模海外交付;此外,還有埃夫特的下屬孫公司GME獲得了大眾集團墨西哥公司的采購訂單;華中數控的控股子公司常州華數錦明成功與海外客戶簽訂了軟包電池模組裝配線的銷售合同。
埃斯頓公司人士向記者稱,今年Cloos等海外子公司業務保持較好發展,目前在手訂單充足,在土耳其、東歐、美國等子公司業務都有較快的增長。公司將繼續利用海外子公司的渠道和網絡,加大全球市場的布局。
新松機器人公司人士向記者稱,公司通過在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德國等多地的子公司、辦事處,構建營銷、服務網絡,共同實現全球性業務拓展。目前,公司海外客戶質量及項目執行情況較好。
拓斯達也在近期投資者交流活動上介紹,越南業務的成功開拓,為公司在其他海外市場的持續推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今年開始,公司加大力度發展墨西哥業務,目前已有幾個重要項目正在有序推進。隨著公司在墨西哥等新市場布局的持續擴大,公司海外市場收入將會進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