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下半年以來,多地傳來暫停分布式備案消息,主要原因均是與容量告急相關; ②業內已經在探索多種解決方式,包括儲能和分時電價政策等,但核心仍然在于新型電網的靈活調節。
財聯社12月29日訊(記者 劉夢然)今年以來,隨著上游多晶硅供應瓶頸的消除,組件成本不再成為下游裝機的焦慮因素。在本月進行的光伏行業年度大會上,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關注電網對光伏產業下一步的決定作用。
此前,儲能被看作是破解電網消納壓力和突破光伏裝機瓶頸的重要手段,但如何更好面對光伏風能等間歇性能源大量、大比例上網,依然是整個電力系統的挑戰。下半年以來,多地傳來暫停分布式備案消息,主要原因均是與容量告急相關。
多位業內人士提到,并網困難區域越來越多,各地能源主管部門對分布式市場更加嚴格,多個地區成為“接入承載力紅色警戒區”。到2024年,如何解決分布式光伏的消納壓力,或將成為其進一步發展的瓶頸。財聯社記者獲悉,業內已經在探索多種解決方式,包括儲能和分時電價政策等,但核心仍然在于新型電網的靈活調節。
今年多地區暫緩分布式光伏備案
過去三年,光伏新增裝機總體呈現集中式和分布式并舉的發展格局:根據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今年前三季度,光伏新增裝機12894萬千瓦(128.94GW),其中分布式光伏新增裝機6714萬千瓦(67.14GW),占比超過52%,
分布式光伏已經毫無疑問成為國內光伏新增裝機的半壁江山。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戶用光伏裝機同增98.8%,主要原因是今年產業鏈價格的下降刺激了戶用光伏的增長。據智匯光伏創始人王淑娟介紹,組件價格每下降0.1元/W,項目投資收益率可以提高0.3個百分點。今年組件整體降幅超過1塊錢,電站收益預計有30%以上的提升,投資回收期可以縮短兩到三年。
另外,根據光伏行業協會有關負責人介紹,在國家能源局組織開展的整縣(市、 區)推進屋頂分布式光伏開發試點工作下,央國企的大力布局,使戶用光伏發展形成規模化效應,也進一步推動了戶用光伏增長。
但在亮眼成績的背后,分布式光伏能否保持高速增長,已經面對巨大的不確定性。今年四季度以來,安徽、廣東、河南、湖南等超過20個省、市地區出臺政策規范分布式光伏市場,其中包括暫緩分布式光伏備案,或規定不得開工、不予并網情形。
以今年11月,遼寧省發展改革委對《關于規范發展分布式光伏的通知(征求意見稿)》 為例,文件中提到,按照《分布式電源接入電網承載力評估導則》評估為黃色、紅色等級的受限地區,對于已建成和已開工項目,電力公司應采取措施,應接盡接;對于已備案未開工項目,電力公司告知暫緩建設;未備案項目,由相關審批部門告知暫緩備案,等待電網承載力改善后再繼續備案工作。
一位光伏電站EPC承包商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分布式備案困難已非個例,新能源項目大量入市后,在由于容量明顯不足造成消納難未解決的情況下,分布式光伏能否在明年繼續大規模開發也成為疑問。從實際情況看,備案前置條件會越來越多。
現階段,儲能被看作是解決消納問題最直接的手段。天合光能董事長高紀凡認為,儲能可以很大程度解決新能源的時空錯配問題,化學儲能負責短時的綠色能源儲存的方案,氫能作為長效綠色能源儲存方案。
他認為,儲能可以破解電網消納壓力和突破光伏裝機瓶頸,構建光儲協同的新能源裝機模式可以打開市場的天花板,光儲融合將成為下一階段新能源發展,實現碳中和的關鍵。
業內呼吁:加強電網靈活調節能力
但不能忽視的是,雖然儲能短時調節為光伏消納提供可行方案,但相比于新能源快速發展的總體趨勢,新能源高效利用壓力仍然在持續加大。有業內人士指出,光儲協同新型儲能關鍵技術和利用水平有待提升,儲能安全管理和商業模式有待完善。陽光電源(300274.SZ)副董事長顧亦磊也指出,光伏消納還需要儲能配合,但目前儲能的利用率非常低,很多機制沒有打通,且規則制定沒有非常合理。
王淑娟在分布式發展論壇上提到,國內分布式市場面臨三個挑戰:一是并網困難區域越來越多,各地能源主管部門對分布式市場更加嚴格,越來越多的地區成為“接入承載力紅色警戒區”,無新增空間、消納壓力大地區,暫停備案;二是并網后,例如河南部分地區出現中午拉閘限電情況;挑戰三,是市場化交易帶來電價下降風險。2024年,分布式光伏項目將初步參與電力市場化交易,全國至少10個省份中午執行谷段電價。
據了解,目前山東、河北、河南等戶用光伏先后遇到低壓端承載力限制問題,預計明年年底,其他省份可能也會逐步出現相關問題。
山東省太陽能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曉斌也提到,今年光伏產業發展的成績非常亮眼,但行業對明年依然有比較大的焦慮,無論生產性還是開發性,對未來的預判不確定。
他提到,原先對分布式市場的預判是考慮屋頂資源,但在實際工作中,會發現電網對開發的限制越來越明顯。原因就是在于各省電網基建強度不一樣,各個省的消納負荷情況不同,導致出力中心和負荷中心不匹配。這對分布式光伏下一步發展提出很大挑戰。
談及今年分布式市場變化,張曉斌認為,讓利給電網的靈活調節已經到了關鍵時候。此前多年,光伏上游制造成本下降后帶來的利潤空間,通常是采取讓利終端業主或者渠道的方式。但這個思路需要改變。但是,如何將利潤轉移到支持分布式電網建設上,以及實現讓利后是換成儲能的調節,還是容量補償的方式,業內仍然在探索可行的方向。